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醇溶蛋白染色体位点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育种应用价值分析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5
  • 醇溶蛋白及其同源物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种子中,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籽粒加工与营养品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六倍体普通小麦,醇溶蛋白基因以多拷贝方式存在于六个复杂的染色体位点(Gli-A1, B1, D1, A2, B2 & D2),其积累量一般占籽粒总蛋白含量的40-50%,对面筋、面团的功能以及各类终用途品质(如面包加工品质)的优劣有重要影响。传统遗传学研究表明醇溶蛋白可能在平衡面团弹性和延展性中发挥作用,但利用转基因技术降低醇溶蛋白基因表达后,面团功能,尤其是弹性指标,反而会明显提高,表明小麦醇溶蛋白的含量与功能有进一步调控和优化的可能。

    200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道文团队以冬小麦品种小偃81为材料,分别制备了六个醇溶蛋白染色体位点的缺失突变体,为解析其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在该研究中,团队对位于6D染色体短臂的Gli-D2位点进行了分析。通过BAC克隆测序和拼接,获得了该位点的421 kb序列,注释出了10个a-醇溶蛋白的编码基因,其中7个结构完整并在发育籽粒中高水平表达。在物理结构和基因组成等方面,小偃81的Gli-D2与中国春小麦以及小麦D基因组供体粗山羊草中的直向同源位点间存在较大差别,表明Gli-D2在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发现小偃81和Gli-D2缺失系(DLGliD2)在株高、生育期以及籽粒产量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别,但DLGliD2的面筋、面团、面包加工品质以及籽粒赖氨酸含量显着优于小偃81。转录组学和生化试验表明,DLGliD2籽粒中醇溶蛋白含量降低、谷蛋白和谷蛋白大聚体含量上升、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表达与活性也明显升高,这是DLGliD2面包加工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Gli-D2的缺失变异转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可进一步提高其面筋与面团功能指标以及面包加工品质。因此,该研究为解析栽培小麦Gli-D2位点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新信息,创制出了对改良小麦终用途和营养功能品质具有实用价值的新种质。综合该研究以及前人发表的结果,团队建议适当降低醇溶蛋白(或其同源蛋白)的含量是改进小麦以及其它禾本科作物籽粒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关论文发表于The Plant Journal (DOI:10.1111/tpj.13956),博士生李达和靳怀冰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王道文和副研究员董玲丽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农业部西部区域研究中心博士霍纳新和顾永强也为研究的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主要由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100500)、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31471483)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项目(XDA08020302)资助。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3478.html
相关报告
  • 《小麦远缘杂交及染色体工程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5-09
    •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两位著名的小麦遗传学家Moshe Feldman和Ernest R. Sears曾提出“未来的谷物改良寄希望于野生基因资源的利用”。小麦育种的最大瓶颈是缺乏新的、可用的遗传资源。 利用小麦双端体系统研究着丝粒变异情况,发现4DS的着丝粒完全丢失CRW信号。以CENH3抗体的ChIP-seq分析并结合斑点杂交验证与分析新的基因组序列是否参与新着丝粒的形成,CENH3核小体在大约994kb的基因组序列上重新形成新的功能着丝粒。在其它双端体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着丝粒反转座子信号减弱的现象。对条锈病免疫的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TAI-14及硬粒小麦-长穗草附加系均发现新着丝粒形成,着丝粒错分裂导致原来着丝粒丢失而在染色体臂上的某些部位形成新的着丝粒。外源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下可以发生着丝粒扩增及不对称重组而产生稳定遗传的双着丝粒区和三着丝粒区。黑麦的反转座子在小麦背景下发生新的变异,着丝粒特异反转座子激活转移到染色体臂但没有形成新的着丝粒。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太平洋潜泥蛤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和解析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0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在太平洋潜泥蛤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和解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the Pacific geoduck Panopea generosa reveals major inter- and intra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and substantial expansion of the copine gene family”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GigaScience。 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 generosa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海螂目潜泥蛤属,是世界上最大的埋栖型贝类,也是一种适温、适盐范围广、生长速度快、成体耐干露时间长、经济价值高的大型海产双壳贝类。同时,因其滤食性和通过向沉积物表面喷射未消化的粘液结合粪便和伪粪便来耦合浮游和底栖过程,潜泥蛤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潜泥蛤依赖方解石和文石来分泌贝壳而作为海洋钙化物,由于其钙化性质和生物地理分布,被认为特别容易受到海洋酸化的影响成为海洋酸化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潜泥蛤属尚且没有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将阻碍对其遗传育种、海洋生态和酸化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以一例加拿大采集的太平洋潜泥蛤(P. generosa)雌性个体为样本,联合PacBio测序和Hi-C辅助基因组组装技术成功构建了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其基因组为1.47 Gb,挂载到19条染色体,contig N50为1.6 Mb,BUSCO评估基因组完整性达到93%。相比于其近缘物种缢蛏(S. constricta),二者基因组之间不仅有较明确的一对一的共线性对应关系,也存在染色体基因重排,包括染色体间和染色体内的重排。 在该基因组中预测到35,034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87.6%在公共数据库中被功能注释。以7个软体动物、Homo sapiens、Xenopus tropicalis、Danio rerio以及Caenorhabditis elegans基因组为参考,发现507个P. generosa基因家族显著扩张,其中与神经发育与免疫反应相关的copine基因在P. generosa基因组中的数目是近缘物种缢蛏的2倍。该例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P. generosa基因组的组装、注释和比较分析为后续P. generosa育种和环境适应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静为论文第一作者,海洋研究所陈楠生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Jing Wang, Qing Xu, Min Chen, Yang Chen, Chunde Wang and Nansheng Chen.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the Pacific geoduck Panopea generosa reveals major inter- and intra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and substantial expansion of the copine gene family. GigaScience. https://doi.org/10.1093/gigascience/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