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揭示玉米花药减数分裂期特异表达24-nt phasiRNA对甲基化的功能》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1-27
  • PhasiRNA(phased, secondary, small interfering RN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抗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玉米花药发育过程中,有两类phasiRNA大量产生:一类是在细胞增殖分化期大量产生的21-nt phasiRNA,另一类是在减数分裂期大量富集的24-nt phasiRNA。已有研究发现,玉米多个雄性不育突变体往往伴随着21-或24-nt phasiRNA的缺失,24-nt phasiRNA对于玉米花药器官中绒毡层细胞的正常发育十分重要,其前体(24-PHAS)在花药性母细胞中CHH背景下的DNA甲基化水平更高。

    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梅研究组和美国斯坦福大学Walbot研究组等,利用两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dcl5-1(仅产生少量24-nt phasiRNA)和ms23(无24-nt phasiRNA产生),进一步探讨24-PHAS上CHH甲基化水平的提高是否和24-nt phasiRNA的大量产生有关。研究利用基于序列捕获的亚硫酸盐测序(sequence capture bisulfite-sequencing)技术,分析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dcl5-1和ms23中24-PHAS上CHH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相对于正常可育的植株,突变体中CHH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在玉米花药发育减数分裂期前的细胞分化期,24-PHAS上CHH甲基化水平也维持一个较低的状态。由于在dcl5-1突变体中,24-PHAS的转录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推断玉米减数分裂期24-PHAS上CHH甲基化水平的提高依赖于24-nt phasiRNA的产生,而不是24-PHAS的转录。

    研究进一步发现,尽管每个24-PHAS在不同位置会产生很多24-nt phasiRNA,但是对于单个PHAS,仅有一类或少数几类24-nt phasiRNA会大量产生,且在其基因组产生位点及邻近位置上往往有较高的CHH甲基化水平,因此推测24-nt phasiRNA能够顺式介导24-PHAS上CHH甲基化的发生。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New Phytologist上。植物所研究员张梅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植物所助理工程师马旭旭与斯坦福大学教授Virginia Walbot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启动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植物基因组研究项目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7060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被子植物多倍化与随后二倍化过程在物种多样化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10-31
    • 多倍化被学界认为是推动被子植物演化成功的重要驱动力,其现象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各个谱系中。多倍性与生物体适应性、物种形成、分化及辐射相关,是关键性状创新的重要来源。然而,新形成的多倍体相较于其二倍体近缘种,通常表现出更高的灭绝率与更低的物种形成率。长期以来,这一矛盾现象引发了学界对多倍体演化意义的争论。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永鹏团队联合武汉植物园研究员李大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葛晓阳、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Jonathan F. Wendel、捷克马萨里克大学教授Martin A. Lysak,以锦葵科为模式系统,深入解析了多倍化和之后二倍化过程在被子植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有效解释了多倍体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研究人员集齐了锦葵科9个亚科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包括新组装的海南椴(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杯萼椴亚科)、景东翅子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非洲芙蓉亚科)、滇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椴亚科)及梭罗树(山芝麻亚科)四个亚科的基因组,并综合运用团队前期开发的直系同源共线性检测工具和亚基因组分型方法、染色体核型演化推断及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等多种方法,系统解析了锦葵科复杂的网状异源多倍体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锦葵科早期复杂的网状异源多倍化过程快速产生了至少5个倍性不同的古老多倍体谱系。其中,Malvadendrina分支的7个亚科均经历1至2次古多倍化事件。因此,多倍体成种在Malvadendrina分支早期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人员通过重建祖先核型追踪锦葵科祖先多倍化和随后二倍化的演化过程发现,各亚科染色体二倍化主要由染色体端到端融合机制介导。在古十倍体雷德蒙氏棉花基因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超30次谱系特异的端到端融合事件,且染色体数量从祖先的n=53直降到n=13。进一步,研究发现,Malvadendrina分支所有亚科均为约6000万年前形成的古多倍体,但各亚科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古多倍性不相关。其中,大多数亚科的种属数量低于同期未发生过古多倍化的两个基部亚科。而以棉花为代表的锦葵亚科表现出最高的二倍化程度,即相较于其他古多倍体亚科,其融合的染色体数量和丢失的共线性基因数目断崖式领先,并明显高于与其共享古十倍化的木棉亚科,且锦葵亚科在所有亚科中拥有最多的种属数量。因此,研究推测二倍化或对物种多样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检验这一假说,研究人员创建了在染色体水平评估二倍化程度的指数——异倍化率,并结合在基因水平评估二倍化程度的指数——基因丢失率以及锦葵科古多倍体亚科数据集,对二倍化程度与亚科的物种多样性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水平的二倍化程度与亚科的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2达0.9以上。同时,基因水平的二倍化程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在属水平上也得到一定支持(R2= 0.44),这使古多倍体多样化与二倍化相关的假说得到了验证。该假说可调和多倍体演化意义的矛盾,即多倍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减数分裂紊乱等有害方面通常是致命的,因而多倍体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二倍化进程才能消除有害方面、扩大有利方面,最终实现演化成功。因此,新多倍体经常失败,而完成了二倍化的古多倍体则较为成功,这也解释了为何被子植物的古多倍体谱系通常在多倍体形成一段时间后开始多样化。 该研究解析了锦葵科复杂的古多倍化及二倍化演化历史,并发现了支持二倍化与古多倍体演化成功之间的关联证据,为理解植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以Reticulate allopolyploidy and subsequent dysploidy drive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in the cotton family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的支持。
  • 《植物所揭示穗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及网络》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21
    •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重要的谷物,也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属禾本科大麦属。大麦的花序为穗状花序,着生于茎秆顶部,由中央的花序轴和两侧的小穗所组成。大麦穗发育复杂,且不同位置的小穗发育不均等,中间部位发育较快,两端较慢。在穗发育过程中,单个穗子顶端和底部约30%-50%的小穗/小穗原基会发生退化,导致潜在籽粒数的损失。因此,研究大麦穗部的发育过程对于揭示花器官发育的生物学问题和提高大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利用六棱大麦测序品种Morex绘制了穗部发育的时空转录组图谱。该图谱覆盖大麦穗部发育的17个阶段。各阶段的小穗从上到下分为5个部位——顶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和底部。每个部位设置3个重复,共255个样本。科研人员分析这些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在5个部位共同表达的基因9228个,且根据表达模式分为15个cluster。不同cluster的表达峰值分布在不同的发育时期,调控小穗不同的发育过程。同时,该研究对所有cluster中的转录因子、激素相关基因和已知功能基因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了重要的节点基因,如编码海藻糖-6-磷酸磷酸酶(TPP)的HvTPP7基因、SHI家族转录因子VRS2及MADS家族转录因子HvAGL6基因等。这些基因可能在表达峰值时期参与重要的调控功能。研究对不同部位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顶部位置的差异基因高达1043个,包含衰老相关蛋白、生长素和BR途径、植物特有的LOB转录因子家族等基因。     基于这一表达谱,科研人员鉴定到一个编码GDSL脂肪酶的HvGELP96基因。它在黄色花药期特异高表达,是大麦小穗育性和粒数的重要调控因子。转录图谱的发布,为研究大麦的穗部发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