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丹江口库区农田土壤磷素空间分布和污染风险评价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磷是许多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限制性养分,大量含磷肥料用于农业生产。然而,植物对施入土壤中的磷肥当季利用率很低,使绝大部分的磷以非有效态积累于土壤中, 造成了磷在土壤中的富集,通过侵蚀、淋滤、径流和排水进入水源,从而导致富营养化。因此,对农业活动中的磷进行稳健的分析、管理和控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特别是对我国的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中线调水工程的效益以及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武汉植物园农业环境生态学科组在刘毅研究员的带领下,评估了丹江口水库周围农田土壤磷的空间分布、环境因子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库区农田土壤TP含量较低(低于低营养状态下<1g kg-1tp的阈值)。然而,40%的地区的Olsen-P水平高于作物最佳生长所需的水平。TP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主要受土壤性质(pH和SOM)、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Olsen-P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受土地利用和地形驱动。P指数模型显示,高磷流失风险点主要分布在水库东北部和西北部。在这些地区,磷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是运输因子。因此,在减少磷污染的策略中,应优先考虑减少养分扩散的措施,如种植等高树篱、坡梯工程和保护性耕作。

       该项目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2001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31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Y455434I02)的支持。研究结果以“Phosphoru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llution risk assessment in agricultural soil around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China”为题,发表在环境领域核心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01/t20200108_5484095.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08
    • 2018-01-02. . 打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关闭.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有机碳的动态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径,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 28倍。透气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气中的甲烷,减缓全球变暖,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能够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对土壤呼吸和甲烷氧化产生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对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土壤生态学课题组博士生张倩和助理研究员吴君君在程晓莉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丹江口库区农田、灌丛和森林为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造林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造林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使土壤呼吸增加。土壤呼吸碳同位素值与微生物碳同位素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造林改变了输入到土壤中凋落物的碳同位素信号值,进而使土壤呼吸同位素值产生变化。土壤呼吸可以作为土壤有机碳质量和数量较为灵敏的指示器,土壤呼吸较高意味着造林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碳的总量。   同时,助理研究员吴君君在的程晓莉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丹江口库区农田、灌丛和森林为对象,运用稳定同位素的方法研究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造林能够显著增加甲烷的氧化速率,灌丛和森林甲烷氧化速率较农田高 186.3%和 93.5%,造林地甲烷氧化速率的增加和土壤有机碳的质量,氮的有效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农田较高浓度的无机氮反而抑制了甲烷氧化速率。同时,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甲烷氧化也有显著影响:豆科植物为优势种的植被类群下的土壤较针叶林类群有更高的甲烷氧化速率,可能是因为灌丛氮的有效性较高所引起的。甲烷氧化过程中,造林地较农田的同位素分馏系数低,证实了造林地更高的甲烷氧化速率。本研究表明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增加加强了对土壤甲烷的吸收,降低了温室效应。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470557, 31270550, 31770563)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 B(XDB15010200)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 impacts soil CO2 emission and its 13C-isotopic signature in central China”和“ Afforestation enhanced soil CH4 uptake rate in subtropical China: evidence from carbon stable isotope experiments”为题分别发表在国际 SCI期刊 Soil & Tillage Research和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 《武汉植物园在土壤微塑料污染现状调查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26
    •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 的塑料颗粒)污染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环境中亟待解决的污染问题。研究发现,微塑料会给生物带来负面效应,影响生物的摄食能力、繁殖能力和神经系统响应等。调查发现,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目前,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还知之甚少。   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以武汉市为中心,对武汉周边5个城郊区的菜地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展开调查。同时对比了公路区和居民区两种周边环境中菜地土壤微塑料丰度和潜在来源。调查发现,武汉市城郊菜地土壤中微塑料丰度范围在320-12,560 个/千克土。公路区的菜地土壤微塑料污染较居民区菜地土壤严重,其丰度约是后者的1.8倍。其中,小粒径微塑料小于0.2 mm)较多,微塑料形状以纤维状和微珠状为主,主要微塑料类型为聚酰胺(尼龙)和聚丙烯。通过比较采样点的周边环境,现场的塑料垃圾和检测出的微塑料形态特征,发现居民丢弃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排放和农用塑料垃圾是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路边用于覆盖裸土防止飞尘的高密度聚乙烯绿网也可能造成纤维状微塑料残留在土壤中。同时,公路上的轮胎磨损以及较大的交通流量也会给周边菜地土壤带来微塑料污染和促进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微塑料在蔬菜农田中的污染现状,为后续研究微塑料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成果“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vegetable farmlands of suburb Wuhan, central China”已在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发表(2020,180:113449)。武汉植物园硕士研究生陈玉玲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究发展项目(2018YFD0900604)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