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座“数字新基建”模块化变电站竣工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3
  • 3月22日,随着1、2号主变顺利充电成功,全国首座“数字新基建”模块化变电站——黄山龙门35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竣工投产,也是首个实现一键顺控的35千伏变电站。

    龙门35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镇,本期安装2台10兆伏安主变压器,35千伏出线4回,10千伏出线12回,站内面积2.76亩,初设动态投资2935万元。工程自2021年10月22日开工建设,黄山区供电公司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管理、精心实施,在省市公司建设部专业指导下,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在茶季前竣工投产。项目建成既能解决长期以来龙门乡10千伏供电距离过长、茶季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兼顾太平湖码头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用电需求,是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双碳”目标的有效实践。

    工程基于舱式设备一体化理念,应用35千伏充气柜、10千伏纵旋柜、预制舱式电容器等小型化设备,共设置5处预制舱体,实现“零建筑物”,节省了占地面积722平方米,节约用地率达30%。舱式设备实现在厂内安装调试,与工程土建施工并行,实际施工周期为3个半月,较常规站工期减少6个半月,节约65%。积极拓展数字赋能,通过实现一键顺控操作,平均操作时间从1小时缩短为6分钟;构建变电站物联边缘管理平台,接入在线监测、辅助、消防、红外、视频、巡检机器人等信息,横向接入综自系统和保护数据,开展主辅设备全面监控、智能巡视、智能联动、智能预警、智能决策等业务应用,将现场人工巡检的运维模式转变为“远程巡检为主+人工巡检为辅”模式,每次巡检平均可节省2-3小时。

    工程绿色建造成效显著,较常规站节省用砖量117立方米,水泥砂浆用量39立方米,与钢结构建筑相比节约屋面混凝土用量44.3立方米,屋面防水卷材369.3平方米。同时通过模块化建设,有效提高变电站机械化施工水平,减少屋面频繁高处作业,压降施工风险。

    黄山区供电公司积极对标“一改 两为 五做到”工作要求,持续推进智慧电网建设。龙门变电站的投运将进一步提升太平湖地区的供电能力,极大满足旅游业发展地用电需求,同时为龙门地区即将到来的茶季提供充足电力保障,为美丽的太平湖小镇及周边地区注入强劲的“电动力”。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山东省内首座模块化2.0变电站建成投运》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3-29
    • 山东省内首座模块化2.0变电站建成投运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来源:电网头条 ???? 2024/3/29 10:57:36 ?? 我要投稿 ?? 关键词: 变电站变压器国网山东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3月23日, 国网山东 省电力公司建成投运省内首座模块化2.0 变电站 ――聊城长顺220千伏变电站。 长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规划安装24万千伏安有载调压 变压器 3台,本期安装1台;新建220千伏出线4回、110千伏出线5回、10千伏出线18回,线路长度76.58千米,新建铁塔195基。 模块化变电站具有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智能化水平高、设备可靠性高和运行维护方便等优势。 国网山东电力在长顺变电站建设中共应用模块化2.0新技术17项,实现设备集成可靠、赋能智慧运维、建设安全高效、全寿命绿色环保等目标。该公司应用单元化小型建筑、装配式围墙、装配式防火墙,实现变电站机械化施工与标准化建造相结合,节约施工工期50天;应用智能汇控柜精准送风、节能型变压器降低变电站运行能耗,每年节约碳排放约57吨;应用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组合电器)不停电扩建、一键顺控、预制电缆等技术,保障后期扩建过程电网安全。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
  • 《全国最大!“零碳”变电站投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3
    • 11月11日,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岛片区港湾路北侧的全国最大规模110千伏“零碳”智慧变电站——由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既济集团武汉华源电力设计院EPC总承包的武汉庆云110千伏“零碳”变电站成功投运。该工程从开工到投产历时九个月,全寿命周期预计减少碳排放约34000吨。 与常规变电站不同的是,该站采用天然酯变压器、洁净空气GIS等环保电气设备,深化变电站节能设计,降低全站运行能耗,变电站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分析,把控碳排放关键环节,系统集成屋顶光伏、智能巡视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综合能效管理系统、科学岛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展厅等功能于一体,实现零碳运行,基于节能降碳新技术建设思路打造的全国“零碳”示范变电站,真正实现绿色能源转型,电力基建先行。 “我们积极响应国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下变电站智能运维和数字化转型的要求”,该项目EPC总包单位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华源电力设计院变电部主任吴丽英介绍,“以零碳示范变电站为契机,创新采用了二次系统在线监测设备和智能光缆标签系统,依托大数据平台思维,打造数字孪生平台将变电站一二次在线监测、智能巡检、智能辅控、智能光缆标签等系统信息进行大数据融合后在算法分析模型支撑下得出精准的设备故障诊断结论,从而大幅度提高运维处置设备异常及故障的响应能力,实现变电站智能运维、安全管控、设备状态全面感知,全力保障区域电网可靠运行,有力助推武汉电网数字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运行期间实现“零碳”,庆云变电站的建设工程也做到了全过程绿色低碳。该变电站在建设期间,采用天然酯油主变替代传统矿物油主变、洁净空气GIS设备代替传统六氟化硫气体GIS设备,由80%氮气和20%氧气组成的洁净空气,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0,而六氟化硫的全球变暖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23900倍。变电站按照工厂标准化和模块化生产,现场组装,整个工程在建设上减少碳排放1.2万吨。 此外,庆云变电站计划二期建设中,安装屋顶光伏120千瓦、幕墙光伏18千瓦,年发电量预计达14万千瓦时,可依靠光伏发电满足自身运维用电。站内设置交流电动汽车充电桩,满足供电运维检修车辆的充电需求。全站设备均环保无害,运行期间无污染物排放,每年预计减少碳排放201吨,预计该站从建设到退役共可减少碳排放1.8万吨。 为实现对该站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监测评价,华源电力设计院技术团队在该站开发布置了碳监测及能源管控系统,可实时监测站内设备损耗、二次系统损耗和建筑损耗,统计全寿命周期减碳成果,为“零碳”变电站实施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变电站还运用智能光缆标签、并联直流电源系统、预制光缆等新技术,共同实现变电站低碳、节能、智慧、安全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华源电力设计院四级职员徐军介绍,庆云变是全国最大110千伏“零碳”变电站,该变电站在国网典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是在国网范围内具备推广应用意义的“零碳”示范变电站。“未来,我们会根据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统筹规划的变电站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推广计划,践行‘双碳’战略,助力绿色经济发展,打造零碳数字化变电站,持续推进变电站能源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