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发现调控大豆类胡萝卜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2-01
  • 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藻类和细菌中,是植物的重要色素,赋予花和果实独特的颜色,保护光合作用。类胡萝卜素是维他命A合成的前体物质,有利于保障人体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免疫反应。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能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调控机制可为解决维他命A缺乏问题提供途径。植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稳定积累依赖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储存与降解之间的代谢平衡。因此,类胡萝卜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调节类胡萝卜素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关基因在类胡萝卜素代谢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仍较为匮乏。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通过筛选伽马射线诱变的大豆突变体库,获得4个花色变黄且种子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的gmicc突变体株系。利用构建的图位克隆群体定位到候选基因——GmCCD4,该基因编码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通过降解类胡萝卜素产生β-紫罗兰酮,是类胡萝卜素积累的负调控因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GmCCD4基因为控制大豆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3个关键调控位点之一;栽培大豆中存在4种GmCCD4的单倍体型,不同的单倍体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明显差异,H1单倍型大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该研究解析了GmCCD4基因调控大豆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子机制,为调控油料作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供基因资源,对高营养、高品质作物育种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以GmCCD4 controls carotenoid content in soybeans为题,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东北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高金珊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冯献忠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出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水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陈大明
    • 发布时间:2020-03-26
    • 3月5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出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水稻。该研究通过CRISPR/Cas9系统在水稻基因组的安全位置插入5.2kb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元件,并且通过杂交获得无筛选标记的水稻植株。研究表明,其种子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并且在形态或产量方面均与野生型相似,同时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工程水稻中Cas9不存在脱靶突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
  • 《维生素A与和类胡萝卜素对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5-22
    • 维生素A低水平及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于结核高发的中低收入国家。为此,来自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布朗大学沃伦阿尔珀特医学院、哈佛医学院附属布利甘和妇女医院以及马萨诸塞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评估了基线维A与类胡萝卜素水平对结核发病风险的影响,其相关成果于2017年5月17日发表在BMC infectious disease上。 研究在秘鲁利马肺结核患者家庭接触人员纵向队列中实施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血样为HIV阴性并在入选研究15天内罹患结核的家庭接触人员为研究对象,并针对每位研究对象选择4名未发生结核的接触人员为对照(性别与年龄均匹配),进而使用条件逻辑回归来评估研究对象维A及类胡萝卜素水平与结核发病之间关系的OR值,同时对其它的营养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进行控制。 研究显示,在6751名基线血样为HIV阴性的家庭接触人员中,有192人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继发结核感染。通过对其中的180例可行样本及709例匹配对照样本进行分析,并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基线维A缺乏与结核发病风险增加10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aOR=10.53,95%可信区间为3.73–29.70,p<0.001),且这种联系是剂量依赖性的,即随着维A水平逐渐降低,结核发病风险逐步增加。 综上所述,维A缺乏能够强烈预测结核患者家庭接触人员的结核发病风险,因而对结核高危人群补充维A不失为预防结核病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