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所等在保护性耕作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9-22
  •     保护性耕作是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2O)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缺乏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性质、气候因素与农田土壤N2O排放之间的联系,而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保护性耕作措施N2O排放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了影响N2O排放的重要预测因子。研究表明,免耕/少耕使N2O排放显著降低11%,且这一效应在潮湿气候和土壤有机碳含量<20g kg-1的土壤中更加明显(图1)。作物覆盖和多样化的作物轮作对土壤N2O排放产生了不同影响(图1)。在中性土壤以及土壤碳(~20g kg-1)氮(~3g kg-1)含量中等的土壤中,覆盖作物更利于减少土壤N2O排放。在温带和中碱性土壤中,多样化的轮作往往会增加N2O排放。上述研究提供了全面的预测框架,以了解采用各种保护性农业措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条件。该研究有潜力为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数据与理论的支持。

  • 原文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309/t20230920_4971381.shtml
相关报告
  • 《沈阳生态所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细菌调控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时间尺度效应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30
    • 免耕结合玉米秸秆覆盖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土壤细菌群落对生境变化敏感,通过调控碳氮循环控制土壤有机质库形成过程。但是,在长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细菌介导土壤有机质量质变化的时效性及控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秸秆覆盖年限(0年、6年、10年和14年)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潜力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东北地区长期玉米秸秆覆盖对细菌群落特征和演变规律的影响。相较于地上部秸秆全部移除处理,秸秆连续还田6年后,细菌群落呈现出活跃生长代谢特征,表现为系统发育多样性提升、富营养和寡营养细菌比值增高、种间互作网络复杂度增加,以及生物合成潜力增强;秸秆连续还田10年后,细菌群落变化趋势类似,但伴随放线菌门与其他菌种间竞争加剧;至秸秆连续还田14年时,细菌群落碳水化合物合成效率降低。与此同步,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秸秆还田10和14年后分别增加了42.7%和53.6%,碳氮比升高,且秸秆还田14年时,活性碳组分显著提升。 上述细菌群落与土壤有机质库演变的时序协同规律表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库的构建经历了从细菌初始饥饿缓解的稳定周转阶段,到群落功能竞争性重塑推动的快速积累阶段,最终到群落碳代谢效率权衡时期实现有机质量与碳可利用性的同步提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证实,土壤富营养和寡营养细菌的比值以及细菌生长策略对碳有效性反馈的时间特征,是调控土壤有机质质量演变的核心路径。本研究将细菌群落特征与土壤有机质积累阶段进行了关联,为深入解读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维持和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机制提供了微生物学参考。 研究成果以How bacterial traits scale to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 buildup revealed by long-term maize straw mulching experiment为题于2025年6月发表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期刊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贺章咪和副研究员朱雪峰为共同第一作者,何红波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以及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在丹江口库区农田土壤磷素空间分布和污染风险评价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磷是许多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限制性养分,大量含磷肥料用于农业生产。然而,植物对施入土壤中的磷肥当季利用率很低,使绝大部分的磷以非有效态积累于土壤中, 造成了磷在土壤中的富集,通过侵蚀、淋滤、径流和排水进入水源,从而导致富营养化。因此,对农业活动中的磷进行稳健的分析、管理和控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特别是对我国的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中线调水工程的效益以及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武汉植物园农业环境生态学科组在刘毅研究员的带领下,评估了丹江口水库周围农田土壤磷的空间分布、环境因子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库区农田土壤TP含量较低(低于低营养状态下<1g kg-1tp的阈值)。然而,40%的地区的Olsen-P水平高于作物最佳生长所需的水平。TP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主要受土壤性质(pH和SOM)、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Olsen-P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受土地利用和地形驱动。P指数模型显示,高磷流失风险点主要分布在水库东北部和西北部。在这些地区,磷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是运输因子。因此,在减少磷污染的策略中,应优先考虑减少养分扩散的措施,如种植等高树篱、坡梯工程和保护性耕作。    该项目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2001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31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Y455434I02)的支持。研究结果以“Phosphoru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llution risk assessment in agricultural soil around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China”为题,发表在环境领域核心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