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7-01-12
  • 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刘奇葆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合肥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合肥研究院作为参建单位参与完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针对复杂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中子安全利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展了支持新型核能系统发展的中子输运理论,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中子数量倍增和能量高效提取的中子利用方法。在中子学领域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发展了多过程直接耦合的中子输运理论及非规则精准建模方法,解决了复杂系统核设计与安全评价准确高效计算的难题;掌握了中子触发的核素嬗变性能动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裂变堆中子数量安全高效倍增方法,为核废料永久处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揭示了中子关联多物理场内核热沉积与传递行为规律,解决了聚变堆强中子辐射和强磁场条件下难以实现中子能量安全高效提取的难题。项目成果获200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0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0年度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带动了国内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显著地提高了学科的国际地位。

      此外,合肥研究院作为参建单位参与完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合肥研究院在该项目的建设中,承担了对撞区超导磁铁三层六维高精度运动支架、储存环超高真空盒体、交叉真空盒、超高真空活动挡块等相关重要任务。在主持完成超导磁铁支架和传动系统的设计、研制、安装、调试等工作中,充分吸收、消化并发展了国内外高精度运动支架研制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自主研发和引进新技术,精心优化设计,确保了建成交付时其总体性能居国际一流水平;严谨确定以满足总体性能要求为目标的各部件及子系统的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实施方案,克服了系统运动精度高(£0.03mm)、复杂型面成型难度大、稳定化要求高(在总计约10吨满负载工作情况下,一年内产生的时效变形应小于0.05mm)、控制单元多且同步协调运动等关键技术难题,确保各关键部件达到先进的技术指标;在高真空活动挡块研制过程中,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挡块的结构设计作大胆创新,采用分步、分级多种焊接方法攻克了异种材料的超高真空密封焊接难题;在工艺实施时,严把质量关,精心总装与联调,实现了高水平的集成创新。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确保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的建设,也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外相关电物理装备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加拿大光源波荡器的研制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项目的建设。

      据悉,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评选出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3项;评选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9项;评选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6人(组织)。

  • 原文来源:;http://www.hfcas.ac.cn/xwzx/tpxw/201701/t20170110_4733129.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岩土所薛强团队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linana
    • 发布时间:2024-06-26
    •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薛强团队的“固废填埋场气液致灾原位测控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我国固体废弃物种类多、来源广、存量大、利用率低,主要采用填埋方式处置。固废降解产生大量高浓度、高毒性、高腐蚀气液污染物,导致填埋场内部 “水位高、气压高、变形大”,易诱发污染泄漏、气体爆炸等工程灾害。因此,亟待解决气液致灾的精准探测、科学诊断与高效治理等关键难题。 武汉岩土所薛强团队经过近20年攻关,发明了气液运移原位随钻探测装备和防渗系统破损原位探测装备,实现了污染物组分时空分布的原位同步检测与可视化,以及防渗系统毫米级漏洞的精准定位;研发了填埋场气液致灾多场耦合试验装置;创制了强吸附、低渗透材料;发明了气液致灾源头调控与长效阻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固废填埋场工程灾害的主动防控,有效提升了填埋场安全服役年限。 据悉,相关技术与装备已实施专利转化,获批国家先进技术装备、专业特种车辆(工信部),成功应用于武汉金口、深圳光明等国内数百个固废填埋处置工程,并推广应用至吉吉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支撑了大科学装置(地镜)的研制,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无废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分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项。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
  • 《黄维院士金属有机半导体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09
    •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领衔、我院孙会彬副研究员参与的“金属有机半导体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与光电应用”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黄维院士及其团队第二次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该项研究围绕金属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在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光电应用方面获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为有机电子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有机半导体的研究归属于有机光电子学科旗下,是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有机光电子学对材料、信息、生命、能源等多个国民经济关键环节产生了重要影响。此项成果发现金属有机半导体在金属原子旋轨耦合作用下,可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发态,且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成果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围绕金属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提出高性能金属有机半导体结构设计新原理,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二是围绕金属有机半导体的多功能化,发展智能响应型金属有机半导体,实现了高密度和高安全性信息存储;三是发现金属有机半导体的高灵敏“信息传感”功能,利用长寿命三重激发态,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技术提高生物信息传感信噪比。 该项目带头人黄维院士是我国有机光电子学科和柔性光电子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在构建有机光电子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实现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黄维院士及其团队是国际上最早涉足“有机光电子”研究的团队之一。该项目历时十余年,发表SCI论文115篇,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等国际权威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