《过程工程所成功实现硫酸钠制纯碱及小苏打的工业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07
  • 硫酸和钠碱在化工冶金行业的大量使用,使得工业生产过程产生大量废硫酸钠,我国每年废硫酸钠产量超1000万吨,硫酸钠大量堆存,难以实现资源化。近日,过程工程所开发的硫酸钠短流程制备纯碱联产硫酸铵新技术成功应用在辽宁葫芦岛日处理700m3硫酸钠废水示范线,实现连续稳定运行,使得该企业纯碱及硫酸铵实现自给自足,每吨纯碱成本较市场采购价低400元左右,成本降低约22%。
      硫酸钠制纯碱是缓解副产硫酸钠堆存压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能耗高、硫酸铵杂质含量高等难题,未能实现工业应用。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工作,但一直未能突破。以硫酸钠与碳酸氢铵进行复分解反应制碳酸钠联产硫酸铵方法虽理想,但无法得到高纯度硫酸铵。国外一些研究人员曾采取两次冷冻-高温蒸氨的技术路线,可实现流程的稳定,但能耗太高,工业化难度大,经过扩试后即停滞不前。
      过程工程所资源环境研究部郑诗礼课题组张洋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突破了硫酸钠制纯碱的技术瓶颈并成功实现工业应用。该研究团队基于复杂五元体系相平衡规律的研究,建立了硫酸钠短流程制备纯碱联产硫酸铵新技术,全过程无低温冷冻及高温蒸发过程,工艺流程升级为复分解反应-碳铵循环-硫酸铵结晶-常温结晶四步,电能及蒸汽等能源消耗较以往降低约20%。
      2018年至2019年,该技术先后在辽宁葫芦岛及四川攀枝花完成了工业试验。2020年9月,在辽宁葫芦岛建成日处理700m3硫酸钠废水(100吨硫酸钠)示范线,一次开车成功,且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据该企业负责人单宏图介绍,该项目可年生产纯碱2.5万吨(以小苏打计4万吨),硫酸铵3万吨,实现了钠和硫酸根的自循环,且纯碱纯度大于97%,小苏打纯度大于98%;硫酸铵中N含量大于20.5%。运用该技术后,将硫酸铵产值计入成本,每吨纯碱的车间成本低于1400元,与氯化钠制纯碱成本相当。
      该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副产硫酸钠的利用难题,还可应用于矿产芒硝制纯碱过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推动了绿色化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工程所拥有该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申请3项中国发明专利。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实现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29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析,为未来分析微生物原位生物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微生物学谱》(Microbiology Spectrum,IF= 9.043)上。 张鑫课题组在之前的工作中,观测到我国南海冷泉环境中单质硫含量丰富。随后孙超岷课题组发现了冷泉细菌Erythrobacter flavus 21-3可以高效氧化硫代硫酸钠生成单质硫,张鑫课题组通过拉曼光谱鉴定后发现单质硫结构为环状S8,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杂志》(The ISME Journal)。后续两个课题组合作将E. flavus 21-3及其突变株布放到深海冷泉喷口附近进行原位培养,证实该菌株在深海原位环境中也能形成硫单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学期刊《微生物学》(mBio),为解释我国南海冷泉喷口广泛分布硫单质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微生物是深海硫形成和循环的重要贡献者,其介导的硫代谢的研究对于了解深海硫循环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深海环境极端复杂,采样困难、微生物难于分离培养等因素,以及缺少对硫元素的形成的近实时无损的监测方法,深海微生物的原位探测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主要通过经典的生物和化学方法研究硫元素的生成过程,例如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高效液相色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法或化学计量法等。但是这些方法主要通过取样来获知特定时间点的微生物代谢情况,不能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连续监测其在时间尺度上的代谢过程;并且其中一些方法样品制备复杂,会破坏细胞的原位真实性;也可能会出现取样不均匀及污染的情况,导致难以实现连续的原位观察。因此,亟需新的方法突破此瓶颈。 共聚焦显微拉曼三维成像技术拥有低成本、快速、无标签和无破坏性的优势,具有将定性、定量和可视化完美结合的潜力,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为证明此技术的潜力,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固态基底上微生物群落拉曼三维定量原位分析方法,将光学可视化与拉曼定量分析相结合,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无损定量表征微生物群落代谢过程。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到深海冷泉细菌E. flavus 21-3硫代谢过程的原位监测。基于拉曼三维成像进行体积计算和比率分析,对不同环境下的菌落生长和代谢进行了量化,发现了生长和代谢方面不为人知的细节,为厘清深海冷泉生物群落中广泛分布的硫单质成因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尝试长期监测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的原位无损技术。我们能够快速确定代谢产物,推断反应发生的途径,并快速筛选产硫细菌。由于这一成果的应用,不仅证明了该方法在未来对微生物原位过程的可视化及定量分析的潜力,也为研究深海中附着在岩石沉积物等固体表面上的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何婉莹、蔡瑞宁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鑫、孙超岷为文章通讯作者,正高级工程师栾振东、副研究员杜增丰、博士席世川、硕士研究生殷子钰为文章共同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泰山青年学者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WITec公司吴望华博士和胡海龙博士的支持。    相关成果如下:    Wanying He; Ruining Cai; Shichuan Xi; Ziyu Yin; Zengfeng Du; Zhendong Luan; Chaomin Sun*, Xin Zhang*. Study of microbial sulfur metabolism in a near real-time pathway through confocal Raman quantitative 3D imaging[J]. Microbiology Spectrum, 2023, IF= 9.043. 论文DOI: 10.1128/spectrum.03678-22 Jing Zhang; Rui Liu; Shichuan Xi; Ruining Cai; Xin Zhang, Chaomin Sun*. 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J]. The ISME Journal, 2020,14(9):2261-2274. 论文DOI: 10.1038/s41396-020-0684-5 Ruining Cai; Wanying He; Rui Liu; Jing Zhang; Xin Zhang, Chaomin Sun*. Deep-sea in situ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driven by a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J]. mBio, 2022,13(4):e14322. 论文DOI: 10.1128/mbio.00143-22
  • 《过程工程所新型SiC陶瓷纤维研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18
    • 近日,过程工程所新型SiC陶瓷纤维研制和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连续化纤维产品顺利投产。首批次产品经现场抽样测试性能优良,纤维平均直径12μm,室温弹性模量280GPa,平均拉伸强度3.3GPa,高于日本Hi-Nicalon第二代和第三代纤维的力学强度(2.8~3.0GPa)。   该新型陶瓷纤维通过原位引入具有更高模量和更高熔点的ZrC/ZrB2晶界强化纳米相,使SiC纤维的抗高温蠕变和抗氧化能力也同步得到提升。同时,Ti/Zr/Hf/B10/B11等元素的引入还可赋予SiC纤维可调的电阻率和中子吸收截面等性能,大幅拓宽了SiC陶瓷纤维的应用领域。   连续SiC陶瓷纤维作为一种特种耐高温增强材料,具有强度大、重量轻、熔点高、抗氧化及抗中子辐照能力强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核能、玻璃、电子等行业广泛应用。   此次采用新原理研制的SiC陶瓷纤维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垄断,被命名为Sericafila_Zr和注册英文商标Cerica_Zr(中文:赛利丝,即中国丝)。   过程工程所张伟刚研究员多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此项研究,2015年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过渡金属催化硅杂烯配位聚合的新型化学反应过程(Sci. Rep.2015,5,1),及其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RSC Adv.2016,6,21048)。新发现的反应过程通过过渡金属催化互变异构体硅碳烯配位聚合,实现了一步法合成含Ti/Zr/Hf金属的线性聚碳硅烷高分子,打破了Kumada-Yajima重排反应二步法合成聚碳硅烷产品的技术垄断,也为研制新型SiC复相陶瓷纤维提供了可能。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的线性聚合锆碳硅烷(Polyzirconocenecarbosilane,PZCS)作为有机前驱体,开展了SiC-ZrC、SiC-ZrB2复相陶瓷纤维的研制工作,先后攻克多孔熔融纺丝、电子束交联、牵伸陶瓷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取得初步进展的基础上坚持不懈,最终研制成功高性能SiC复相陶瓷纤维和锆掺杂改性SiC陶瓷纤维新材料(Ceram. Int. 2016,42,9299;Materials 2020,13,2142)。   图1. 1400℃(a)和1600℃(b)热处理SiC-ZrB2复相陶瓷纤维的微观结构   据悉,该研究团队已于2019年11月与宁波众兴新材料科技公司签订工艺技术放大合作协议,通过《聚金属碳硅烷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410398745.8)》和《复相陶瓷纤维及其制备方法(ZL201410493930.5)》两项核心专利授权,在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展前驱体与陶瓷纤维的工艺放大和工业化生产。双方经过半年多的协作攻关,近日,前驱体聚合和纤维生产线顺利建成并成功投料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