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动力电池“战火”从中国市场蔓延到全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4
  •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动力电池装车量迎来大幅度上涨。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9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1GWh,同比上升48.3%,环比上升2.2%,这是今年以来的首次大幅度上涨。其中,三元电池共计装车量3.5GWh,同比上升30%,环比上升7.9%;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量1.6GWh,同比下降144%,环比下降9.6%。
    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排名来看,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化学分别位列前三,这三家的装车量加起来为3.6GWh,占总装车量的70.9%,其中宁德时代占比近50%。松下则排名第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发展迅猛。对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真锂研究总裁墨柯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斯拉使外资动力电池企业加入了新的头部企业队列中。除了特斯拉Model 3采用LG化学电池之外,奥迪e-tron、现代汽车等的电动车也均搭载了日韩国电池企业的电池,因此,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在国内有所扩大。
    尽管宁德时代依然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位居第一,但其在全球市场已经失去冠军宝座。韩国新能源市场分析公司SNEResearch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7月底,LG化学以26.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继续领先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25.4%),并拉开了与日本供应商松下(13%)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来,宁德时代一直稳坐头把交椅,2020年一季度首次被LG化学超越,今年前7月,这种格局仍未改变。
    在墨柯看来,今年国内电动车市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大幅下滑,由此传导到上游,动力电池装车量跟随下降。而欧洲市场电动汽车市场今年开始发力,销量迎来大幅增长。LG化学、三星等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很早就在欧洲布局,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的布局普遍晚于韩国企业。因此,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增长带动了韩国动力电池企业销量的增长。
    德国统计数据网站Statista发布的数据显示,德、法、英等8个主要欧洲国家7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注册量已超9.95万辆,同比增长214%,其中英国、法国、德国同比涨幅分别高达286%、298%和289%。今年前7个月,欧洲电动车注册量约达50万辆,超出中国电动车销量约1.4万辆。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以来呈现下滑走势,7月才开始逐步回暖。
    宁德时代占有率较高主要在于中国市场的贡献,而LG化学最近市场份额大幅度增长主要在于海外市场战略顺利推进。不过,宁德时代等国内动力电池车企正在加快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去年,宁德时代宣布将在德国建立首个海外工厂,建成后将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之一。除欧洲以外,宁德时代也在法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地设立了子公司,逐步完善全球化布局。除了宁德时代,国内另一家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科技也将于2023年斥资20亿欧元在欧洲新建一座24GWh大型动力电池工厂以及配套正极材料工厂等。不久前,有消息称,比亚迪可能将在英国建立其在欧洲的第一家电池工厂,同时寻找其他可能的地点。
    虽然中国是一个电池大国,但蜂巢能源科技总裁杨红新认为中国电池企业在产品一致性方面与日韩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大的格局来看,中日韩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所有的锂电供应主要由这三个国家来供应。其中,中国是一个电池大国,但还不能说是一个电池强国。未来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应该会有3家,而日本除了松下外,应该还会新增动力电池企业。中国未来应该有5、6家。”天津力神电池常务执行副总裁王念举在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随着中日韩在欧美等一些国家的布局,相关项目也需要一些配套,因此2025年后,欧美本土也会有一些新的玩家涌入进来。

相关报告
  • 《中日韩争锋固体电池等新型电池研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1
    •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报道,被视为新一代电池头号种子的“全固体电池”有了向生活和产业普及的可能性。全固体电池被认为能用在纯电动汽车(EV)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而受到期待,日企希望在与中韩企业的电池开发竞争中卷土重来。   为此,相关企业正在竞相加速开发,可能会率先应用到家电领域。日本电子零部件企业太阳诱电计划到2020年前后将实现数厘米见方大小的全固体电池的实用化,有望用于智能手表等。此外,村田制作所正在开发厚度为50微米的产品,力争用于隐形眼镜等可穿戴设备领域。   围绕全固体电池的开发竞争已扩大至全球,由于全固体电池可延长车辆续航距离、缩短充电时间,除了韩国三星SDI和LG化学正在推进面向纯电动汽车等的电池开发外,各国企业也加入进来。丰田力争到2020年代前半段达到实用化,德国大众也计划到2025年前后完成量产体制,但目前双方均未达到能够出货的阶段。   日企在工业材料、加工技术等产品制造领域积累了雄厚经验,在电池领域,也具备领导技术开发的潜在实力。例如,索尼全球首次实现锂电池实用化。不过,随着制造技术普及,日企被中国和韩国企业夺走了市场份额。   据称在纯电动汽车用电池领域,中国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的出货量2017年超过松下,跃居全球首位。全固体电池带来的电池市场更新换代将成为日企卷土重来的机遇。
  •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危机加剧: 全球巨头争抢固态电池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31
    • 6月2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在“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在各种技术路线竞争中,既有传统燃油车的提升路线,也有混合动力的路线,还有氢燃料的路线。因此以锂电池、三元电池为主的纯电技术路线需要加快的创新,找到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在电池的创新面临着很多不协调的问题,如材料和电池不协调,电池和整车不协调,整个电池制造和环保产业不协调。”   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进步,支持了电动汽车整体性能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取得快速发展。然而,电动汽车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整车正向开发、电机、电控、电池、轻量化、智能化等,最基础、最重要的仍是电池技术突破,可以说电池是破解里程焦虑、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的关键。   对此,张永伟表示:“在目前国内汽车产业链中,电池的发展最为领先,其他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短板。但伴随产能增大,也出现了投资虚化的问题。所谓的投资虚化是大量的投资围绕着一些固化的技术、一些低端的领域来积聚,容易制造一些没有实际竞争力的产能,这些产能最后可能会成为产业创新的障碍,所以产能大了不一定是最大的优势,但是没有产能很难跨过构筑竞争的门槛,这是一把双刃剑。”   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仍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这就需要电池企业要以全球的视野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   6月15日,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宣布,与丰田公司和松下等企业启动新一代高效率电池(固体电池)的核心技术的开发。该项目力争在2022年度之前,确立固体电池核心技术,到2030年前后,将每千瓦时电池组的成本降至锂电池的1/3左右,将快速充电时间缩短至1/3,即10分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在锂电池领域,日本企业已被中国企业赶超,在固态电池项目中,日本将举全国之力推进研发,力争夺回电池产业的霸权。这种竞争会激励中国的企业加倍努力。”   与此同时,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高原认为,短期或中期内固态电池可能实现突破,固态电池会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提高能量密度,能够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   需破解产能问题   事实上,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带动下,全球锂动力电池出货量由2011年的1.08GWh上升至2017年的62.35GWh,其中中国已经领军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占比已经超过60%。前十企业全部为中日韩企业,占市场总额的80%。   面对电池产业竞争格局和发展事态的变化,陈清泰表示:“全球动力电池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欧美国家的企业虽然在本轮竞争中失去了位置,但是已经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做布局,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   伴随电池产业的发展,产能利用不足等问题却越发突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也出现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预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2020年以后。   造成以上问题与盲目投资密不可分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动力电池相关投资项目多达100个,总投资额超过2159亿元。31个典型并购事件涉及交易金额427.74亿元,涉及上游资源和材料、中游电池生产及装备,及下游回收利用环节。   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但一个潜在危机却不容忽视,即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征。据了解,全球锂、钴、镍资源分布集中,智利、刚果、澳大利亚占比最高,中国锂资源丰富,但钴、镍资源匮乏。   陈清泰分析称,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得双重的压力压到了电池企业的头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出现经营困难的现象。   固态电池仍有瓶颈   目前国际主流企业主要电池类型基本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去年在中国这两种电池装机占比合计达到93.3%。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预测,未来十年,动力电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   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等技术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竞争的重点,目前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德国的奔驰、宝马,日本的丰田,韩国的三星SDI、现代等多个国家的企业都在该领域布局。   但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固/固界面相容性和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以及生产制备成熟度还亟待加强,规模化、自动化的生产线还需要进一步研发,且需要降成本,目前处于行业积累期。   因此,张永伟分析,新一代电池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锂硫、锂空气电池、钠离子、纳米电池等新电池研发层出不穷,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这些研究基本处于实验阶段,距离产业化较远,在产业界也存在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池有望打破当前动力电池的一些瓶颈。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晓东表示,固态电池实际上是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的材料体系下,把隔膜和电解液换成一个固态的介质。但这只是提高了安全性,对能量密度、成本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同时,这种方式的挑战非常大,因为固态电池的导电率、高低温的特性、成本等因素,可能都需要有相当长时间去磨合,而且这不是真正的本质的固态电池。   二是真正的固态电池应该是采用固态的电解质,使得正负极材料体系彻底更新,把锂离子三元的碳负极改成锂硫或者锂金属。目前第一层很多企业都在尝试,但这样的产品不是电动车行业需要的,要达到第二层至少还需要10年的时间。   纵观整个电池产业,动力电池依靠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低成本,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但下一代电池是什么,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竞争不确定性。张永伟表示:“目前电池行业还在于创新和研发阶段,但在这个领域,最大的问题不仅是企业投入不够,基础性创新缺乏。基础研究的机构往往不太关心市场的需求,产、学、研链条不能打通,没有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公共技术基础研究的重任,这或许是未来该产业创新乏力的一个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