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英、刘晶研究员在氮掺杂增强金属纳米材料生物活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万勇
  • 发布时间:2021-11-29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与刘晶研究员课题组在脂质体包覆的氮掺杂钛基纳米材料酶活性增强用于肿瘤治疗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Titanium Nitride Nanozyme for pH-Responsive and Irradiation Enhanced Cascade Catalytic Tumor Therapy”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21, DOI:10.1002/anie.202106750)。

    纳米酶是具有类生物酶活性的一类纳米材料,基于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酶用于肿瘤治疗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活性不足和底物(如过氧化氢)浓度过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肿瘤治疗效果。金属纳米材料的酶活性通常被认为来自于金属离子的类芬顿反应,非金属元素对其酶活性的影响还未定论。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刘晶课题组及其合作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活性纳米材料对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开发了负载金属Pd的石墨炔二维纳米复合材料,模拟过氧化氢酶用于乏氧肿瘤治疗(Nano Today 2020, 34, 100907);通过富含丰富表面及边缘缺陷的MoS2/rGO垂直异质结构实现“三合一”拟酶活性,有效抑制耐药细菌感染(Adv. Mater. 2020, 32, 2005423);利用负载氧化铈和microRNA的石墨炔纳米颗粒改善肿瘤乏氧,提高放疗效果(Adv. Mater. 2021, 2100556);提出了蛋白原位矿化的锰纳米佐剂,共递送重组亚单位抗原有效诱导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Nano Today 2021, 38, 101139);开发了酶比色法实现生理环境下生物大分子精确检测(Anal. Chem. 2021, 93, 11123)。

    受到生物酶催化活性中心往往是基于金属与氮配位的启发(Fe-N,Mn-N等),研究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将金属纳米材料酶活性增强的策略聚焦于非金属元素氮掺杂。证明N元素掺杂的TiO2纳米颗粒能够极大地提高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并随着N元素比例增加,酶活性增强。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表明:相较于O原子,N原子的电负性较小,为Ti发挥其更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提供了理想环境。此外,TiN在近红外I区和II区均显示较强的光吸收,由于温度效应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在近红外光照射下进一步增强TiN酶活性,同时显示光热效应。在此基础上,将pH响应性PEG修饰的葡萄糖氧化酶(GOx)共价连接于包覆了TiN纳米酶的脂质体上,构建了具有pH响应的级联催化活性纳米复合物(TLGp),实现了肿瘤的高效抑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佳明博士、硕士研究生刘诗慧和济南大学的王爱珠博士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刘晶研究员和济南大学于欣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106750。

相关报告
  • 《清华大学曹化强《自然·通讯》:在黑磷烯纳米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8-18
    • 8月6日,清华大学化学系曹化强教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将块体黑磷以‘拉开拉链’方式制备成锯齿取向黑磷烯纳米带”(Unzipping of black phosphorus to form zigzag-phosphorene nanobelt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利用电化学手段控制氧分子浓度,制备出沿锯齿型(zigzag)取向的纳米带;同时,通过调节电流密度可实现黑磷烯纳米片、纳米带和量子点的可控制备;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氧分子对黑磷烯实现定向切割的机理;利用所制备的黑磷烯纳米带构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并对其载流子输运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黑磷烯二维纳米结构,包括单原子层黑磷烯和少层黑磷烯(<10层)。与石墨烯不同,黑磷烯本身具有带隙以及独特的各向异性。理论计算预测,黑磷烯在zigzag方向具有比摇椅型(armchair)方向具有更加优异的热学、力学以及半导体性质,因此zigzag取向黑磷烯纳米带在热电、柔性电子和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然而,受限于黑磷烯的稳定性以及现有的合成技术,黑磷烯纳米带有效制备成为其研究及应用的关键瓶颈。 受启发于黑磷在空气环境中可被氧化分解,团队设计了一种通过电化学方法,通过改变电流密度有效调节离子插层速率和黑磷烯周边的氧分子浓度,从而可控制备黑磷烯纳米结构的维度和尺寸,获得一系列黑磷烯纳米结构,包括纳米片、纳米带和量子点(图1)。结构表征证明了所制备的黑磷烯纳米带具有很好的结晶性和柔韧性。 图1 锯齿取向黑磷烯纳米带(z-PNB)的结构表征 图2 电化学解离黑磷晶体形成锯齿取向黑磷烯纳米带(z-PNB)的机理 该电化学解离机制认为制备过程分为两步,即离子插层和氧驱动解离过程(图2)。在电化学过程中,BF4-离子沿黑磷a轴方向(即[100]方向,沿zigzag方向)插入黑磷晶体层间,同时,氧分子被化学吸附、解离在黑磷表面上形成悬键氧,通过悬键氧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及P-O-P水解,导致P-P键断开,沿着zigzag方向以“拉开拉链”的方式持续进行,被解离成纳米带。理论计算分析、比较了各种氧分子在黑磷烯上的吸附和解离路径(图3)。结果表明,形成间隙氧对是解离黑磷晶体P-P键并最终形成zigzag取向黑磷烯纳米带的关键步骤。 图3 氧驱动解离块体黑磷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 研究团队采用铜网掩膜法设计制备了基于黑磷烯纳米带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并探究了其载流子输运特性,可实现器件p-n型之间的转化,为黑磷烯纳米带在主动式矩阵显示技术、射频器件及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材料和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图4 黑磷烯纳米带(z-PNB)的电子性能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曹化强、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副研究员谢丹和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教授Anthony K. Cheetham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化学系博士生刘志方、微纳电子系博士生孙翊淋为共同第一作者。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稀土与无机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李伟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嘉鸥副研究员参与了该项研究。本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纳米棒材料组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17-12-07
    •   微纳加工方法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微纳加工领域的主流技术,但其由于受到物理极限的制约,一般加工分辨率在几十纳米量级上。后者则可在更小的尺度(包括分子尺度)上实现加工,被认为是一种突破物理限制的有效途径。然而,“自下而上”的组装方法由于科学认知和实验技术的不足,导致其在低缺陷、大面积、组装过程、组装结构等四个方面存在持续的挑战。相对而言,组装结构面临的障碍最大。这其中,一个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装对称性的可调控。组装对称性可调控对于组装结构多样性和组装体功能的丰富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由于形状互补性,组装结构对称性受到组装单元的形貌限制,四方单元易于形成四方密排结构,而球型则形成六方密排对称结构。由于在组装动力学过程中组装单元间的复杂力平衡和热力学最小原理的要求,打破形状依赖的组装结构对称性似乎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刘前课题组与吴晓春课题组、邓珂课题组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Ivan I. Smalyukh课题组合作,通过引入一种新概念的主导控制力,首次实现了纳米金棒的四方对称性组装,一举突破了一直以来八面体金棒只能是形状依赖的六方对称结构的实验结果。这一结果也在八面体银和钯纳米棒上得到了实现,展示了这种方法的普适性。多尺度模拟计算进一步揭示这种控制力主导了非形状依赖的组装过程,并很好的解释了四方对称比六方对称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这种方法开辟了一条打破形状依赖组装对称性的新途径,为组装结构的多样性和纳米材料组装结构的可设计、可控提供了了有力工具,将为推动纳米组装技术的进步提供助力。   该工作是刘前课题组前期研究(Nanoscale, 2014, 6, 3064;Langmuir 2013, 29, 6232;Chem. Commun., 2012, 48, 2128; Langmuir 2011, 27, 11394)的进一步拓展,已于 11月10 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10, 13743)。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111-4。该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国家基金委和欧盟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