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在阻断艾滋病传播流行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2-04
  • 据2009年,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报告:我国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流行模式呈多样化[1]。从1981年艾滋病首次被发现至今的30年间,人类在艾滋病疫苗、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抗病毒治疗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进展。2007 年,随着被认为最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研究,Merck 公司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腺病毒重组疫苗Ⅱb 期临床实验宣告失败,整个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进入了低谷,在短期内看不到疫苗研制成功的希望[2-3]。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虽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也遇到医学实践与社会文化脱节的问题,如用KABP的方法研究女性性工作者的安全套使用率,由于高危人群所处的社会性别不平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被剥削、被污名化导致知识(Knowledge) 、信念(Belief)、 实践(Practice)分离的现象[4]。由于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HIV的复制,很多观察性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新发感染[5-7],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抗病毒治疗在阻断艾滋病传播流行中的作用。
  • 原文来源:http://www.clinicmed.net/upload/pdf/201105/20110529021455942.pdf
相关报告
  •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抗病毒治疗规范用药影响因素现况研究》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2-26
    • 了解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抗病毒治疗的规范用药水平,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规范用药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在云南省5个艾滋病高、中流行县(市、区)对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接受母婴传播阻断服务的167例孕产妇及57名提供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应用是否合理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孕产妇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结果接受母婴传播阻断服务的167例HIV感染产妇中,抗病毒治疗规范用药率为65.87%(110/167);其中方案选择合理率为88.02%(147/167),产时用药合理率81.37%(131/161),依从率为87.42%(146/167)。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抗病毒治疗规范用药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确诊时间(OR=2.617;95%CI:1.184~5.783),是否在阻断定点机构分娩(OR=0.064;95%CI:0.007~0.607),民族(OR=0.344;95%CI:0.162—0.730),是否知道服药阻断的目的(OR=6.843;95%CI:1.449—32.312),以及医生对抗病毒治疗的认识不够,5个关键知识点(母婴阻断目的、不按要求服药后果、各方案疗效、CD4高低与选择方案的关系、有关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的正确认识率为47.72%(136/285)。结论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抗病毒治疗规范用药的总体水平不高,受医患双方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必要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规范用药的措施。
  • 《HIV耐药毒株在山东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的流行及演变》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2-04-21
    • 目的了解 HIV耐药毒株在山东省 AIDs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的流行及演变。方法 对山东省抗病毒治疗时间满 1年的 324例 AIDs患者,使用荧光实时定量 PCR(NuclisensEasyQ系统)进行 HIV病毒载量检测,对结果大于 1000拷贝/ml的样本采用基因型耐药检测自建方法(inhouse)进行 HIV耐药检测。对耐药者既往(治疗前、治疗中)样本进行耐药检测,分析耐药株的演变状况。结果 HIV抗病毒治疗满 1年人群耐药率为 6.2%(20/324),有耐药突变位点但不耐药为 0.6%(5/324);核苷类与非核苷类耐药突变位点占所测突变位点的 93.1%(94/101),蛋白酶类仅占 6.9%(7/101);M184V及 Y181C位点在 25份样本中出现突变频率最高,分别为 48.0%(12/25)和32.0%(8/25)。演变研究发现,20.0%(2/10)的耐药者属于原发耐药;最早在治疗 6个月后检测到了耐药;病毒株存在从无耐药突变位点向有耐药突变位点、从仅有耐药突变位点而不耐药向耐药、从对少种类药物低水平耐受向对多种类药物高水平耐受的演变现象,也存在突变位点相互影响使得对某种药物耐受程度降低的演变现象。结论 HIV耐药毒株在山东省 AIDs抗病毒治疗人群中处于较低流行水平,耐药株的演变现象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