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27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推动降碳模式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和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动能转变。当前,我市正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城市,围绕绿色生产力科学布局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全面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将有助于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发展的新增长格局。

    一、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富农产业链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农业在减污降碳、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富农产业链,实现乡村绿色产业振兴与绿色富农有机统一。一是打造农业绿色品牌产业链。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引领,促进沙窝萝卜、茶淀玫瑰香葡萄等一批传统绿色农业品牌复兴,形成生态地理标志与生态产品标志双重支撑的农业品牌效应,完善以农业品牌为依托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二是做强种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立足种业研发优势,加快种业科技创新产业化,大力开展种业自主创新与科技攻关,推进前端种业科技研发产业、中端育种培秧产业、末端种子销售产业链式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津种”产业链。三是延长农产品价值增值链。以农业生产环节为起点,推进农业生产向下游延伸,推进农业生产服务化、农业服务产业化,打造三次产业有机融合的价值增值链。

    二、打造以生态工程为依托的绿色碳汇产业链

    推动生态工程降碳功能与价值创造功能协同发挥,加快构建以湿地、森林、海洋等碳汇资源为载体、以城市碳汇账户为支撑、以区域碳汇交易市场为平台的绿色碳汇产业链,形成碳汇资源开发、碳汇产品开发、碳汇交易服务等多业态集聚发展优势,打造“大生态+大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一是以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为基础完善碳汇产品生产体系。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改革新路径,创新以自然资源公有制为基础的特许经营、合作开发、公私合营等自然资源权益经营新制度新模式,明确碳汇资源经营主体,激活碳汇产品供给端活力。二是积极争取专业碳汇交易市场试点建设。探索以“碳普惠”为依托的个人、小微企业碳汇交易,打造专业化碳汇交易平台,率先抢占全国碳汇交易专业市场。三是发展碳汇交易服务产业。鼓励碳汇资源测算与价值评估、标准化碳汇产品研发、碳汇金融、交易信息对接等专业化碳汇交易服务产业发展,形成以碳汇交易为核心的大碳汇产业体系。

    三、打造以数字经济为驱动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链

    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强化“制造业立市”战略绿色低碳导向,强化绿色智能制造上游技术研发、下游产品消费、物流和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完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链。一是形成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生态链。以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驱动,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制造业降碳环节智能化提升、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制造业循环生态链。二是加快培育绿色智能制造新产业。大力发展智能排放控制设备、碳循环利用设备制造业,立足制造优势迅速抢占绿色低碳智能设备市场,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基地。三是推进优势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链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优势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强化产业链式效应,引导生产体系全面绿色转型。

    四、打造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产业链

    结合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大力开展碳金融产品、服务和业态创新,形成碳金融产业集聚优势,健全包括绿色信贷、绿色消费金融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一是积极培育碳金融服务业。鼓励围绕碳排放权交易、碳汇交易的碳金融产品创新、碳交易融资服务等碳金融行业发展,形成支撑碳排放权交易、碳汇交易的碳金融服务产业体系。二是积极建设全国性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全国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积极探索标准化绿色金融债券交易、绿色金融产品非标交易等绿色再融资业务,推动产业集聚,建设全国性绿色金融中心。三是拓展绿色金融服务链。鼓励培育绿色物流金融、绿色消费金融等新业态,完善覆盖生产、生活、流通的绿色金融服务产业链。

    五、打造以循环技术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落户天津为契机,以专业化循环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循环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业态升级,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网,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集聚高地。一是加快打造循环技术创新产业链。加快循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覆盖基础创新、应用实验、产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循环技术创新链。二是高质量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串联新能源、新材料、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提升上游回收、拆解产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强化中游研发与再生产产业创新,打通与下游节能建材、再制造等产业对接,打造升级版“城市矿山”产业链。三是着力打造工业碳循环产业链。依托完备工业体系,加快工业生产环节碳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推进工业二氧化碳产业化循环利用,构建企业碳循环、行业碳循环、园区碳循环融合互补的多形态工业碳循环产业链。

    作者:王坤岩(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 原文来源:https://www.cnii.com.cn/lszz/202501/t20250121_633068.html
相关报告
  • 《2030年我国将初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27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新阶段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 《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水平持续增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乡村生态振兴有效推进。 到2035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绿色生产方式基本形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产地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循环畅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生态振兴迈上新台阶,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指导意见》从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促进农业用水节约高效、加强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等10项重点任务和措施。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落实《指导意见》答记者问时介绍,近年来,各地聚焦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类型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取得了积极进展。实践表明,在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坚持生产生态协调、坚持增产增效并重、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坚持政府市场协同四个原则。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意义重大。”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表示,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加快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何切实强化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支撑保障?严东权介绍,下一步将,从强化科技支撑、政策扶持、主体培育和制度约束入手,处理好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底线要求,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重磅!习近平:必须加快绿色转型,壮大绿色能源产业!(重要部署)》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2
    •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会议详情: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由中央政治局同志自学并交流工作体会,马兴瑞、何立峰、张国清、袁家军同志结合分管领域和地方的工作作了发言,刘国中、陈敏尔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大家进行了交流。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