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耐药毒株在山东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的流行及演变》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12-04-21
  • 目的了解 HIV耐药毒株在山东省 AIDs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的流行及演变。方法 对山东省抗病毒治疗时间满 1年的 324例 AIDs患者,使用荧光实时定量 PCR(NuclisensEasyQ系统)进行 HIV病毒载量检测,对结果大于 1000拷贝/ml的样本采用基因型耐药检测自建方法(inhouse)进行 HIV耐药检测。对耐药者既往(治疗前、治疗中)样本进行耐药检测,分析耐药株的演变状况。结果 HIV抗病毒治疗满 1年人群耐药率为 6.2%(20/324),有耐药突变位点但不耐药为 0.6%(5/324);核苷类与非核苷类耐药突变位点占所测突变位点的 93.1%(94/101),蛋白酶类仅占 6.9%(7/101);M184V及 Y181C位点在 25份样本中出现突变频率最高,分别为 48.0%(12/25)和32.0%(8/25)。演变研究发现,20.0%(2/10)的耐药者属于原发耐药;最早在治疗 6个月后检测到了耐药;病毒株存在从无耐药突变位点向有耐药突变位点、从仅有耐药突变位点而不耐药向耐药、从对少种类药物低水平耐受向对多种类药物高水平耐受的演变现象,也存在突变位点相互影响使得对某种药物耐受程度降低的演变现象。结论 HIV耐药毒株在山东省 AIDs抗病毒治疗人群中处于较低流行水平,耐药株的演变现象复杂。
  • 原文来源:http://www.pubhealth.org.cn/e-magazine/admin/AjaxUpload/2011-11/2011-11-21_19_13_53.pdf
相关报告
  • 《云南地区123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的HIV-1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分析》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3-05-28
    •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中HIV-1基因耐药突变位点间的差异.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选择151例云南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作为监测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用RT-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所得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后提交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分析耐药突变发生情况.对所得到的HIV-1耐药基因突变频率和位点与HIV/AIDS患者的性别、民族、感染途径和亚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51例患者中有123例患者的样本扩增成功,共获得123例患者蛋白酶区和逆转录酶区的基因扩增片段.RT区主要耐药位点是M184(72.4%,89/123),其次是K103(47.2%,58/123),其余依次为G190(34.1%,42/123)、Y181 (29.3%,36/123)、T215(26.0%,32/123)、K101(17.1%,21/123)、D67 (15.4%,19/123).突变位点V75、A62、M230在女性中比男性发生率高(x2=7.001,6.975,5.446,P均<0.05);在汉族人群中,变异位点T215、K70、T69比其他少数民族发生率高(x2 =5.290,4.060,3.860,P均<0.05);位点M41在少数民族中并未出现;在性接触感染途径人群中针对NRTI的突变位点T215、T69比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发生率高(x2=10.431,7.952,P均<0.05),V75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并未出现;在针对NNRTI的耐药位点中,G190在静脉吸毒人群比性接触感染途径人群间发生率高(x2=6.669,P<0.05),M230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并未出现;不同亚型中突变位点V75、T69、M230在CRF01_AE亚型人群中比在B亚型中发生率高,而L74在CRF01_AE亚型中并未出现.结论 HIV基因耐药突变是导致云南德宏、个旧、文山、玉溪等地区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果分析显示这些耐药突变位点的发生在民族、性别、传播途径及亚型不同的患者中存在着显著差异.
  • 《抗病毒治疗在阻断艾滋病传播流行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2-04
    • 据2009年,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报告:我国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流行模式呈多样化[1]。从1981年艾滋病首次被发现至今的30年间,人类在艾滋病疫苗、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抗病毒治疗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进展。2007 年,随着被认为最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研究,Merck 公司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腺病毒重组疫苗Ⅱb 期临床实验宣告失败,整个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进入了低谷,在短期内看不到疫苗研制成功的希望[2-3]。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虽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也遇到医学实践与社会文化脱节的问题,如用KABP的方法研究女性性工作者的安全套使用率,由于高危人群所处的社会性别不平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被剥削、被污名化导致知识(Knowledge) 、信念(Belief)、 实践(Practice)分离的现象[4]。由于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HIV的复制,很多观察性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新发感染[5-7],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抗病毒治疗在阻断艾滋病传播流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