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95.1GWh:中企份额大增 日韩下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09
  • 2022年3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使用量为41.4GWh,比上年同期增长1.7倍多。2022年一季度,全球注册的电动汽车电池装车总量为95.1GWh,同比增长近一倍。

    全球电动汽车和电池月度追踪,SNE Research

    5月2日,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公布最新数据,2022年3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使用量为41.4GWh,比上年同期增长1.7倍多。尽管中国、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市场都在增长,但大量中国公司引领了市场增长。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21.4GWh,同比上升138.0%,环比上升56.6%,呈现快速增长趋势。3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名分别为:宁德时代(10.81GWh)、比亚迪(4.12GWh)、中创新航(1.84GWh)、国轩高科(0.93GWh)、LG新能源(0.79GWh)、蜂巢能源(0.51GWh)、亿纬锂能(0.47GWh)、孚能科技(0.40GWh)、欣旺达(0.35GWh)、瑞浦能源(0.22GWh)。

    2022年1-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51.3GWh,同比累计上升120.7%。1-3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名分别为:宁德时代(25.51GWh)、比亚迪(10.41GWh)、中创新航(4.19GWh)、国轩高科(2.57GWh)、蜂巢能源(1.28GWh)、LG新能源(1.26GWh)、亿纬锂能(1.09GWh)、孚能科技(0.94GWh)、欣旺达(0.81GWh)、捷威动力(0.53GWh)。

    同时,SNE Research数据还显示,2022年一季度,全球注册的电动汽车电池装车总量为95.1GWh,同比增长近一倍。

    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TOP10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33.3GWh)、LG 新能源(15.1GWh)、比亚迪(10.5GWh)、松下(9.4GWh)、SK On(6.3GWh)、中创新航(4.2GWh)、三星 SDI(3.6GWh)、国轩高科(2.6GWh)、蜂巢能源(1.3GWh)、亿纬锂能(1.1GWh)。其中有6家中国企业、3家韩国企业、1家日本企业。值得注意的是,6家中国企业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均同比增长100%以上。

    市场份额方面,一季度,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6家中国企业市场份额55.7%,相比去年的42%,市场份额大幅增长,且每家企业市场份额均实现增长。韩系三强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的市场份额为26.3%,相比去年的33.2%,市场份额下滑。日本松下市场份额9.9%,相比去年的16.7%,市场份额也大幅下滑。

    由于中国竞争对手的强劲增长,韩国主要电池制造商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6.9%,不过韩国三家电池商一季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SNE Research分析,韩系三强的增长主要是由配备各自公司电池的车型销量增加推动的。LG新能源的增长主要受特斯拉Model Y(中国制造)、大众ID.4和奥迪Q4 e -tron的强劲销售推动。SK On主要受现代Ioniq 5和起亚Niro EV和EV6的销售增长带动了高增长。三星SDI主要受BMW iX和菲亚特500销量增长的推动。

    另外,受锂、镍和钴等稀有金属的价格飙升,日前SNE Research称,韩国电池制造商可能会将价格提高30%至40%,以抵消大宗商品成本的上涨,它们正在与电动汽车制造商就新的长期合同进行谈判。

相关报告
  • 《2022全球动力电池一季度装车量TOP10出炉!》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09
    • 5月2日,韩联社援引市场调研机构 SNE Research 最新数据,由于中国竞争对手的强劲增长,韩国主要电池制造商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 6.9%,不过韩国三家电池商 Q1 在全球范围内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据介绍,韩国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登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车总量达到 95.1 吉瓦时 (GWh),同比增长一倍。 LG Energy Solution、SK On 和 Samsung SDI 的市场份额在 1 月至 3 月期间为 26.3%,相比之下去年则为 33.2%。 分析师指出,韩国厂商市场份额的下降与中国公司的进步形成了鲜明对比,包括领先的宁德时代(其份额从去年同期的 28.5% 急剧上升至 35%)。 除宁德时代外,另外两家中国公司 —— 比亚迪和中航锂电(CALB)合计占市场总份额达 50.5%,高于一年前的 38%。 当然,这其实没什么好意外的。在油价上涨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交付量和中国电池制造商出货量一直引领全球市场。 在韩国企业中,SK Innovation 的电池制造子公司 SK On 电池装车量同比猛增 141.9%,为 6.3 吉瓦时,其市场份额从 5.3% 上升至 6.6%,保持第五位。据称,这还是得益于现代 IONIQ 5 和起亚 NiroEV 和 EV6 的热销。 LG Energy Solution 则依然排在第二名,毕竟其客户包括特斯拉、大众和奥迪等大厂,LG 新能源的电池装车量同比增加 39.1% 为 15.1 吉瓦时,但其市占率为 15.9%,较去年同期(22.1%)有所降低。 此外,为 BMW iX 和 Fiat 500 供应电池的三星 SDI 也被 CALB 超越,排名下降了一位到第七,不过三星 SDI 电池装车量同比增加 26.2%,虽然市占率从 5.8% 降至 3.8%。
  • 《中日韩动力电池“战火”从中国市场蔓延到全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4
    •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动力电池装车量迎来大幅度上涨。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9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1GWh,同比上升48.3%,环比上升2.2%,这是今年以来的首次大幅度上涨。其中,三元电池共计装车量3.5GWh,同比上升30%,环比上升7.9%;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量1.6GWh,同比下降144%,环比下降9.6%。 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排名来看,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化学分别位列前三,这三家的装车量加起来为3.6GWh,占总装车量的70.9%,其中宁德时代占比近50%。松下则排名第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发展迅猛。对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真锂研究总裁墨柯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斯拉使外资动力电池企业加入了新的头部企业队列中。除了特斯拉Model 3采用LG化学电池之外,奥迪e-tron、现代汽车等的电动车也均搭载了日韩国电池企业的电池,因此,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在国内有所扩大。 尽管宁德时代依然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位居第一,但其在全球市场已经失去冠军宝座。韩国新能源市场分析公司SNEResearch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7月底,LG化学以26.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继续领先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25.4%),并拉开了与日本供应商松下(13%)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来,宁德时代一直稳坐头把交椅,2020年一季度首次被LG化学超越,今年前7月,这种格局仍未改变。 在墨柯看来,今年国内电动车市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大幅下滑,由此传导到上游,动力电池装车量跟随下降。而欧洲市场电动汽车市场今年开始发力,销量迎来大幅增长。LG化学、三星等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很早就在欧洲布局,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的布局普遍晚于韩国企业。因此,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增长带动了韩国动力电池企业销量的增长。 德国统计数据网站Statista发布的数据显示,德、法、英等8个主要欧洲国家7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注册量已超9.95万辆,同比增长214%,其中英国、法国、德国同比涨幅分别高达286%、298%和289%。今年前7个月,欧洲电动车注册量约达50万辆,超出中国电动车销量约1.4万辆。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以来呈现下滑走势,7月才开始逐步回暖。 宁德时代占有率较高主要在于中国市场的贡献,而LG化学最近市场份额大幅度增长主要在于海外市场战略顺利推进。不过,宁德时代等国内动力电池车企正在加快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去年,宁德时代宣布将在德国建立首个海外工厂,建成后将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之一。除欧洲以外,宁德时代也在法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地设立了子公司,逐步完善全球化布局。除了宁德时代,国内另一家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科技也将于2023年斥资20亿欧元在欧洲新建一座24GWh大型动力电池工厂以及配套正极材料工厂等。不久前,有消息称,比亚迪可能将在英国建立其在欧洲的第一家电池工厂,同时寻找其他可能的地点。 虽然中国是一个电池大国,但蜂巢能源科技总裁杨红新认为中国电池企业在产品一致性方面与日韩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大的格局来看,中日韩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所有的锂电供应主要由这三个国家来供应。其中,中国是一个电池大国,但还不能说是一个电池强国。未来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应该会有3家,而日本除了松下外,应该还会新增动力电池企业。中国未来应该有5、6家。”天津力神电池常务执行副总裁王念举在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随着中日韩在欧美等一些国家的布局,相关项目也需要一些配套,因此2025年后,欧美本土也会有一些新的玩家涌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