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97岁“锂电池之父”等三位科学家获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0-10
  • 当地时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美英日三人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对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

    John B. Goodenough是锂电池之父,他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从而实现商业化,同时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97岁高龄。

    获奖人简介

    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

    1922年7月25日,古迪纳夫教授在美国出生,现年97岁。1943年,他在耶鲁大学获得数学系学士学位。二战之后,古迪纳夫于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2到1976年,古迪纳夫在MIT的林肯实验室工作,主要进行关于内存的材料物理研究。1976年,古迪纳夫进入牛津大学任教授并作为无机化学研究负责人。1986年起,古迪纳夫在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担任教授,继续从事能源材料的研究。

    吉野彰(Akira Yoshino)

    1948年1月30日,吉野彰教授出生于日本大阪,现年71岁。吉野教授于1970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科毕业,197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72年,吉野彰进入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1994年担任AT&T技术开发部长,1997年担任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离子二次电池事业推进室室长。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担任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吉野研究室室长。

    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 )

    Whittingham 教授现就任于东北化学能源储存中心(NECCES),美国宾厄姆顿大学能源前沿研究中心(EFRC)。他与 John B. Goodenough 在锂电领域取得开拓性研究,2015 年被汤森路透预测为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

    Whittingham 教授于 1971 年获得 ECS 电化学学会颁发的青年学者奖,2004 年获得 ECS 电化学学会颁发的电池研究奖,并因其对锂电池科学和技术的贡献而于 2006 年当选为 ECS 电化学学会成员。

  • 原文来源:http://news.ifeng.com/c/7qdRGaZB5s0
相关报告
  • 《三位锂离子电池研究者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12
    •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英裔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与日本科学家吉野彰共同获得此奖,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3人将均分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650万元)的奖金。 3位科学家研发的锂电池,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自从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锂电池就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可以储存大量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使无化石燃料社会成为可能。 约翰·古迪纳夫是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是二次电池产业的重要学者。他目前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斯坦利·惠廷厄姆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化学教授;吉野彰是日本化学家,现任旭化成公司研究员、名城大学教授。 今年97岁的古迪纳夫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打破了2018年以96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瑟·阿什金的年龄纪录。 他最早在美国耶鲁大学就读的专业是文学和数学,而化学只是大一时的选修课,但古迪纳夫后来却在锂电池领域获得辉煌成绩,被形容为“为锂电池而生”的科学家。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前往实验室,研究与锂电池相关的课题,至今仍未退休。 追溯起来,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成为学术界关切的问题。今年的获奖者之一惠廷厄姆,正是从那时起致力于开发无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方法。他与古迪纳夫因在锂电池领域取得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在2015年被汤森路透预测为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 而从1981年开始研究锂电池的吉野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做研究的原始动力是我的好奇心,它驱使着我前进。” 上述3人都被誉为“锂电池之父”。多年来,锂电池一直被各种诺奖预测“看好”,今日众望终有所归。 诺贝尔奖的创立者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曾发明硝化甘油炸药。按照他的遗嘱,诺贝尔化学奖旨在颁给化学方面有重要发现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
  • 《诺贝尔化学奖和车载锂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4
    • 10月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三名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Goodenough)、M·斯坦利·惠廷厄姆(M.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奖励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的贡献。这使诺贝尔奖和汽车业的发展发生了奇妙联系。 正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所言,锂离子电池自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被广泛用于从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的各种产品,并可以储存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大量能量,从而使无化石燃料社会成为可能。 如果没有锂电池,许多电器产品很可能还是笨重无比的大家伙,便携通信设备也同样不会那么便携,轻薄的智能手机更无从谈起。锂电池的发展也成就了电动车革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能源革命,意义可谓十分重大。 此次获奖的97岁的吉野彰被称为“锂电池之父”。1985年,他在古迪纳夫研制出的阴极基础上,开发出了首个接近商用的锂离子电池。一个轻巧耐用、在性能下降前可充放电数百次的电池由此产生。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首次将锂离子电池成功商业化,正式将锂电池推向市场。对于锂电池的发展前景,吉野彰始终充满着期待,他认为,锂电池重新定义未来。 无论汽车有多少新款型,使用多少新材料,增加多少新功能,动力源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确实,与动力电池发展相对应的,是电动汽车产业的空前繁荣。电动汽车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减少空气污染和限制噪音污染,为传统汽车提供一种清洁的替代品。车载锂电池进入高潮至今只有十年历史,虽然和笔记本电池20多年的历史相比并不长,但它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加强,欧洲、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正计划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汽车,正在促使以内燃机为主导的全球汽车产业发生一场重大变革,传统汽车业在经历转型。 从现在锂电池的主要应用看,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移动式产品,如手机、电脑,约占锂电池使用量的2/3左右,而第二大领域便是车载电池。因此,从另一方面看,电动汽车的出现,给锂电池打开了一个新的应用方向,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机遇。 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将汽车电动化视为当下的一大战略规划。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突破200万辆,市场占比份额达到2.1%,同比增长72%。华尔街研究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表示,未来20年,电动汽车可能占到全球汽车销量的40%,以及全球汽车保有量的30%。目前,电动汽车中车载电池的成本已经占据三分之一,车载电池市场规模将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 汽车行业在转型中,一方面在摸索推出新的车型,另一方面在加紧研发和制造车载锂电池。在锂电池制造行业中,目前已经形成日本、中国、韩国三国竞争的局面。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K、LG和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被认为是目前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许多国家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资,尤其是充电站,以加快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在这方面中国也十分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车载锂电池行业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 为了抗衡亚洲电池厂商,2017年10月,欧盟就宣布启动电池产业联盟,大众、宝马、戴姆勒、雷诺、西门子、巴斯夫、索尔维、Northvolt等厂商纷纷加入。去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呼吁德国厂商加大在欧洲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力度,支持本土化生产。其他投资和谈判合作也在欧洲纷纷展开。 此外,整车厂家为了掌握在电动车行业的控制权,提高在供应链体系的议价能力,开始自己涉足电池制造,来完善产业链的布局。比如,大众不仅制定了到2028年旗下各品牌基于其电动平台共销售2200万辆电动车的计划,还决定将更多核心的动力电池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斥资近10亿欧元自建电池工厂,还通过收购电池企业来获取新技术,提升研发水平。 在未来车载锂电池的战国时代,电池的品质、成本、安全、技术升级,将是行业竞争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