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所科研成果获2019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01
  • 6月29日上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等省领导参加,会上发布了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等离子体所高翔研究员团队“EAST双输运垒的实现及应用”成果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高翔研究员代表团队参加大会。

      “EAST双输运垒的实现及应用”项目团队在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成功实现了从高约束模式迈向双输运垒模式的放电,将EAST等离子体的归一化聚变增益参数提高了10倍,并且成功维持这种双输运垒模式达56倍的能量约束时间。并把这种先进的双输运垒运行模式,应用于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的堆芯物理设计,在同样的聚变堆装置规模下可以将CFETR聚变功率从0.2GW优化并提高到1GW,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项目其他主要完成人有万元熙院士、李国强研究员、张涛副研究员和杨曜助理研究员。

相关报告
  • 《成都山地所科研成果获2017年度四川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1
    •  5 月 30 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成都山地所王根绪研究员领衔完成的 “ 寒区冻土 - 生态耦合作用的冷生土壤过程与反馈 ” 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省委书记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省政协主席柯尊平,省委副书记邓小刚等出席大会。   “ 寒区冻土 - 生态耦合作用的冷生土壤过程与反馈 ” 成果主要针对我国高海拔和高纬度寒区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多项国家重大 973 计划、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持续支持下,经过 10 余年野外持续原位观测、模拟试验和 综合调查,在寒区生态 - 冻土耦合作用理论体系、冷生土壤演化与有机碳稳定维持机理、冷生土壤资源属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格局和恢复力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并在一系列方法和数值模型上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寒区冻土环境 - 生态 - 冷生土壤相互作用理论范式,系统揭示了冷生土壤对冻土环境与高寒植被生态关联变化的响应过程与驱动机理。成果拓展和丰富了冷生土壤学、冻土学和寒区生态学研究领域和学科内涵,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该项目的 8 篇代表性论文他引超过 1380 次,相关成果被 Nature 、 IPCC 和 UNESCO 等持续引用,在顶级学术刊物他引超过 520 次。部分成果列入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的多因素耦合的水热耦合过程与生态模型在北半球广泛应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研究成果为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重要学科理论与方法支撑。   据悉,该项成果奖也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自四川省设立自然科学类科技奖以来首次获得。
  • 《合肥研究院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1-12
    • 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刘奇葆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合肥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合肥研究院作为参建单位参与完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针对复杂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中子安全利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展了支持新型核能系统发展的中子输运理论,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中子数量倍增和能量高效提取的中子利用方法。在中子学领域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发展了多过程直接耦合的中子输运理论及非规则精准建模方法,解决了复杂系统核设计与安全评价准确高效计算的难题;掌握了中子触发的核素嬗变性能动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裂变堆中子数量安全高效倍增方法,为核废料永久处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揭示了中子关联多物理场内核热沉积与传递行为规律,解决了聚变堆强中子辐射和强磁场条件下难以实现中子能量安全高效提取的难题。项目成果获200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0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0年度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带动了国内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显著地提高了学科的国际地位。   此外,合肥研究院作为参建单位参与完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合肥研究院在该项目的建设中,承担了对撞区超导磁铁三层六维高精度运动支架、储存环超高真空盒体、交叉真空盒、超高真空活动挡块等相关重要任务。在主持完成超导磁铁支架和传动系统的设计、研制、安装、调试等工作中,充分吸收、消化并发展了国内外高精度运动支架研制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自主研发和引进新技术,精心优化设计,确保了建成交付时其总体性能居国际一流水平;严谨确定以满足总体性能要求为目标的各部件及子系统的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实施方案,克服了系统运动精度高(£0.03mm)、复杂型面成型难度大、稳定化要求高(在总计约10吨满负载工作情况下,一年内产生的时效变形应小于0.05mm)、控制单元多且同步协调运动等关键技术难题,确保各关键部件达到先进的技术指标;在高真空活动挡块研制过程中,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挡块的结构设计作大胆创新,采用分步、分级多种焊接方法攻克了异种材料的超高真空密封焊接难题;在工艺实施时,严把质量关,精心总装与联调,实现了高水平的集成创新。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确保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的建设,也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外相关电物理装备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加拿大光源波荡器的研制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项目的建设。   据悉,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评选出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3项;评选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9项;评选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6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