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须重视民间种业科研创新》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07-29
  • “20世纪以来,在国际范围内,私人部门逐步取代公立机构成为育种研发主体。而在我国,现行种业研发环节市场化滞后极大制约了民间研发力量的发展空间。”由国研智库等机构组织的《我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如此表述。

    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国研文化传媒董事长包月阳7月27日在由国研文化传媒举办的《我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课题交流会上表示,深化种业发展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的育种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需求对育种开发的引领作用,既是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国种子产业经历了一个从自繁自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种业产业化到种业市场化的发展历程。据课题组介绍,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迅速兴起,优质专用型作物品种大量涌现,为种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但目前也有一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种业发展。从事育种研究近四十年的河南省南阳市衡达农业科学院院长苏子 ,在会上提出了我国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苏子说,中国现有的常规品种国审制度,很难适用于许多新品种。现有品种审定均未涵盖诸多新品种的新收获物,例如根茎叶等。此外,行业内诸多新品种抗逆性内涵与标准大为丰富与改变,如显着的高光效、抗干旱、抗病虫、耐贫瘠、耐盐碱、耐寒、耐涝等,但现有品种审定制度并没有上述几方面的综合标准或单方面标准,没有评判审定的客观依据与基础。

    苏子还认为,相关部门对于民办农业科研单位进行种业创新工作的政策及经费扶持不足。他说,在“863计划”、“火炬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申报、获得国家科技经费和“三农经费”扶持、育种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国家重视程度不够,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同时,在种质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也存在差距。

    针对我国种业发展现状,苏子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其一,从体制建设到项目运作,应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关注、发现、发掘、吸收、评判、推广应用民间科技创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破解全民科技创新尤其是民间科技创新中所遇到的政策、体制与机制障碍,使科技评价得以顺利进行。修订与完善评价标准,使科研成果评定更为顺畅,营造良好的创新大环境。

    其二,主管部门应当对民间大量具有较高价值的种质资源加以重视,筹建高规格的种质基因库,同时抓紧开展基因图谱标记,建设高度机密的科研、扩繁与亲本种源基地等相关工作。

    其三,对于民间农业科研机构,期待国家在育种中心建设、饲草饲料等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能够让民间科研机构获得与“国家队”同等的地位。在诸多重大专项方面,更多地关注民间科研技术成果,让民间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在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种业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此,课题组则建议,改革国家育种科研经费投入体制,强化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同时,应把种业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作为育种开发资金的重点支持对象,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专用化品种,引导我国育种方向进行转变和调整。针对当前我国种业企业研发能力不强、投入不足的现实状况,应建立国家商业化育种投入的稳定增产机制,重点强化种业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鼓励种业企业与民间研发机构整合,组建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企业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12311.htm
相关报告
  • 《四川: 生态农水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21
    • 昨日, 四川省水利厅出台《关于农村水利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明确在 "十三五" 期间, 全省农村水利围绕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 "增提节控、生态农水" 的发展思路, 以改革创新为抓手, 构建从源头到田间到地头的绿水富民、洁水美村的工程体系和建设体系, 推进农村水利发展向优质、高效、精细转变, 向充分满足有效需求、人与农村水环境协调共融发展转变, 向更加注重挖掘农村水功能、提升农村水文化转变, 促进美丽四川幸福农村碧水长流。 建好源头水工程 "增量"。《意见》提出, 围绕满足 "四区四基地" 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用水需求, 开展小微水利工程病害淤积普查, 实施老旧池塘改造, 推进山坪塘病害整治、清淤疏浚和恢复治理, 以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清淤恢复。围绕 "米袋子" "菜篮子" 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 推进新建灌区建设, 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并结合 "川字号" 特色个性农产品, 建设小微抗旱水源工程和 "五小水利" 工程。建设农村水源工程, 提升农业产业用水保障能力。 优化供水体系 "提质"。《意见》要求, 实施农村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建立源头控污、渠系防污的从源头到渠系到田间的农业灌溉用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
  • 《改革创新引领农业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8
    •  中经农业经济景气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三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为100.3,比二季度回升0.2点。农业景气总体平稳,农经预警指数连续4个季度持平。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和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我国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亿亩,耕地灌溉面积达10.2亿亩,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稳固。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拓展高效供给,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逐步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进口的依赖。   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人口大量转移的新形势,我国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鼓励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探索资产租赁型、企业股份型、农业开发型、生产服务型、联合发展型等不同类型发展方式,以盘活集体资源资产。目前,已有13万多个村组完成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40%。农业要素配置红利持续释放和各类返乡创业人员为农业农村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较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万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利润总额1373亿元,同比增长2.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上半年接待16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00亿元,同比增长15%。国庆期间乡村旅游人气旺盛,各地结合我国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各类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大量游客;“互联网+”农业、体验农业、精准农业等大量新业态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效果。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等一系列政策,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我国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减少,化肥使用量连续2年减少,化肥农药零增长的目标提前3年实现。   我国农业经济平稳运行,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和风险。一是“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没有改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低;三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   为妥善应对以上风险和挑战,实现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和科技投入等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二要强化农业人才支撑。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更好地发挥涉农教育培训体系作用,同时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三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传统农业。四要坚持走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道路,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解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和资源错配等问题,使农业供需关系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