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全产业链谋变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1
  • 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和阳光电源联合举办的光伏先进技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多位与会专家认为,“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给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带来艰巨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光伏产业还需自我突破,加强技术创新。
    上网电价将持续降低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分析,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预计今年新增装机55-65吉瓦,“十四五”期间,光伏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70-90吉瓦。
    同时,光伏发电成本也迎来快速下降。“2010年以来,全球新投运的光伏发电电价下降了70%以上,未来发电成本仍将持续下降,随着光伏转换效率和工艺制造水平持续提升,光伏产业中长期内将成为我国上网电价最低的供电方式,预计2035年光伏装机将超过煤电,成为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的电源。”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谢宏文说。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为认为,过去十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90%,风电成本下降25-40%,当前光伏、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已低于煤电,随着储能成本的快速下降,风储、光储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可能分别在2021年、2022年低于煤电。
    推动跨界融合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在技术上的迭代创新。
    “今年1、2月,新注册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数量达上万家,这说明新能源产业形势可期,但可再生能源的缺陷不容小觑,比如间歇性、波动性问题,产业链非常长等。”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光伏产业横跨化工行业和电力行业,超长产业链让企业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这无形中分散了很多企业的精力,削弱了企业的洞察力,导致缺少有针对性的创新。
    “目前,我国的末端电价非市场化,光伏企业最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做好企业和产品的迭代创新,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曹仁贤说,诸多条件限制,让光伏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创新起来非常难,但“30·60”双碳目标的紧迫性,需要光伏企业达成共识,一起为行业降本创新出力,共同推进光伏行业的跨界融合。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也认为,过去的能源体系依赖资源,而在未来,应大力发展能源科技,摆脱对一些基础自然资源的依赖。“由于光伏产品服役时间为25-30年,尤其是光伏组件,要适应50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突发天气,所有创新一定要基于稳健可靠,可靠性、适应环境能力不够的创新,最终成本反而会上升。”在钟宝申看来,未来的光伏创新,首先要聚焦于核心的电池效率的提高,其次要聚焦于和场景应用的结合。
    “2020年,受自然灾害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行业内硅料减产,导致短期内供给严重不足,而今年,全年硅料供应仍将持续紧张,价格也将持续增长,除此之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光伏玻璃价格连续上涨,使光伏企业不堪重负。”在王勃华看来,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也将成为光伏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寻求技术变革外,光伏的应用场景和边界也应不断寻求突破。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指出,光伏产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缺乏应用场景。
    比如东部的江苏、安徽等省份想要发展光伏,没有那么多屋顶,怎么解决?在高纪凡看来,光伏企业未来应按应用场景考虑解决方案,多做“光伏+氢能”、“光伏+储能”等模式,不单纯以追求组件销售量为目标,而是构建一套以用户为中心的低碳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也就是智慧能源互联网体系。
    此外,发电端和用电端之间距离较远,也是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
    高纪凡表示,仅靠建设特高压“西电东送”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建立电网体系和非电网体系相结合的新能源电力体系。比如,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支撑的储能或氢能,以线下运输的方式把电能送到用能中心直接使用。
    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川也表示,光伏发电的应用场景多样化,是光伏企业未来需要致力的方向。“在地面电站方面,我国东部虽然是用电负荷中心,但是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尽管有相关企业尝试了多种“光伏+”的模式,比如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但装机容量远远不够。因此对于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地面电站等几大类应用场景,光伏企业需做更多探索。”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1/03/31/detail_2021033194561.html
相关报告
  • 《宁海谋划千亿光伏储能产业新高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3
    • 1月28日,由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52亿元的年产15GW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5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落户宁海。该项目的签约落地,是宁海布局“光伏+储能”产业链,谋划千亿光储产业基地,打造省级“新星”产业群的一个大手笔。 该项目选址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用地面积约1448亩,分两期建设,总开发建设周期30个月,由宁海本土光伏行业头部企业东方日升利用自身先进技术和工艺生产建设,预计项目达产后年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同时,该项目作为光伏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具有引领性作用,将与光伏高透基材项目形成高度合作,吸引一批光伏产业链配套企业入驻,进一步加速宁海光伏产业集群发展。 “抢占‘双碳’风口,布局形成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力争五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再造一个宁海工业。”宁海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宁海强化工业首位理念,大力实施365制造业培育、215强企梯队建设等产业革新工程,协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主导产业升级做大,以产业大升级实现发展大跨越。 近年来,宁海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高位谋划新兴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全链式推进“光伏+储能”产业培育。根据新出台的《宁海县光伏+储能产业培育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将打造全省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新高地。目前,已有东方日升、旗滨集团、震裕科技等光储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在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及宁海经济开发区梅桥区块布局设点,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完善。 下一步,宁海将继续在产业规划、投资引资、产业培育及品牌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与储能产业领军企业、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携手推动光伏储能产业全链条聚合、集群化扩张快速发展。
  • 《引领新能源变革 光伏行业再树里程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30
    • 山西大同,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从2013年起,大同市政府谋划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整合采煤沉陷区土地、电网等发展要素,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经过一年半的前期努力,国家能源局批复支持建设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这是我国首个促进先进技术光伏产品应用的大规模光伏电站基地。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及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作为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代表,我国光伏产业已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家名片”之一。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   中信建投8月27日的研究报告称,在发电成本持续下降,政策持续利好等有利因素推动下,2019年有望成为光伏平价上网元年。预计2019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达110吉瓦,而我国将保持在45吉瓦左右。   我国光伏业是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产业之一,全球70%的光伏产品由我国制造。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光伏业发展迅猛,增速已远超传统能源,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市场。   当前,光伏业正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从拼规模、拼速度、拼价格向拼质量、拼技术、拼效益转变;从依赖政府补贴向实现平价上网、完全市场化竞争转变。   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光伏业发电成本下降95%。2009年,隆基股份单晶硅片的价格是每片90元,现在已降至每片3元。   “没有科技进步就没有隆基股份的今天。”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说。据了解,过去6年,隆基股份持续增强研发投入达36.11亿元,仅2018年研发支出就高达12.3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5.6%。   在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由光伏组件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尤为明显。单晶硅、多晶硅、铸造单晶硅等各种电池与组件新技术层出不穷。   2015年7月,英利集团成功中标国家“领跑者”计划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山西大同50兆瓦地面电站项目,是光伏示范基地6个“领跑者计划+新技术、新模式示范项目”之一。项目总占地面积185.7公顷,预计年发电量将达0.83亿度,可解决当地3.7万个中等家庭日常用电。   此项目全部采用英利集团自主研发的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最高转换效率超过21%。在当时,这是全球最大的高效N型单晶双面发电组件应用项目。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光伏业的唯一出路。国家推出光伏‘领跑者’计划,目的就是通过高标准、高质量要求,把优势企业带到全新的竞技平台,促进企业良性竞争,加快技术和应用创新。”英利集团首席科学家宋登元博士表示。   光伏扶贫强村富民   光伏扶贫作为国务院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途径,具有明显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通过光伏电站的建设,能带动贫困地区人力、物力发展,实现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仁村乡红花窝村,一片从前无人问津的荒坡,如今变成当地乡亲们眼中的“聚宝盆”。在这里,协鑫集成承建的6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于2018年底前并网发电,全村8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将获得3000元以上的固定收益。   协鑫集成承建的红花窝村光伏扶贫电站,是三门峡市以光伏产业为突破口开展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协鑫集成全资子公司协鑫能源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全市140兆瓦村级扶贫电站的EPC工程建设。红花窝村项目是第一个建成的扶贫电站。   在渑池县洪阳镇石盆村光伏扶贫电站工地上,一排排太阳能板矗立在满是岩石的陡坡上。当地村支部书记平富强感慨:“以前只长荒草的石壁荒坡,如今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成了助力脱贫的‘摇钱树’,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矗立着占地5万亩、装机510兆瓦、年发电量约9亿度的地面集中连片光伏电站,以及光伏板下发展的种植、畜牧业,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库布其治沙龙头企业亿利集团在光伏建设工程中通过租用沙地、工程发包、劳务外包等方式,直接带动5170人致富。2017年,亿利集团又全面实施“光伏组件清洗+板下种植养护”精准扶贫工程,带动57户贫困户脱贫。每个贫困户平均承包4兆瓦光伏组件清洗和板下种植,每兆瓦1500-2000元,平均每户可增收3.5万元。   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亿利生态光伏发电站有机地将生态修复、能源建设、精准扶贫三者结合在一起,即治沙改土,又扶贫一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在“一带一路”荒漠化国家推广,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平价上网推进转型   实现能源绿色转型,首先是推动清洁能源发电,特别是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处长熊敏峰表示,发展光伏是能源革命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的战略部署。未来要启动平价上网示范项目,加速平价上网,推进分布式市场化交易,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2019年,在一系列光伏平价上网政策推动下,光伏平价上网的时代即将来临。8月18日,内蒙古达拉特旗政府网站发布了“达拉特旗光伏发电领跑奖励激励基地2019年竞争优选申报企业信息公示表”,对5个项目的电价分别进行公示。其中,最低申报电价为0.24元/千瓦时,而这一价格已远低于当地火电标杆电价,刷新国内光伏发电报价新纪录。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光伏行业距离平价上网已非常近。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2019年将是光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全球开启全面平价的新时代,产业由“少年时代”走向“青年时代”,光伏将走向能源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