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aily每日食品】4.9亿次刷屏!蒙牛凭什么打破“国产奶不如进口”认知?》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5-13
  • 中国航天、中国高铁、中国汽车......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但你是否知道,中国牛奶,也正在比肩世界第一? 近日,蒙牛制作的一支短片在全网刷屏,引起众多网友热议点赞。在微博平台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4.9亿次,讨论量超74万,并持续引发热议。 画面中,蒙牛自信宣告消费者,在看不见的角度,中国牛奶在悄悄努力,品质已经达到世界标准。多位院士、明星大V纷纷发声,为中国牛奶打call。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之一,蒙牛用短片勾勒出中国乳业不断升级、赶超世界的奋进之路。 中国牛奶是否真的已经具备比肩世界一流的品质?蒙牛在硬核发声背后都做了哪些努力?从乳业大国迈向乳业强国,中国牛奶的底气何在? 1 中国牛奶 能否等于世界标准? 中国乳品真的达到了世界标准吗? 从行业端口来看,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乳制品市场,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等维度取得了显著进步,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小。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乳企不断丰富产品线,涵盖液态奶、奶酪、黄油、奶粉等多个品类,并在细分赛道持续发力,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功能的需求,例如针对亚洲人乳糖不耐受推出零乳糖牛奶等。 技术创新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智能化生产设备和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正加速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例如,基因编辑与分子标记技术已被用于奶牛遗传育种;蒙牛自主研发的M8系列益生菌株,更填补了母乳源双歧杆菌在国内的空白。 然而,在消费者认知角度,对于中国乳业发展的感知程度远没有这么深刻。 他们更关心产品质量是否可靠、价格是否合理、品质是否能真正比肩国际 —— 这些朴素的需求,恰恰是横在 “行业进步” 与 “消费认知” 之间的鸿沟 。 也因此成为蒙牛在中国品牌日发布这支短片的核心契机。 1、打破乳业认知壁垒,从“安全焦虑”到“品质自信”的行业跃迁 中国乳业已跨越“安全信任”阶段,但消费者对国产牛奶的认知仍停留在“基础营养品”上,对中国牛奶高端化、国际化的品质价值感知不足,对“进口牛奶更安全”认知尚未完全扭转。在小红书上,推荐进口牛奶的相关笔记就有14万+篇之多。 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头羊,蒙牛在“中国品牌日”发布的短片里,将6.5亿次检测,蒙牛液态乳产品率先通过欧盟认证,原奶平均菌落数高于欧盟标准等硬核指标融入画面,用数字击穿“国产不如进口”的刻板印象;借助沙漠牧场航拍,首座灯塔工厂等画面,将抽象品质转化为可视化的场景,直观展现品质优势。 此次发布的短片,不仅是一次品牌传播,更是一场系统性重构消费者认知的信任工程。 蒙牛以“中国牛奶=世界品质”为核心主张,通过数据化、场景化、权威化的三重叙事,用极具画面感的镜头语言和具象化的数据,展现中国牛奶在奶源、质检、标准等维度上的突破和进展,将中国牛奶的品质优势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展现给消费者,打破认知壁垒,重构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任度。 短片跳出传统广告的情感煽动,以数据为矛、场景为盾,将品质从抽象概念变为可验证事实。蒙牛通过牧场端、工厂端和认证端的硬核证据,将品牌品质升维为行业标杆。 2、从源头到标准认证,中国乳业已经走在世界舞台! 短片从多个维度展示了蒙牛如何锻造中国牛奶的高品质。 首先是高标准生态牧场。 蒙牛的沙漠有机牧场位于北纬40°41′黄金维度带,周边80公里生态隔离带的设置,隔绝外界污染,为奶牛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从源头保证奶源的高品质。 其次是融汇众多高精尖技术的现代工厂。 蒙牛宁夏工厂是全球首座液态奶全数智化工厂,以及中国乳业首座 “灯塔工厂”,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三是极具含金量的认证。 蒙牛九大品类全部获得欧盟标准认证,这是对蒙牛品质的高度认可,也证明了中国牛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此外,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和质量控制标准,蒙牛不断推动中国乳业与世界标准接轨,进一步缩小差距。 图片来源:蒙牛 3、携手顶级IP,彰显世界品牌影响力 最后,短片通过国家工程和全球赛事加持品牌声量。 自2003年中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以来,蒙牛已连续22年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伴随大国深空探索脚步越发铿锵有力,蒙牛“天生要强”的品牌精神与飞天梦同频共振,响彻寰宇。 体育赛场是蒙牛践行品牌长期主义的另一块高地。2018年以来,蒙牛成为世界杯全球赞助商和NBA合作伙伴,并在2019年获选唯一赞助奥运会的中国快消品牌。以“奥运精神”赋能品牌高度,呼应“世界品质”主张,这不仅是蒙牛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行动,也是向14亿国人表露心迹的短片诉求。 图片来源:蒙牛 此外,蒙牛还联合院士、明星发声,形成“权威背书+大众情感”的双重传播矩阵,开创了品质信任营销的新范式。 2 数年品质深耕 一杯牛奶的强国雄心 过去十余年,新消费浪潮向纵深奔涌,国货品牌加速崛起。作为高频消费的民生领域,乳品行业肩负着振兴国牌,促进全民健康的新使命,而中国乳业也在加速“从乳业大国迈向乳业强国”。 蒙牛此次借短片发声,正是其多年来品质打磨和全球化布局的浓缩呈现。 1、全产业链打磨,构筑品质硬实力 奶源是液态奶产业的基础,其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产品品质和市场供应,行业内常说“好牛奶是种出来的”。 为此,蒙牛在乌兰布和沙漠,用十余年时间进行了一场有机革命。通过种下9800万棵沙生植物,打造80公里生态隔离带,蒙牛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沙漠有机牧场,打造出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有机奶源。 牧场不仅为奶牛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环境,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图片来源:蒙牛乳业 品质的终极防线在于严苛的质检体系,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库润数据显示, 除口味和口感外,55.3%的乳制品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保质期,此外,乳品消费者也很关注产品的成分、品质和原材料。 基于此,蒙牛建立起严格的质检体系,全链条实施“1643”天穹质量管理模式,以20余年4Q质量管理体系探索实践为基础,融合国际先进标准,形成乳业全链条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对原奶、半成品、成品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检测,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都符合高品质标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乳制品,用数据证明安全不是新闻,而是日常。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乳品行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而智能工厂更是乳企现代化的核心战场。 多年来,蒙牛持续投入资金和技术,对工厂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023年5月,蒙牛在宁夏投产了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也是中国乳业首座 “灯塔工厂”。工厂广泛应用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不仅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图片来源:蒙牛乳业 乳企强国的核心在于技术话语权。 为了防止被“卡脖子”,蒙牛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乳业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其中,自主研发的 母乳低聚糖(HMO)、PC-01菌株 等技术,已在儿童奶、鲜奶等领域应用,为整个乳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蒙牛在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着中国乳业在全球乳业舞台上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转变。 2、加速全球化布局,从“中国牛”走向“世界牛” 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能输出,而是标准与技术的环环相扣。蒙牛作为中国最具国际视野、最早与国际乳企展开合作交流的企业之一,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布局全球,推动中国乳业走向世界。蒙牛先后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全球年产能超过1400万吨。 凭借其优秀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市场表现,蒙牛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 据了解,蒙牛于2021年收购的 冰淇淋品牌艾雪 ,已在东南亚多国斩获领先市场份额,稳居印度尼西亚市场份额第一、菲律宾即食冰淇淋市场份额第二,2024年其销售额预计达30亿元。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蒙牛旗下 乳品原料加工企业Burra Foods 和 有机婴儿食品品牌“贝拉米” ,也正在推进“2B+2C”产品和品牌策略,服务亚太市场消费者。 Aice集团成为印尼第一大冰淇淋品牌 图片来源:Aice 3、沉浸式互动与品质教育,让中国牛奶融入百姓生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41.5公斤,约合每天114克,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全产业链品质打磨与全球化布局之外, 消费者信任的升级不仅需要硬实力支撑,更需通过深度互动与市场教育,提升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认知与信心。 不久前,蒙牛与腾讯视频联合摄制了纪录片《牛奶是部文明史》,从人类文明视角重塑牛奶价值认知,提升社会整体对乳制品的科学理解与消费热情。 图片来源:特仑苏 消费者对品质的信任需要眼见为实,蒙牛借助“工厂开放日”活动,为大众搭建信任桥梁。今年3月15日,蒙牛在全国范围内开放超过30家工厂,由厂长亲自接待消费者,面对面分享蒙牛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世界品质管理等,让消费者直观感受蒙牛的全链条质量管理和世界品质。 3 总结 时值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品牌强国”、“品质兴国”已成为社会共识。当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用行动镌刻出中国名片,也正是行业升级、国力蒸蒸之时。 蒙牛的品质战役,不仅是一场企业的自我证明,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集体跃迁。作为行业领军者,蒙牛正推动中国乳业从“跟随者”向“定义者”转型,引领中国乳业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过去信任危机的低谷,到如今在品质上与世界比肩,蒙牛等中国乳企用多年的努力和坚持,书写了中国乳业的辉煌篇章。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蒙牛等企业的带领下,中国乳业将继续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乳业强国”将指日可待。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190564&idx=1&sn=bf4a39e496a5a500ed29368ef975f5d1&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Fooddaily每日食品】3天爆卖50万杯!瑞幸、蒙牛们“加菌” 上瘾,饮品新风口来了?》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8-19
    • 最近,瑞幸上新乳酸菌美式和乳酸菌冰茶,领券只需9.9元;奈雪的茶则推出活菌酸奶昔,上市3天销量突破50万杯;茶颜悦色更是一步到位,直接推出即食型益生菌,每条活菌数量高达600亿CFU,加0.99元即可升级益生菌冰饮特调。 图片来源:瑞幸咖啡、茶颜悦色 亲民的价格加上新颖的概念,让不少消费者打着“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算盘,果断入手。 Foodaily发现:不止是新茶饮,最近 ,卡士的活菌奶、优益C的益生菌柠檬茶……不少乳品、饮料品牌都“悄悄”在产品中加入了活性益生菌。 巨头与新锐纷纷入局,不仅是对市场风向的敏锐捕捉,更是对一个全新品类机遇的坚定押注。益生菌正以更具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形式,与日常饮品结合。 饮品为啥开始集体青睐益生菌?“活菌”会成为饮料创新的下一个机会点吗? 1 从概念混搭到专业进阶, 现制茶咖的益生菌升级 在新茶饮里加益生菌,或许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在2012年,CoCo就推出主打乳酸菌的养乐多系列,将健康属性融入新茶饮;随后,以乳酸菌为主流的益生菌饮料成为很多茶饮门店的明星产品。食品供应商们看准这一趋势,开始研发用于新茶饮的益生菌浓缩液,进一步提高了门店现制效率和产品口感。 2019年,奈雪、喜茶携手凯爱瑞、杜邦等供应商,相继推出专利益生菌粉小料。其中,喜茶的超燃爆柠茶系列,加3元可以额外添加益生菌GanedenBC30®,首日售出近40万杯;酸奶界的“爱马仕”Blueglass也因专利益生菌+益生元成分,吸引消费者持续回购。 最近,茶颜悦色又推出即食型益生菌,并在门店同步推出活动,只需0.99元即可解锁益生菌冰饮特调。 图片来源:Coco、喜茶、Blueglass Yogurt 从 “养乐多搭子” 到益生菌浓缩液,再到直接加活菌,益生菌在新茶饮中的玩法不断向专业化进阶。对于运输、存储、制作茶饮等环节,粉末状益生菌比浓缩液更方便。从有效成分来看,粉末形态让 “活菌” 在常温环境中得以保存,活菌数远远高于即饮型的养乐多和浓缩液。 现制茶饮+益生菌,为何能屡试不爽,爆款频出? 一方面,即饮奶茶作为一种大众化程度高、味型丰富、随处可得的饮品,通过携手“益生菌”,既丰富了益生菌的产品形态,也成为年轻人的益生菌“初体验”。 另一方面,“加益生菌”作为新茶饮的创新方向之一,用更低的价格换来科学、健康的益生菌体验,强化了 “喝奶茶也能补菌” 的场景认知,有利于迅速打造健康的产品形象。 现制茶咖能够大规模添加益生菌,得益于益生菌原料工业化在剂型、活性、功效、成本等方面的技术累积。而Foodaily注意到,这几年,预包装的活菌型饮品创新也在小步快跑中,其技术探索深度直接影响着现制饮品与益生菌结合的长远发展。 2 伊利、蒙牛都在布局, “活菌型”饮品成为新爆点 近年来,益生菌逐渐渗透进饮料、乳品的各个细分品类中,带来更加便捷的“吃菌”体验。“活菌型”概念热度飙升,成为饮品赛道新爆点。 其中,酸奶和乳酸菌饮品率先进行了一轮“活菌”升级。 2023年,安慕希推出行业首款常温活菌酸奶,产品中添加高达10亿的活性明星益生菌LGG,通过技术赋能带来常温益生菌新解法,“改写”行业规则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意识到“活菌”的重要性。这款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一举斩获当年的Foodbev世界乳品创新大奖。 自此,乳制品行业开启“活菌”时代。各品牌相继研发高活性益生菌,应用于常温酸奶、冰淇淋、常温乳酸菌饮料等品类中。这些产品也赢得了消费市场的认可。 淘系平台数据显示,益生菌乳制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占据益生菌36.9%市场份额。仅2024年Q1,销售额即达到7.1亿元,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今年5月,活润推出一款液体沙拉轻食瓶,将热门品类液体沙拉与酸奶结合,添加经过科学配比的9种果蔬,每瓶富含25g优质膳食纤维。产品中加入3种活性益生菌,其中的“瘦子菌”B420有助于保护肠道微生态健康,助力肠道清洁。 图片来源:活润酸奶,优益C 今年,优益C也推出多款风味益生菌乳饮料,包括“益生菌+果茶”新概念。产品将传统乳酸菌饮品与当下热门的柠檬茶、杏皮茶结合,打造健康、低糖、清爽解腻的全新茶饮体验。该系列产品均添加更适合中国人肠道环境的本土专利益生菌PC-01,并能以88.6%的强活性直达肠道。 与过往低温益生菌酸奶、益生菌饮料相比,这些活菌型饮品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变化:品牌不再单纯地比拼活菌数量,而是将自研菌株、存活率等概念作为新卖点。 当曾经“专属于”乳制品的益生菌概念,逐渐走向形式更丰富的日常饮品中,能否为益生菌市场带来下一个增长点? 3 千亿益生菌市场, 如何抓住下一个增长点? 以新茶饮、乳制品为代表的益生菌饮品的爆发,本质是消费者健康需求的转变。 欧睿国际数据指出,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正在以每年11%~1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377亿元。在天猫健康平台上,益生菌连续3年以两位数复合增长,搜索“益生菌”的用户连续5年增长。其中,肠胃健康益生菌占据55.9%的市场份额。 《2023国人“肠”烦恼及益生菌消费洞察报告》指出,有87.6%的中国人存在肠道健康问题。其中,61%的消费者选择使用益生菌调节(数据来源:益普索)。 但春雨医生的问卷结果显示,超六成消费者对益生菌菌株认知较为模糊,其中,35.9% 的消费者仅大致了解部分菌株及其功效。 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程度,图片来源:《2023国人“肠”烦恼及益生菌消费洞察报告》 面对正在爆发的益生菌市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等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乳制品、饮料中,不少消费者发出疑问:“市场上这么多菌株,该怎么选?”“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哪个更好?有啥区别?”
  • 《【Foodaily每日食品】河南一座小城,养出全球最大猪肉巨头》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8-19
    • 很多中国人童年记忆里都有一根双汇王中王火腿肠,它的包装袋上印有一只小狮子。 在零食并不充足的年代,双汇火腿肠就是美味中的美味。 小时候只会品尝美味,长大后才发现,生产这根小小火腿肠的双汇竟然是全球最大猪肉加工企业,产业链遍布上下游。 如果你走进双汇,还会发现孕育它的城市——漯河。 这座河南小城,犹如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生产的食品畅销全国,走向全球。 双汇和漯河,何以站上世界舞台? 1 巨大的食品王国 食品行业有一个公认的说法—— 在内地,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出自漯河; 在香港地区,全港有1/4的肉制品由漯河供应; 在北京,“菜篮子”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有20%是漯河产。 正如这组数据所展示的一样,“漯河”两个字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 河南是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之称。 漯河位于河南中部 漯河,可以称为“粮仓中的粮仓”。 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从漯河出产的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是全国第一。 2024年,漯河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500亿元,这一规模是全省的1/4、全国的1/40。 构成此规模的是全市7000多家食品企业。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双汇发展、全国最大辣味休闲食品卫龙,以及南街村、澳的利、龙云挂面、三剑客牛奶等一众知名食品企业。 食品工业的繁荣,让漯河拿下三大国家级认证。 2005年,漯河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食品名城”,这是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23年5月16日,漯河又荣获“中国食品装备名城”称号;同一天,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认证漯河为“中国生态食材食品示范城市”。 漯河还是国内食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2025年漯河“食博会”展馆全景 从2003年到2025年,其已经连续举办22届“食博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每年都借由该大会发布食品产业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又为来年国内食品企业提供了发展方向。 漯河“食博会”先后5次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引导支持会展,被中国会展财富论坛评为“十大产业展览会”和“最具品牌价值展览会”。 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会展产业大会还将“食博会”评为“改革开放40年,40个品牌展览会”之一。 随着食品工业体系强大,漯河逐渐成为全世界消费者的“食品供应商”。 2020年,中国辣条已经在全球160个国家售卖。日本是其中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后面依次是新加坡、韩国和美国。 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最喜欢的辣条品牌之一莫过于卫龙。 2021年到2023年,仅3年时间,卫龙的海外营收就从1979.6万元涨至9762万元。 今年4月,卫龙辣条在TikTok意大利站上线售卖,首月即冲进意大利市场食品类目热销榜和销量榜双榜第一。 卫龙位于漯河的工厂 除了辣条,其他漯河食品同样正在分销到全球。 今年前4个月,漯河食品出口贸易额达2.4亿元,同比增长60%。主要出口品类包括休闲食品、蘑菇罐头等。 作为成熟的食品工业基地,漯河也没有错过宠物食品这个热潮。今年前4个月中,漯河宠物食品出口4651.8万元,增长48.9%,居全省第一。 自古以来,漯河就因“吃”而闻名。 8000年前,漯河贾湖的先民在甲骨上契刻着这片土地的饮食历史——动物驯养、酿酒和粳稻栽培等技术均在漯河盛行。 谁也没想到,数千年后这座中原小城再次因“吃”超越众多“老大哥”,成为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而一切,还要从改革开放说起。 2 改变命运的交汇 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 身在内陆的河南嗅到机遇,决定成立几个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漯河,位于京广铁路与沙河交汇的“十字路口”,因为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扎实,自然而然地被选为“试验田”。 漯河肉联厂旧照 同样在这一年,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的国有企业,“杀猪的”漯河肉联厂(双汇前身)由河南省下放到漯河市。 彼时漯河初建市,财力单薄难以支撑企业发展。 于是便出奇招,将漯河肉联厂设为承包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 这给了肉联厂极大的发挥空间。 在厂长万隆的领导下,打破铁工资、打破铁交椅、打破铁饭碗、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靠拢等离经叛道的政策相继出台执行,厂子从亏损到盈利8000万元。 随后肉联厂还借着出口创汇的机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之一。 1992年,漯河肉联厂开始开发火腿肠,并将其命名为“双汇”。 双汇火腿肠生产车间 肉联厂不惜斥重金从外国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优质、便携、好吃的火腿肠。第一年双汇火腿肠产量便达到9400吨,进入全国火腿肠生产厂家前三强。 也是在这一年,漯河被批准为试办全省唯一的内陆特区。 这意味着,这座小城有了财政、税收、土地审批等领域探索改革的自主权。 很快,漯河就将改革第一刀砍向僵化的国企体制。 漯河肉联厂在特区政策的支持下,得以引入香港华懋集团,双方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 借助外资资金,漯河肉联厂扩大生产规模。火腿肠生产线从45条扩展到69条,产能直接飙升104%,还建立起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基地。 有了资金,肉联厂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当时火腿肠生产最重要的技术之一,PVDC肠衣膜技术垄断在日美等国家手中。 双汇PVDC肠衣膜工厂 肉联厂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引进国内第一条肠衣膜生产线。但又因为国内缺乏成型技术,导致生产线引进来也不会用。 没办法,只好再派人远赴海外学习,才将技术带回来用于实际生产和研发。 随着业务不断拓展,肉联厂将涉及包装的生产单元进行全面整合,成立化工包装事业部。 后来又经过20多年发展,其最终打造出全球最大的PVDC薄膜加工与研发基地,推动我国肠衣膜技术实现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除此之外,漯河肉联厂还和日本、英国等外资企业联合成立上下游企业,拓展业务维度。 在那个年代,生产就是硬道理。 到1997年时,已经改名为双汇的漯河肉联厂实现营收21.64亿元。 当年国家统计局、经贸委公布“全国最大工业企业最优500强评价排序”,双汇列107位,属屠宰和肉类加工业分类第1位。 经济特区和企业共振带来经济飞速发展。1997年,漯河GDP增速高达17.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同一年,漯河政府确立“实现漯河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双汇率先响应号召。 1998年,双汇整合双汇实业,重新成立“河南双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双汇实业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肉类加工企业。 上市后的双汇有了更多机会。 2013年,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和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通过这笔收购,双汇晋升为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 史密斯菲尔德的产品 双汇和漯河在时代的殷切呼唤中产生交汇,并因此双双完成华丽蝶变。 而当我们聚焦在时代“广场”背后的具体方法时,才发现它们共同书写了那句老话:往小处扎根,往大处成长。 3 从中原走向世界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漯河失去“特区”的独一无二性。 当“特区时代”终结,漯河应该如何发展? 答案藏在改革实验的遗产里。 1994年,双汇凭借产能提升营收跨进10亿大关。 这让漯河政府看到食品工业的前景。 漯河城市市貌 漯河是一座四线城市,突出的“资源”就是2000多平方公里平坦肥沃的黄土地,上面种植着小麦、玉米、水稻等大量农产品。 这些粮食不仅喂养了一方土地的人,还都是发展食品工业需要的原料。 漯河政府当即确立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由农产区迈向食品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漯河政府先以双汇龙头带动,发展重点企业群体,推出一批知名品牌。 21世纪初,双汇率先把冷鲜肉引进国内,连带着将产业内“冷链生产、冷链运输”的现代化大工业技术和“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现代商业营销模式也引入国内,在全国大规模建立双汇肉类连锁店,实行肉类品牌化经营。 双汇的名号刚刚叫响全国,漯河政府便在全市开展“学双汇、抓管理、创名牌、增效益”活动,让很多企业有了品牌意识。 双汇冷鲜肉 后来为了鼓励企业创名牌,漯河政府还专门成立“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名牌产品生产,定期召开名牌产品表彰大会。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也经常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有重点地培养扶持。 与此同时,漯河政府创新性举办“中原食品节”(食博会前身)。一面搭建企业对外经贸合作技术平台,一面放大区域品牌效应,以商引商。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漯河食品行业汇集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 名牌战略之外,双汇还有着产业拉动的贡献。 多年来,双汇依托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形成饲料业、养殖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业、连锁商业、物流配送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集群。 截止到2024年,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拥有年加工肉制品200多万吨、年屠宰生猪2500多万头的生产产能,带动了数百万人从事养殖、种植及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工作。 为了支持双汇发展和“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工业基地”目标,漯河也从2007年开始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用产业带产业,推动全市种养业快速发展。 至2015年时,漯河农产品加工业保持着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卫龙漯河工厂 除此之外,漯河还在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双汇、卫龙等企业对食品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程度要求增高。但均靠外省采购设备不仅耗时耗力,还面临维修改造的难题,为了创新反倒增加企业成本。 双汇、卫龙等完全有能力反哺当地设备企业——根据龙头需求,机械设备企业不断投入资金研发技术、购买先进生产设备。 过程中,漯河政府又在土地、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为食品机械企业提供支持。 由此漯河推动食品机械产业发展,“食品装备名城”称号也收入囊中。 漯河中原食品实验室 品牌效应叠加产业链上下游完善,顺利吸引大量中外名企在漯河扎根生产。 例如,美国嘉吉在漯河建设中国最大的单线F55果糖生产线;可口可乐在漯河落地其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瓶装厂之一。此外,还有泰国正大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以及各行业龙头企业扎堆于此。 工农业互动发展,终让漯河的食品工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024年,漯河食品工业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六大产业集群,枝蔓交错间,织就一张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食品产业网络。 中原大地上,这份生长的力量,从未止步。 从1984年出发,不过40余年光阴,“杀猪的”干成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中原小城蝶变为“中国食品名城”。 双汇的跨越,为漯河注入产业动能;漯河的生长,为双汇厚植发展沃土。 双汇与漯河,从中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