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两位著名的小麦遗传学家Moshe Feldman和Ernest R. Sears曾提出“未来的谷物改良寄希望于野生基因资源的利用”。小麦育种的最大瓶颈是缺乏新的、可用的遗传资源。
利用小麦双端体系统研究着丝粒变异情况,发现4DS的着丝粒完全丢失CRW信号。以CENH3抗体的ChIP-seq分析并结合斑点杂交验证与分析新的基因组序列是否参与新着丝粒的形成,CENH3核小体在大约994kb的基因组序列上重新形成新的功能着丝粒。在其它双端体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着丝粒反转座子信号减弱的现象。对条锈病免疫的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TAI-14及硬粒小麦-长穗草附加系均发现新着丝粒形成,着丝粒错分裂导致原来着丝粒丢失而在染色体臂上的某些部位形成新的着丝粒。外源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下可以发生着丝粒扩增及不对称重组而产生稳定遗传的双着丝粒区和三着丝粒区。黑麦的反转座子在小麦背景下发生新的变异,着丝粒特异反转座子激活转移到染色体臂但没有形成新的着丝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