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aily每日食品】3年赚1.4亿,“江苏胖东来”冲刺IPO》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3-10
  • 在胖东来被捧上“神坛”的2024年,相距河南800公里的江苏扬州,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本土小超市正在悄悄冲刺IPO。 去年6月,江苏宏信超市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信超市”)首次披露招股书,计划冲击港交所主板上市。而近日, 宏信超市赴港上市的备案信息,已获得证监会确认。 宏信超市总部位于扬州,是一家深耕区域化的超市及便利店连锁运营商,既做零售,也做批发。主品牌“宏信龙”仅在江苏中部的扬州、泰州两个城市开店。 这家公司还操持着一项“非主流”副业——每天为当地的学校、公司、政府等机构“做饭”,作为扬州人的中央厨房,日均能生产午餐和晚餐2万份,一份盒饭最低售价8块钱。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宏信超市的总营业收入分别为14.32亿元、13.29亿元、14.02亿元,其中毛利分别为2.83亿元、3.02亿元及3.01亿元。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177892&idx=3&sn=6b3aa007b3c85acfa5ecc8cfa0a045a7&chksm=8a7dd56d37a1645ccda4b7806be766946b0ddfddd424572abf81be6c3c9518e6601f2e9011c3#rd
相关报告
  • 《【?Foodaily每日食品】10个亿!“南方黑芝麻糊”被卖了》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9-08
    • “一股浓香,一缕温情!”90年代,一则充满温情的电视广告让南方黑芝麻糊成为国民记忆。那个舔碗的小男孩形象,温暖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近日,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老牌食品企业黑芝麻(000716.SZ)正式“易主”广西国资。 广旅大健康以9.42亿元收购20%股权,并通过“表决权放弃+业绩对赌”巧妙掌控37.66%表决权,成为这家31年民营企业的最终实控人。 而广旅大健康作为广西国资旗下大健康产业平台,此次收购不仅意在整合食品+文旅资源,更瞄准千亿级健康食品市场。 这场“国资抄底+民企求变”的交易,能否让黑芝麻焕发第二春?市场正拭目以待。 1 一场教科书级的资本大戏 此次广旅大健康对黑芝麻的收购,堪称一场教科书级的资本运作,其精妙之处在于交易架构的复杂与严谨。 根据公告,广旅大健康以6.25元/股的价格,总计9.42亿元(含税)协议受让黑五类集团持有的1.51亿股股份,占黑芝麻总股本的20%。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收购价格较黑芝麻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8月1日)的收盘价6.54元略有折价,但仍符合国资交易定价的合规性要求。然而,这仅仅是交易的冰山一角。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交易的戏剧性在于,广旅大健康仅通过20%的股权收购,便获得了黑芝麻37.66%的实际表决权,从而实现了对公司的控制。这得益于“股权转让+表决权放弃”的双轨制设计。 在广旅大健康受让20%股权的同时,原实际控制人李氏家族及一致行动人无条件放弃了其剩余持股(1.33亿股,占总股本的17.66%)的表决权。 这意味着,原股东虽然仍持有部分股份并享有分红权和转让权,但彻底丧失了对公司的表决权和提案权,从而彻底让渡了控制权。 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广旅大健康的收购成本,以相对较小的股权比例撬动了公司的控制权。 更具策略性的是,交易还包含了业绩对赌质押条款。 转让方将剩余的5%股份(3770万股)质押给受让方,作为未来三年(2025-2027年)业绩承诺(净利润分别为0.95亿、1.05亿、1.15亿)的担保。这为广旅大健康提供了双重保障,确保了收购后的业绩稳定。 在控制权过渡期,双方还约定了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禁止黑五类集团增减资、股权转让、重大资产处置(单笔超500万需受让方同意),以及限制分红、股份发行、章程修改等可能稀释控制权的行为。 这些条款确保了国资在接手前对公司资产和治理的绝对掌控,防止了潜在的“掏空”风险,为后续的深度重组奠定了基础。 2 黑芝麻深陷困境 黑芝麻的历史可追溯至1984年,马来西亚归侨韦清文、李汉朝、李汉荣三人以3万元资金、100平方米的场地以及13名工人,在广西容县县城荔枝根创办广西南方儿童食品厂,为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前身。 企业凭借南方黑芝麻糊这一经典产品迅速在市场立足,1997年于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黑芝麻产业第一股”。多年来,黑芝麻专注于黑芝麻产业发展,形成了以黑芝麻糊为核心、涵盖多种健康食品的产品线。 鼎盛时期,南方黑芝麻糊曾长期占据芝麻糊市场60%的份额,是糊类食品的霸主。不过近年,食品业务随着市场上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老化,业绩一路下滑。 图片来源:摄图网 营收方面,2021年至2024年从40.25亿元降至24.65亿元,呈明显下降趋势;净利润方面,2021年和2022年连续亏损,2023年和2024年实现盈利但水平较低,不足1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继续下滑,营收4.42亿元,同比下降3.74%,净利润225万元,同比下降29.61%。 业绩低迷的背后,是黑芝麻主业增长乏力与跨界战略的接连失利。 作为黑芝麻的核心产品,黑芝麻糊的销量近年来持续下滑,在市场份额方面,尽管黑芝麻作为糊类龙头,市场占有率仍保持第一,但其优势正在不断缩小。 同其它传统行业一样,黑芝麻也开启了多元化经营的探索,但结果大致都不太好: 2017年,公司通过参股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布局新能源相关产业,并持有其30%股权。2022年,黑芝麻曾计划对天臣新能源增资5亿元,但该方案于2023年初终止。 2020年4月3日,黑芝麻通过受让股权和增资的方式取得广投国医36.41%的股权,该投资为6553万元。但这笔投资却陷入纠纷,黑芝麻不得不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2023年4月,公司又将目光投向了热门的储能锂电领域。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为储能锂电池生产经营,并斥资35亿元建设储能电池生产基地,计划新建三条方形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2024年4月,公司暂停了江西南昌的35亿元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项目建设。 一系列跨界投资频频碰壁,公司每况愈下。 3 跨界碰壁,拟引国资救场 近年来黑芝麻屡次跨界折戟,多次试错后,公司于2023年宣布回归健康食品赛道。今年5月21日,黑芝麻再次表示,2025年公司重点聚焦专注于健康食品产业经营,坚持以黑芝麻为主的黑色健康食品战略定位。 但当下,债务压力成为压在黑芝麻悬在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截至2025年第1季度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仅为1.73亿元,短期借款达到7.6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29亿元。 从战略层面来看,此次引入国资或为解决三方面困局:市场拓展遇瓶颈、接班人未定、融资渠道受限。据了解,此次黑芝麻的接盘方广旅大健康系广西国资委旗下大健康产业平台。作为广西国资在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布局,该公司2024年底总资产14.77亿元,净资产6.79亿元,营收1.35亿元,净利润258万元。 根据公告,广旅大健康承诺收购完成后18个月内不转让所获股份。这一安排显示了广西国资长期经营黑芝麻的决心。 截至停牌前,黑芝麻股价报6.54元/股,总市值49.28亿元,近一年累计上涨超70%。8月11日复牌后,黑芝麻开盘一度涨停。投资者用真金白银为这笔交易投票,也成为观察这笔交易前景的重要窗口。 4 写在最后 广西旅发大健康团队进驻黑芝麻总部时,一位工作三十年的老员工在朋友圈写道:“还记得90年代送货时,小卖部老板都抢着要我们的产品,一车黑芝麻糊不到半天就卖光了。” 随着广西国资入主,这家老字号企业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广旅大健康背后的文旅资源与黑芝麻的食养基因能否成功嫁接,将决定这个承载国民记忆的品牌能否在健康消费的新时代重焕生机。 对于70、80后消费者而言,那碗热气腾腾的黑芝麻糊不仅是温暖的童年记忆,更是一个关于本土品牌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新生的商业启示录。
  • 《【Foodaily每日食品】4.9亿次刷屏!蒙牛凭什么打破“国产奶不如进口”认知?》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5-13
    • 中国航天、中国高铁、中国汽车......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但你是否知道,中国牛奶,也正在比肩世界第一? 近日,蒙牛制作的一支短片在全网刷屏,引起众多网友热议点赞。在微博平台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4.9亿次,讨论量超74万,并持续引发热议。 画面中,蒙牛自信宣告消费者,在看不见的角度,中国牛奶在悄悄努力,品质已经达到世界标准。多位院士、明星大V纷纷发声,为中国牛奶打call。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之一,蒙牛用短片勾勒出中国乳业不断升级、赶超世界的奋进之路。 中国牛奶是否真的已经具备比肩世界一流的品质?蒙牛在硬核发声背后都做了哪些努力?从乳业大国迈向乳业强国,中国牛奶的底气何在? 1 中国牛奶 能否等于世界标准? 中国乳品真的达到了世界标准吗? 从行业端口来看,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乳制品市场,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等维度取得了显著进步,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小。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乳企不断丰富产品线,涵盖液态奶、奶酪、黄油、奶粉等多个品类,并在细分赛道持续发力,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功能的需求,例如针对亚洲人乳糖不耐受推出零乳糖牛奶等。 技术创新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智能化生产设备和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正加速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例如,基因编辑与分子标记技术已被用于奶牛遗传育种;蒙牛自主研发的M8系列益生菌株,更填补了母乳源双歧杆菌在国内的空白。 然而,在消费者认知角度,对于中国乳业发展的感知程度远没有这么深刻。 他们更关心产品质量是否可靠、价格是否合理、品质是否能真正比肩国际 —— 这些朴素的需求,恰恰是横在 “行业进步” 与 “消费认知” 之间的鸿沟 。 也因此成为蒙牛在中国品牌日发布这支短片的核心契机。 1、打破乳业认知壁垒,从“安全焦虑”到“品质自信”的行业跃迁 中国乳业已跨越“安全信任”阶段,但消费者对国产牛奶的认知仍停留在“基础营养品”上,对中国牛奶高端化、国际化的品质价值感知不足,对“进口牛奶更安全”认知尚未完全扭转。在小红书上,推荐进口牛奶的相关笔记就有14万+篇之多。 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头羊,蒙牛在“中国品牌日”发布的短片里,将6.5亿次检测,蒙牛液态乳产品率先通过欧盟认证,原奶平均菌落数高于欧盟标准等硬核指标融入画面,用数字击穿“国产不如进口”的刻板印象;借助沙漠牧场航拍,首座灯塔工厂等画面,将抽象品质转化为可视化的场景,直观展现品质优势。 此次发布的短片,不仅是一次品牌传播,更是一场系统性重构消费者认知的信任工程。 蒙牛以“中国牛奶=世界品质”为核心主张,通过数据化、场景化、权威化的三重叙事,用极具画面感的镜头语言和具象化的数据,展现中国牛奶在奶源、质检、标准等维度上的突破和进展,将中国牛奶的品质优势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展现给消费者,打破认知壁垒,重构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任度。 短片跳出传统广告的情感煽动,以数据为矛、场景为盾,将品质从抽象概念变为可验证事实。蒙牛通过牧场端、工厂端和认证端的硬核证据,将品牌品质升维为行业标杆。 2、从源头到标准认证,中国乳业已经走在世界舞台! 短片从多个维度展示了蒙牛如何锻造中国牛奶的高品质。 首先是高标准生态牧场。 蒙牛的沙漠有机牧场位于北纬40°41′黄金维度带,周边80公里生态隔离带的设置,隔绝外界污染,为奶牛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从源头保证奶源的高品质。 其次是融汇众多高精尖技术的现代工厂。 蒙牛宁夏工厂是全球首座液态奶全数智化工厂,以及中国乳业首座 “灯塔工厂”,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三是极具含金量的认证。 蒙牛九大品类全部获得欧盟标准认证,这是对蒙牛品质的高度认可,也证明了中国牛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此外,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和质量控制标准,蒙牛不断推动中国乳业与世界标准接轨,进一步缩小差距。 图片来源:蒙牛 3、携手顶级IP,彰显世界品牌影响力 最后,短片通过国家工程和全球赛事加持品牌声量。 自2003年中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以来,蒙牛已连续22年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伴随大国深空探索脚步越发铿锵有力,蒙牛“天生要强”的品牌精神与飞天梦同频共振,响彻寰宇。 体育赛场是蒙牛践行品牌长期主义的另一块高地。2018年以来,蒙牛成为世界杯全球赞助商和NBA合作伙伴,并在2019年获选唯一赞助奥运会的中国快消品牌。以“奥运精神”赋能品牌高度,呼应“世界品质”主张,这不仅是蒙牛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行动,也是向14亿国人表露心迹的短片诉求。 图片来源:蒙牛 此外,蒙牛还联合院士、明星发声,形成“权威背书+大众情感”的双重传播矩阵,开创了品质信任营销的新范式。 2 数年品质深耕 一杯牛奶的强国雄心 过去十余年,新消费浪潮向纵深奔涌,国货品牌加速崛起。作为高频消费的民生领域,乳品行业肩负着振兴国牌,促进全民健康的新使命,而中国乳业也在加速“从乳业大国迈向乳业强国”。 蒙牛此次借短片发声,正是其多年来品质打磨和全球化布局的浓缩呈现。 1、全产业链打磨,构筑品质硬实力 奶源是液态奶产业的基础,其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产品品质和市场供应,行业内常说“好牛奶是种出来的”。 为此,蒙牛在乌兰布和沙漠,用十余年时间进行了一场有机革命。通过种下9800万棵沙生植物,打造80公里生态隔离带,蒙牛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沙漠有机牧场,打造出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有机奶源。 牧场不仅为奶牛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环境,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图片来源:蒙牛乳业 品质的终极防线在于严苛的质检体系,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库润数据显示, 除口味和口感外,55.3%的乳制品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保质期,此外,乳品消费者也很关注产品的成分、品质和原材料。 基于此,蒙牛建立起严格的质检体系,全链条实施“1643”天穹质量管理模式,以20余年4Q质量管理体系探索实践为基础,融合国际先进标准,形成乳业全链条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对原奶、半成品、成品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检测,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都符合高品质标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乳制品,用数据证明安全不是新闻,而是日常。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乳品行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而智能工厂更是乳企现代化的核心战场。 多年来,蒙牛持续投入资金和技术,对工厂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023年5月,蒙牛在宁夏投产了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也是中国乳业首座 “灯塔工厂”。工厂广泛应用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不仅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图片来源:蒙牛乳业 乳企强国的核心在于技术话语权。 为了防止被“卡脖子”,蒙牛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乳业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其中,自主研发的 母乳低聚糖(HMO)、PC-01菌株 等技术,已在儿童奶、鲜奶等领域应用,为整个乳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蒙牛在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着中国乳业在全球乳业舞台上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转变。 2、加速全球化布局,从“中国牛”走向“世界牛” 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能输出,而是标准与技术的环环相扣。蒙牛作为中国最具国际视野、最早与国际乳企展开合作交流的企业之一,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布局全球,推动中国乳业走向世界。蒙牛先后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全球年产能超过1400万吨。 凭借其优秀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市场表现,蒙牛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 据了解,蒙牛于2021年收购的 冰淇淋品牌艾雪 ,已在东南亚多国斩获领先市场份额,稳居印度尼西亚市场份额第一、菲律宾即食冰淇淋市场份额第二,2024年其销售额预计达30亿元。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蒙牛旗下 乳品原料加工企业Burra Foods 和 有机婴儿食品品牌“贝拉米” ,也正在推进“2B+2C”产品和品牌策略,服务亚太市场消费者。 Aice集团成为印尼第一大冰淇淋品牌 图片来源:Aice 3、沉浸式互动与品质教育,让中国牛奶融入百姓生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41.5公斤,约合每天114克,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全产业链品质打磨与全球化布局之外, 消费者信任的升级不仅需要硬实力支撑,更需通过深度互动与市场教育,提升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认知与信心。 不久前,蒙牛与腾讯视频联合摄制了纪录片《牛奶是部文明史》,从人类文明视角重塑牛奶价值认知,提升社会整体对乳制品的科学理解与消费热情。 图片来源:特仑苏 消费者对品质的信任需要眼见为实,蒙牛借助“工厂开放日”活动,为大众搭建信任桥梁。今年3月15日,蒙牛在全国范围内开放超过30家工厂,由厂长亲自接待消费者,面对面分享蒙牛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世界品质管理等,让消费者直观感受蒙牛的全链条质量管理和世界品质。 3 总结 时值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品牌强国”、“品质兴国”已成为社会共识。当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用行动镌刻出中国名片,也正是行业升级、国力蒸蒸之时。 蒙牛的品质战役,不仅是一场企业的自我证明,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集体跃迁。作为行业领军者,蒙牛正推动中国乳业从“跟随者”向“定义者”转型,引领中国乳业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过去信任危机的低谷,到如今在品质上与世界比肩,蒙牛等中国乳企用多年的努力和坚持,书写了中国乳业的辉煌篇章。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蒙牛等企业的带领下,中国乳业将继续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乳业强国”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