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锂电之父的锂电一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9
  • 我们今天能用着刷着智能手机、听着真无线耳机、吃着电动车送来的外卖宅家度日,还得感谢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坦利·惠廷汉姆(Michael Stanley Whittingham)、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吉野彰(Akira Yoshino)。

    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

    今年98岁高龄的“足够好先生”——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其实从54岁才开始研发电池。古迪纳夫博士是锂电池领域最大的功臣,三大锂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都是他带领的团队找出来的,其中钴酸锂诞生在1980年,使用石墨为阳极并解决了“锂枝晶”现象。
    足够好先生的传奇一生
    30岁才刚刚摸着科研领域的大门,入了行。二战结束后,足够好先生觉得自己的人生又要重新开始了。于是他去报考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入学时朋友对他说:“你去了能干什么,人家比你早十几二十年就在做研究了”,足够好先生坚信自己可以,最终在30岁取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54岁才开始锂电池的研究;54岁的约翰到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在这里工作十年。57岁时他研究出了钴酸锂,解决了早期锂电池的爆炸问题,使锂电池的扩大运用成为了可能。
    64岁不肯退休开始新的挑战;他得知牛津大学的教授会在65岁被强制退休,为了不退休,他在64岁时跑路,去到得克萨斯州继续研究。
    75岁又一次为全人类做了贡献;他提出碳酸铁锂材料,这种材料比之前的更便宜,也完全无毒。而这项研究成为了电动汽车时代的重要基础。
    90岁再次挑战:90岁高龄的足够好先生又开始研究固态电池。当人们质疑他的身体时,他说:“我只有90岁,有的是时间。”
    97岁成为最高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足够好先生 × 索尼 = 宇宙最强大脑
    古迪纳夫的研究团队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名为钴酸锂的新材料。
    钴酸锂为一种层状材料,两个由钴和氧原子紧密结合形成的正八面体“平板”,可以把锂原子层镶嵌在其中。这样的一种特殊结构,可以使得锂原子在钴酸锂晶体中快速地移动。是一种安全系数很高的电极材料,并且还可以提高电池的使用电压,从而可以提升电池的储电量。

    钴酸锂晶体结构(白色圆球表示锂原子,红色圆球表示氧原子,蓝色圆球表示钴原子)
    因为钴酸锂方案过于前沿,在当年堪称痴人说梦(连古迪纳夫博士的母校牛津大学都不理他了)。这世界只有疯子会欣赏疯子,而这个投钱的“疯子”是日本索尼。索尼找出了第一种可量产化的锂离子电池方案,并在1991年将其投入市场。
    不接受反驳,因为当今遍布全球各产业的锂离子电池运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在锂离子电池之前,没有任何一款电池可以同时做到:1、工作电压高2、体积小重量低3、无记忆效应4、自放电少5、能量密度高6、循环寿命较长。
    后来,他还发现了磷酸铁锂电极新材料,在低成本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可以说,古迪纳夫博士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塑造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迈克尔·斯坦利·惠廷汉姆

    迈克尔·斯坦利·惠廷汉姆(Michael Stanley Whittingham)从第一次石油危机(20世纪70年代)开始投入电池科技研发,他指明了“锂嵌入”技术路线,提升了充放电反应的可逆性,提升了安全性,是给我们带来宅家福利的“锂电之父”。
    1941年出生于英国诺丁汉,英国化学家,锂离子电池发明者,纽约州立大学旗下宾汉顿大学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项目研究所主管。
    石油危机引发的新能源开发项目
    惠廷汉姆与锂电的缘分要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说起。接连石油短缺,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造成严重影响。当时的舆论流行着一种论调:一旦石油用光了,人类该怎么办?
    1972年,美国著名的石油公司埃克森(如今的埃克森美孚)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挑选最顶尖的人才,来开发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及其存储方式。其中一人就是刚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惠廷汉姆。
    惠廷汉姆1967年从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斯坦福攻读博士后。他师从固态电化学领域的专家罗伯特·希金斯,但他所属的部门却是材料学。当时在欧洲,固态化学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但在美国,这方面的专家掰着手指头也能数得出来。
    1971年,他发表了一篇固态快离子传输的论文,赢得了电化学学会青年作者奖。这篇论文让他获得了埃克森石油公司的青睐。
    奠定了“锂离子电池”的基础
    当时,惠廷汉姆已经拿到了在康奈尔大学执教的工作,但埃克森公司为他开出的条件,大概是个科学家都不会拒绝。“你实验想要什么就能拿到什么,一周之内保证送到;钱根本不是问题。”惠廷汉姆说,埃克森公司像投资石油钻探一样投资他的实验室。公司对他的期待是,五个点子里只要有一个能有回报即可。
    惠廷汉姆加入埃克森美孚研究小组,开始研究钽二硫化物。他们发现,通过在二硫化钽片之间嵌入不同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可以改变超导转变温度。钾化合物显示出最高的超导性。他意识到这种化合物非常稳定,不像钾金属,因此反应必须耗费大量能量。
    这表明这种嵌入反应可能用于电能存储。惠廷汉姆:我们研究了锂和钠,而不是钾,因为事实证明钾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还研究了二硫化钛,因为它们的重量比钽轻,而且是良好的电子导体。
    当时有家日本公司生产了氟化碳电池,用于鱼漂上,晚上钓鱼好看得见 ,这是一次性原电池,这是锂电池的兴趣开始 。
    惠廷汉姆在多种金属中寻找超导体,最终选中了二硫化钛,在锂离子电池中开发出了一种创新的阴极。从分子水平来说,它具有可能容纳、嵌入锂离子的空间。于是,在1972年年末,埃克森公司就开发出了锂离子电池原型“45Ah”,并在次年拿到了专利。
    1988年惠廷汉姆加入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校区,担任化学教授,开办材料化学学术课程。
    当时日本的一些公司,特别是索尼,在锂可充电电池的商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当惠廷汉姆重返电池研究领域时,日本的领先优势正在成为主导,体现在大量专利中。
    惠廷汉姆小组在新材料的水热合成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最初是钒化合物,然后使用这种技术制造阴极材料,目前正在蒙特利尔的Phostech / Sud-Chimie商业上用于制造磷酸铁锂,该小组还对橄榄石阴极和新的锡基阳极有了基本的了解。
    他于2007年共同主持了美国能源部的化学能源储存研究,现任斯托尼布鲁克大学能源前沿研究中心东北化学能源储存中心主任。该中心的目标是对锂电池中的电极反应进行基本了解。没有这样的理解,永远不会 满足能量储存的最终限制。该中心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伯克 利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作为锂离子电池之父,Whittingham于2004年获得电化学学会电池研究奖,并因其对锂电池科学与技术的 贡献而于2006年当选为研究员。2010年,他被授予美国化学学会 - 化学科学成就NERM奖,以及 GreentechMedia前40名创新者,为推动绿色技术做出贡献。2012年,他获得了国际电池协会颁发的 Yeager奖,以表彰他对锂电池的终生贡献。2015年,他因电池寿命贡献而获得NAAbatt奖。20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吉野彰

    吉野彰(Akira Yoshino)也是神人一位,吉野教授在1983年开发出锂离子电池原型,最终确立了现代锂离子电池基本框架的。这位日本老头子喜欢去风俗店,在二十多年前就跟妈妈桑夸下海口说他会拿到诺贝尔奖的。
    都说“男人的嘴,骗鬼的人”,然而他真的拿到了诺奖……
    考古与化学的转化
    吉野彰出生于日本大阪府吹田市,在府立北野高中就读时曾协助遗迹发掘,考入京都大学后也加入了考古学研究会。
    吉野彰还参与了已成为史迹公园的京都市樫原废寺的发掘工作,他撰写的发掘调查报告已被收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
    小学四年级时,班主任为他推荐了英国化学家法拉第所著的《蜡烛的故事》。吉野彰开始好奇“蜡烛为什么会燃烧?为什么火焰是黄色的?”书上的这些问题,让还是孩子的吉野彰内心感到化学非常有趣,并喜欢上化学。
    因为喜欢化学,吉野彰经常利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比如曾把清洗厕所的盐酸泼在捡来的铁块上,看到产生很多白色的泡沫,感觉很有意思。
    确立了现代锂离子电池基本框架
    后来进入旭化成公司工作,他的早期任务并非开发新型电池,而是研究另一位日本化学家白川英树开发的导电性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炔的业务应用。
    在同一时期,锂电池研究也走上发展的轨道。惠廷汉姆在1970年代发现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基于这一发现,古迪纳夫致力于锂电池正极的开发,并于1980年代发布了钴酸锂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吉野彰也感觉手头的一些成果“好像可以用于电池的负极材料”。之后,他开始寻找与之配对的正极材料,并应用了古迪纳夫的研究成果。
    但是聚乙炔与钴酸锂相配合制作的电池很难实现小型化。吉野为此改变了方针,决定将碳材料用于负极,在旭化成公司内部也刚好有不错的材料。由此,锂电池的原型正式确立,吉野彰在1985年取得了有关专利。
    1991年,吉野彰与古迪纳夫合作发明的锂离子电池被索尼公司推向市场,标志着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使用。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友谊。此后,吉野彰每年都会去美国拜访古迪纳夫。回顾历史,吉野彰说:“电池技术是复杂又困难的学科交叉领域,它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在我看来,锂离子电池是集体智慧的成果。”
    吉野彰在日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古迪纳夫相比,自己还算是个孩子。在两人的长期合作中,“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很好地照顾我”。此外,吉野彰也称赞古迪纳夫近百岁高龄仍然坚持科研。
    三位的出生年份分别是1922年、1941年、1948年,无论是古稀老人还是期颐老人,都没有停下科研的步伐,足够好先生曾说说:“我只有九十几岁,有的是时间。”以后还会有怎样的新发现?
    三位锂电前辈为现在锂电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现在的研究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未来锂电会有怎样的发展?走向如何?我们翘首以待。

     

相关报告
  •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97岁“锂电池之父”等三位科学家获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0-10
    • 当地时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美英日三人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对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 John B. Goodenough是锂电池之父,他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从而实现商业化,同时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97岁高龄。 获奖人简介 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 1922年7月25日,古迪纳夫教授在美国出生,现年97岁。1943年,他在耶鲁大学获得数学系学士学位。二战之后,古迪纳夫于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2到1976年,古迪纳夫在MIT的林肯实验室工作,主要进行关于内存的材料物理研究。1976年,古迪纳夫进入牛津大学任教授并作为无机化学研究负责人。1986年起,古迪纳夫在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担任教授,继续从事能源材料的研究。 吉野彰(Akira Yoshino) 1948年1月30日,吉野彰教授出生于日本大阪,现年71岁。吉野教授于1970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科毕业,197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72年,吉野彰进入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1994年担任AT&T技术开发部长,1997年担任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离子二次电池事业推进室室长。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担任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吉野研究室室长。 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 ) Whittingham 教授现就任于东北化学能源储存中心(NECCES),美国宾厄姆顿大学能源前沿研究中心(EFRC)。他与 John B. Goodenough 在锂电领域取得开拓性研究,2015 年被汤森路透预测为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 Whittingham 教授于 1971 年获得 ECS 电化学学会颁发的青年学者奖,2004 年获得 ECS 电化学学会颁发的电池研究奖,并因其对锂电池科学和技术的贡献而于 2006 年当选为 ECS 电化学学会成员。
  • 《2019锂电设备“负重前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8
    • 对于锂电设备行业而言,2019年是在曲折中持续奋进的一年。 这一年,整个动力电池行业陷入“阵痛”,锂电设备企业生存压力暴增,“降本增效”呼喊持续高潮。同时政策取消白名单,日韩等外企纷纷入局。全球化扑面而来,国内锂电设备与外企将短兵相接,将在统一的战场上争雄。 事实上,2019年处于极度不确定之中。锂电设备即要防范政策和市场风险波动,又要在技术储备、商业模式开拓、全球化应对上做好未来的谋篇布局。这考验着身处其中的每个锂电设备企业家的决策能力。 总之,2019年锂电设备行业跌宕起伏,变化颇多。有感于此,高工锂电对今年锂电设备行业进行盘点。用四个关键,来形容这一年的风云变迁,且看下文: 降本增效,压力猛增 今年补贴大幅滑坡,动力电池企业对于锂电设备厂商的降本增效要求提升。再加上市场集中度提升,设备企业的利润挤压猛增。 据多位锂电设备业内人士透漏,今年锂电设备均价跟去年相比,压缩约20%,几乎不赚钱。还有一家企业高层表示,因为有些动力电池企业要求降成本太高,逼得公司没有一点盈利空间,只得放弃订单。 这映衬出,锂电设备企业必须在降本增效,解决客户痛点上有所突破,才能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需求。 这方面,以先导智能、大族激光在内的一些头部设备企业,在2019年采取的措施是,加大电池制程闭环产业链布局,继续拓展整线业务。同时,进一步加深与相关供应链企业的深度协作。 一方面提供整线交付,大幅度缩短设备设计、生产、交付周期,实行统一售后服务。减少繁琐的商务和技术对接,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产品线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提升效率。 利元亨则针对动力电池制造痛点,进行深耕。利元亨研究院院长杜义贤博士表示,解决思路是帮助动力电池企业缩短研发周期,实现快速交付;实现快速换型,缩短换型时间;提高可视化,解决检修困难;提供预测性分析,降低故障停机。 也有选择变更生产方式方法。例如浩能科技总经理吴娟认为,以现阶段的工艺及生产方式大幅降低设备成本不太现实,可以通过跨界学习其他领域先进的生产方式来解决,在不改变工艺的前提下更改生产方式方法,也可有效降低成本。目前浩能科技在这方面已有领先经验。 还有利用国产零部件性能提升。其中正业科技总经理范斌透露,公司正在大力挖掘和培养优秀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国产零部件技术品质提升可有效反哺锂电设备企业成本的降低,该方案已成为企业降本的重要思路。 更有采取设计模块化,标准化。比如捷创嘉总经理张言少认为,对于中小型装备企业而言,只有专注细分,才有出路。部分设备企业内部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研发投资压力大,建议从设备设计之初建立标准化库,基于模块化产品打造非标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模块化思路,整体降低成本。 洗牌加速,绑定大客户 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今年锂电设备企业的日子异常难熬。一方面设备价格和毛利率都明显下滑,行业洗牌加速,另一方面动力电池持续“爆雷”迹象明显,设备企业要谨慎接单,优先绑定大客户,来避免踩雷。 正业科技集团副总裁范斌介绍,从今年接单情况来看,80%订单来自8家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扩张,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以及具备发展潜力的动力电池企业。现如今,对于没有做进排名靠前动力电池企业的装备企业而言,生存发展难度很大。 因此,锂电设备企业重点挑选一些在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市场占比、产能规模和资金保障等方面有优势的大客户合作,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要想在动力电池产业中持续发展,必须以诚信靠谱为根基,跟上大客户需求,实现资源的相互协作;提升创新能力,在成本上做到1+1<2,效率上实现1+1>2;根据自身体量控制订单风险;结合资本的力量保障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拥有稳健的财务后盾支撑。 增长放缓,拓宽业务 受市场需求萎缩和补贴退坡影响,锂电设备整体今年承受的盈利增长放缓,甚至有企业营收或净利下滑。例如星云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仅600余万元,降幅最大同比下滑-74.1%。 在如此恶劣市场情况下,锂电设备企业在2019年纷纷调整市场策略,主动放弃一些付款条件不好的订单,减缓增长速度,同时拓展其他业务,以保障企业现金流和盈利水平。 镭煜科技董事长臧世伟表示,活下去是2019年锂电设备企业的头等大事。需求收缩,利润下滑,正成为锂电装备领域的常态。在此背景下,设备企业需要通过市场选择,客户选择,产品选择来为接下来的寒冬做准备。 也有锂电设备企业,选择业务拓宽,集中在船舶、轻型车、通讯后备电源、电子烟、电动工具、ETC、TWS、48V微混等细分市场。缘由是这些市场正在进入技术变革期或规模需求上升期,稳定性强,锂电设备企业能从中获得稳定的资金流。 GGII预测数据来看,轻型车在2019年的出货量达4.5GWh;船舶在2025年的锂电池需求超35GWh;通讯设备电在2022年锂电需求将达45GWh;2020年TWS锂电池市场空间至少在24-45亿元。 中外交融,技术精进 政策取消动力电池白名单,LG化学、三星SDI等实力外资企业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纷纷建厂。其中LG化学增资南京子公司建设动力电池工厂,三星SDI收购西安高科持有的三星环新(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股权。 同时国内锂电设备企业也杀进国际厂商供应链体系。例如先导智能先后与特斯拉、瑞典锂电厂商Northvolt签订了锂电池生产设备的采购合同/框架协议,涉及金额约20亿元。 新嘉拓部分设备产品进入大连松下及特斯拉供应体系,实现与国际尖端电池厂商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供应。 自动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利元亨也已经成功进入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的制造体系供应链。 上述发生的事实,意味着中外锂电设备将加快碰撞。这必定牵扯到锂电制造的工艺,设备方面的技术路线,技术指标的需求等交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锂电设备企业不能一味的模仿抄袭日韩,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基础工业水平和电池企业的制造能力,研发生产符合全球电池企业技术要求的产品。 另外还要保持自身优势与节奏,优化企业管理,选好细分市场并向细分领域顶端保持或迈进。在技术等方面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性跟进,提升技术应用实力,进一步拓宽国际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