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生态所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细菌调控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时间尺度效应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30
  • 免耕结合玉米秸秆覆盖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土壤细菌群落对生境变化敏感,通过调控碳氮循环控制土壤有机质库形成过程。但是,在长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细菌介导土壤有机质量质变化的时效性及控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秸秆覆盖年限(0年、6年、10年和14年)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潜力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东北地区长期玉米秸秆覆盖对细菌群落特征和演变规律的影响。相较于地上部秸秆全部移除处理,秸秆连续还田6年后,细菌群落呈现出活跃生长代谢特征,表现为系统发育多样性提升、富营养和寡营养细菌比值增高、种间互作网络复杂度增加,以及生物合成潜力增强;秸秆连续还田10年后,细菌群落变化趋势类似,但伴随放线菌门与其他菌种间竞争加剧;至秸秆连续还田14年时,细菌群落碳水化合物合成效率降低。与此同步,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秸秆还田10和14年后分别增加了42.7%和53.6%,碳氮比升高,且秸秆还田14年时,活性碳组分显著提升。

    上述细菌群落与土壤有机质库演变的时序协同规律表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库的构建经历了从细菌初始饥饿缓解的稳定周转阶段,到群落功能竞争性重塑推动的快速积累阶段,最终到群落碳代谢效率权衡时期实现有机质量与碳可利用性的同步提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证实,土壤富营养和寡营养细菌的比值以及细菌生长策略对碳有效性反馈的时间特征,是调控土壤有机质质量演变的核心路径。本研究将细菌群落特征与土壤有机质积累阶段进行了关联,为深入解读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维持和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机制提供了微生物学参考。

    研究成果以How bacterial traits scale to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 buildup revealed by long-term maize straw mulching experiment为题于2025年6月发表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期刊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贺章咪和副研究员朱雪峰为共同第一作者,何红波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以及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cubg.cn/info/kyjz/2025-06-23/4148.html
相关报告
  • 《东北地理所在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多尺度影响因素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0
    • 耕地土壤有机质(SOM)在维持土壤健康、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以及促进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中国东北肥沃的黑土区。然而,东北黑土区耕地SOM空间分布的多尺度影响因素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得到系统揭示。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单一尺度分析,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针对这一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遥感学科组的研究人员利用空间自相关技术、地理探测器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东北黑土区耕地SOM空间分布的多尺度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结合行政区尺度(PLS)、流域尺度(WS)和网格尺度(GS),全面揭示了不同尺度下东北黑土区耕地SOM空间分布的显著差异,为精准化土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东北黑土区有机质含量大于30 g/kg的耕地面积占比高达68.31%,其中流域尺度的SOM空间分布较为均匀。SOM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中趋势,莫兰指数显示耕地SOM在网格尺度的空间聚集性最强,其次为流域尺度和行政区尺度,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的聚集类型。在多个尺度下,气温和耕地类型始终是驱动SOM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降水、海拔以及距离城市远近对SOM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且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多为非线性增强效应。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提出了差异化的土壤管理策略,有助于实现东北黑土区耕地保护的精准化和高效化,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2030)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为科学制定土壤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全球黑土区的耕地可持续管理和碳汇潜力评估提供了借鉴。 图1.(a)东北黑土区SOM空间分布(HLJ:黑龙江:JL:吉林;LN:辽宁;IM:内蒙古);(b)不同含量有机质区域面积占比;(3)不同尺度下SOM含量平均值 图2. 结构方程模型展示了不同尺度下各驱动因素对SOM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该研究发表在农林科学领域1区Top期刊Catena上,由刘焕军研究员团队科研助理李勇(共同第一作者)、黑龙江大学郑树峰副教授(共同第一作者)和助理研究员罗冲(通讯作者)等人共同完成。研究工作得到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4060602052RC)、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H2022C076)、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2021GJ0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50070505)等联合资助。 论文标题: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Croplands with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ern China Across Multiple Scales 发表期刊: Catena 论文全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kD4n1Dk5Ad4Xi
  • 《南京土壤所在病毒调控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微生物是陆地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控制着土壤有机质中的碳储存与向大气释放的CO?之间的平衡。土壤病毒作为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侵染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动态和功能。然而,病毒如何调控农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团队通过华北平原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发现,病毒通过裂解与溶原两种生活方式动态调控碳循环。在秸秆还田土壤中(高碳条件),93%的病毒处于裂解状态,通过分解宿主细菌释放大量有机质,加速微生物周转,促进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的形成。相反,在秸秆移除土壤中(低碳条件),21%的病毒选择溶原状态,携带多糖水解酶等辅助代谢基因,帮助宿主降解难分解有机物,提升碳利用效率。病毒携带的辅助代谢基因可定向优化宿主代谢路径:低碳条件下,病毒的辅助代谢基因主要参与碳降解,如糖苷水解酶(GHs)基因;而高碳条件下,病毒则富集碳固定相关基因(如rbcL、tktA),通过卡尔文循环增强宿主固碳能力。研究揭示了病毒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调控的“双重机制”。 该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合氮肥施用可促进裂解病毒主导的“病毒分流”效应,通过释放宿主养分和塑造微生物残体,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成果为精准调控农田土壤固碳技术路径、制定科学施肥与秸秆还田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此项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