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以规避免疫耐受。》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2-08
  • 有效的预防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早已可用,但对慢性感染无效。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原因和治疗性疫苗的最大障碍是对HBV抗原的免疫耐受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导致的CD4 + / CD8 + T细胞缺陷,细胞因子产生不良,中和抗体(nAb)不足以及对HBsAg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是CHB感染的特征。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开发能诱导nAb阻止病毒传播并引发CD4 + / CD8 + T细胞根除细胞内HBV的病毒样颗粒(VLP)。来自包膜PreS1区的八个中和B细胞表位被整合到HBV核心蛋白物种的变异中,该蛋白是土拨鼠肝炎核心抗原(WHcAg)。选择PreS1特异的B细胞表位是因为在HBV病毒粒子上优先表达。因为WHcAg和HBcAg在B细胞水平上没有交叉反应,而在CD4 + / CD8 + T细胞水平上只有部分交叉反应,所以特异于WHcAg独特T细胞位点的CD4 + T细胞可以为抗PreS1 Ab产生提供相关的TB细胞帮助。不能被免疫耐受所限制。用PreS1-WHc VLP免疫免疫耐受的HBV转基因(Tg)小鼠会引起与野生型小鼠相当的高滴度抗PreS1 nAbs水平。将PreS1 nAbs被动转移到人肝嵌合小鼠中可预防急性感染,并可从以前在CHB模型中感染HBV的小鼠中清除血清HBV。在T细胞水平,PreS1-WHc VLP和杂合WHcAg / HBcAg DNA免疫原引发了HBcAg特异性CD4 + Th和CD8 + CTL反应。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809638
相关报告
  • 《我国研制出新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治疗型疫苗》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5-11-13
    • 江苏先声药业集团研发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治疗型疫苗,该疫苗由HBsAg和HBcAg两种抗原组成,并连接有CpG岛寡核苷酸。研究人员在C57BL/6和HBV转基因小鼠体内发现,这种治疗型疫苗不但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被动体液免疫应答,同时针对HBsAg还可以产生Th1/Th2平衡性免疫应答,针对HBcAg产生以Th1型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在HBV转基因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体内分泌IFN-γ的HBs/HBc特异性CD4阳性和CD8阳性的T细胞数目显著增多。并且,注射过疫苗的HBV转基因小鼠体内可观察到强烈的CTL细胞免疫应答,伴随着血清HBsAg的下降而无明显肝细胞损伤。该种新型乙型肝炎治疗型疫苗,可以有效激发HBV转基因小鼠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从而克服了转基因小鼠具有免疫耐受的缺点。
  • 《免疫治疗:GS-9620有望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新药》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5-11-16
    •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Gane等评估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口服Toll样受体-7激动剂GS-9620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由于Toll样受体的激活可刺激机体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研究者认为GS-9620有望成为治疗CHB的新型药物。   在2项双盲、同样设计的1b期试验中,49例初治和51例病毒学抑制的CHB患者按照5:1随机分组,接受剂量为0.3 mg、1 mg、2 mg、4 mg的GS-9620或安慰剂,单次量给药,或者相隔7天,作为2次量给药。74%的患者为男性,基线时75%为HBeAg阴性。药效动力学评估包括检测外周干扰素(IFN)-刺激基因15(ISG15)的mRNA表达、血清IFN-γ诱导蛋白10以及血清IFN-α水平。研究者观察到58%的患者经历1次或以上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到中度,最常见者为头痛,没有患者因为不良事件停止治疗。口服GS-9620可短暂诱导患者的外周ISG15基因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在用药48小时之内达到峰值,7天内恢复至基线水平。GS-9620的应用剂量、HBeAg阳性以及HBsAg较低水平与ISG15反应呈独立相关。在各个时间点,大多数患者(88%)未检出显著的全身IFN-α水平或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