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被子植物多倍化与随后二倍化过程在物种多样化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10-31
  • 多倍化被学界认为是推动被子植物演化成功的重要驱动力,其现象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各个谱系中。多倍性与生物体适应性、物种形成、分化及辐射相关,是关键性状创新的重要来源。然而,新形成的多倍体相较于其二倍体近缘种,通常表现出更高的灭绝率与更低的物种形成率。长期以来,这一矛盾现象引发了学界对多倍体演化意义的争论。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永鹏团队联合武汉植物园研究员李大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葛晓阳、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Jonathan F. Wendel、捷克马萨里克大学教授Martin A. Lysak,以锦葵科为模式系统,深入解析了多倍化和之后二倍化过程在被子植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有效解释了多倍体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研究人员集齐了锦葵科9个亚科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包括新组装的海南椴(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杯萼椴亚科)、景东翅子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非洲芙蓉亚科)、滇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椴亚科)及梭罗树(山芝麻亚科)四个亚科的基因组,并综合运用团队前期开发的直系同源共线性检测工具和亚基因组分型方法、染色体核型演化推断及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等多种方法,系统解析了锦葵科复杂的网状异源多倍体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锦葵科早期复杂的网状异源多倍化过程快速产生了至少5个倍性不同的古老多倍体谱系。其中,Malvadendrina分支的7个亚科均经历1至2次古多倍化事件。因此,多倍体成种在Malvadendrina分支早期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人员通过重建祖先核型追踪锦葵科祖先多倍化和随后二倍化的演化过程发现,各亚科染色体二倍化主要由染色体端到端融合机制介导。在古十倍体雷德蒙氏棉花基因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超30次谱系特异的端到端融合事件,且染色体数量从祖先的n=53直降到n=13。进一步,研究发现,Malvadendrina分支所有亚科均为约6000万年前形成的古多倍体,但各亚科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古多倍性不相关。其中,大多数亚科的种属数量低于同期未发生过古多倍化的两个基部亚科。而以棉花为代表的锦葵亚科表现出最高的二倍化程度,即相较于其他古多倍体亚科,其融合的染色体数量和丢失的共线性基因数目断崖式领先,并明显高于与其共享古十倍化的木棉亚科,且锦葵亚科在所有亚科中拥有最多的种属数量。因此,研究推测二倍化或对物种多样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检验这一假说,研究人员创建了在染色体水平评估二倍化程度的指数——异倍化率,并结合在基因水平评估二倍化程度的指数——基因丢失率以及锦葵科古多倍体亚科数据集,对二倍化程度与亚科的物种多样性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水平的二倍化程度与亚科的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2达0.9以上。同时,基因水平的二倍化程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在属水平上也得到一定支持(R2= 0.44),这使古多倍体多样化与二倍化相关的假说得到了验证。该假说可调和多倍体演化意义的矛盾,即多倍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减数分裂紊乱等有害方面通常是致命的,因而多倍体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二倍化进程才能消除有害方面、扩大有利方面,最终实现演化成功。因此,新多倍体经常失败,而完成了二倍化的古多倍体则较为成功,这也解释了为何被子植物的古多倍体谱系通常在多倍体形成一段时间后开始多样化。

    该研究解析了锦葵科复杂的古多倍化及二倍化演化历史,并发现了支持二倍化与古多倍体演化成功之间的关联证据,为理解植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以Reticulate allopolyploidy and subsequent dysploidy drive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in the cotton family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syky/202508/t20250814_5079605.shtml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与合作者揭示罂粟属物种的网状异源多倍化起源》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8
    • 自然杂交和多倍化是物种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对于被子植物,其导致的网状进化对基于二叉分枝理论的“生命之树”提出了挑战。然而,在全基因组水平解析植物网状演化的研究案例缺乏,究其原因在于具有全基因组序列的物种在属、科级水平的覆盖度与代表性不足。   罂粟属植物因其重要的药用、经济和观赏价值而备受关注,目前该属植物已经发表3个高质量基因组物种。其中,鸦片罂粟(Papaver somniferum)和渥美罂粟(Papaver setigerum)的形成涉及多倍化过程。该研究以三种罂粟属植物基因组为基础,结合亚基因组分型技术,对罂粟属植物的多倍体起源进行了细致的解析。研究发现,罂粟属植物的多倍化事件并非已经报道的简单的全基因组加倍,而是涉及复杂的网状异源多倍化(图1A-D)。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LTR插入时间估计了各个物种的形成时间并进一步推断了物种形成过程(图1E,图2)。   基于该研究提出的基因组网状演化模型,STORR(吗啡合成的关键基因)的融合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A和C的祖先中,甚至最早可能发生于这个物种复合体的最近共同祖先中,并通过杂交方式传入鸦片罂粟和渥美罂粟的基因组中(图2)。总体而言,该研究不仅对于理解网状演化在生物多样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理解吗啡生物合成途径的演化具有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东省农科院和于默奥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ubgenome-aware analyses suggest a reticulate allopolyploidization origin in three Papaver genomes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保护园艺学与种质创新专题组博士研究生张仁纲、山东省农科院博士后鲁朝霞、源宜基因李光远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马永鹏研究员、山东省农科院贾凯华博士和瑞典于默奥大学赵伟博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还包含来自北京化工大学、济南大学、石家庄人民医专、扬益信孚(济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等合作者的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301702)、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001AS070019)、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及山东省农科院创新工程及瑞典研究理事会等项目的资助。
  • 《被子植物雄性生殖单位组装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9-08
    • 被子植物的精细胞丧失自主运动能力,利用粉管受精机制,被定向递送至胚囊,使受精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这一机制对被子植物在陆地的扩张与适应具有重要作用。花粉由单倍体小孢子发育而来,小孢子进行第一次不对称分裂,形成一个营养细胞和一个生殖细胞。生殖细胞被内吞至营养细胞的细胞质后,形成细胞内包含细胞的结构。进而,生殖细胞进行一次对称分裂,形成两个精细胞。有研究发现,精细胞和营养细胞核紧密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一同在花粉管中被运输,这个结构称为雄性生殖单位。雄性生殖单位在被子植物中普遍存在,暗示该结构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但是,这种结构的组装机制和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双突变体hug1 hug2的花粉体外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正常,但精细胞未能与营养核建立连接,总是滞留在花粉粒内,只有营养核独自被运输至胚囊,导致受精完全失败。在半体内萌发条件下,所有野生型花粉管的靠近顶端处均有一个完整的雄性生殖单位,而在双突变体hug1 hug2的花粉管内只含有一个营养核,精细胞滞留在柱头上的花粉粒中。这表明,在hug1 hug2双突变体中,雄性生殖单位不能正常组装,营养核与精细胞分离,导致精细胞不能被运输。 为探讨HUG1/2在何时以及何位置将营养核与精细胞连接起来,科研人员开展了亚细胞定位、蛋白截短、微管结合等实验。研究发现,HUG1/2蛋白定位于雄性生殖单位周围,在二核期花粉中形成笼状结构并将营养核和生殖细胞包裹在一起。研究显示,生殖细胞周围还有一层微管笼状结构,负责在其周围招募HUG1/2蛋白,形成HUG cage,进而形成HUG蛋白-微管双层笼状结构。在二核期,HUG蛋白N端的MBD结构域负责HUG蛋白的笼形定位,HUG蛋白的C端结构域CC2_Tail负责将营养核和生殖细胞连接。同时,研究还发现,烟草中雄性生殖单位的组装也是在二核期依赖微管实现,表明这一组装机制的进化保守性。 上述研究发现了由驱动蛋白HUG1/2形成的蛋白笼以及精细胞周围的微管笼结构,解析了营养核与生殖细胞连接的分子机制,回答了雄性生殖单位如何形成这一问题,并在遗传上证明了雄性生殖单位的生物学功能。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