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企业应该如何办刊》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18
  •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浪潮下,很多企业也加入其中,一些企业的期刊甚至已经进入到SCI。不过,我一直认为,企业并不适合创办学术期刊,而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行业期刊之中 。

    前任陕西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李明德教授曾经说过,“学术类期刊靠学科,技术类期刊靠行业”,这里说的技术类期刊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行业期刊。现在,很多企业办刊也是走学术路线,以各种核心为自己的目标。但是,在这条路线上,企业没有学科,相比高校具有天然的劣势,这条路肯定会走的更加辛苦。更糟糕的是,企业期刊在追逐学术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丢掉自己的行业。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他们经常会说“我们都不看我们单位的期刊,它们发的文章我们看不懂。”是啊!学术路线有瓶颈,自身行业又脱离,企业期刊究竟如何发展呢?

    我觉得,企业期刊应该脱离所谓核心的桎梏,贴近一线 ,贴近自己的行业,为自己所在的领域赋能。以期刊为平台,树立行业典范,传播行业技术经验,发布行业动态信息......在学术期刊之外,探索我国期刊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冲核心”只是期刊的诸多道路之一,不是唯一道路,我们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期刊,而不是只有学术期刊,企业期刊其实在多元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便利性,如果把自己的长处放着不用,反而一味的追求自己的短处,这实在是有些可惜。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bq3QQWMTJhzugHxhpVgRg
相关报告
  • 《碳中和时代,燃气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1-04-26
    • 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碳中和行动行列,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共同趋势。 目前,我国终端用能中煤炭仍然占有很高的比例,根据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当量,其中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而煤电占总装机容量的49.1%(中电联数据),过高比例的煤炭利用是未来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挑战。 从“十三五”时期开始,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已经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8亿千瓦,占总装机的44.3%。中国是环境治理需求较大的国家,能源转型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退煤步伐,虽然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但在短期内天然气作为低碳的传统化石能源是实现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和碳中和目标的理想过渡能源。 “十三五”时期我国天然气因雾霾治理、煤改气和能源转型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十四五”时期,随着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和煤改气等工作逐渐趋稳,天然气消费增速或低于十三五时期,但从城市燃气、交通、发电领域来看,未来天然气仍将有15-20年的稳健增长阶段。 在城市燃气领域,我国城市的城镇化为天然气带来了更多的刚性需求;在交通领域,由于重型车较难电气化,出于环保考虑,LNG重卡由于出色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在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在发电领域,天然气发电由于清洁、环保和高效的优势,十分适合作为调峰电站,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补充。 碳中和下燃气企业的发展策略 1、中国燃气 中国燃气作为国内最大的跨区域综合能源服务企业之一,城市燃气管网是燃气供应企业的经营基础,目前中国燃气已经累计修建城市天然气管网超过30万公里(包括主干和支线管路),为3300万户居民家庭、1.2万家工业企业和20万商业公福用户提供管道天然气服务。 中国燃气在清洁能源方面不断革新,致力于改善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依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落实气源保障,并搭建了“PNG、CNG、LNG、LPG”4G能源网络,持续打造多元化的能源供应链,布局清洁能源基础设施。 从2017年开始,中国燃气积极响应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号召,大力推动农村“气代煤”工程,在华北地区与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等地达成了农村气代煤全面战略合作。此外,中国燃气还与海南、湖北、吉林等省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燃气近几年大力发展数字化转型战略,从2018年开始,中国燃气制定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开创“云化中燃、数字中燃、智慧中燃”全面规划和实施路径,以城燃业务为基础,聚焦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实现数字化转型。在促进绿色能源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推动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中国燃气在车用、船用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与国内主要的汽车和装备制造商合作,并联合国内主要LNG供应商不断加快省级清洁能源投资平台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燃气已建设和运营的加气站已达到600余座。 另外,2020年6月开始中国燃气率先启动智能微管网业务,与青海省、海南省、云南省、广东省签订省级战略协议,与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的15个地级市以及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的11个县区签订战略协议。目前已签约居民用户超过100万户,而协议签约地区内符合标准的居民户数超过2500万。 2、港华的绿色发展 港华集团一直注重可持续发展,近些年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行动中,港华大力开展煤改气工作,通过工业园区气代煤、北方地区供暖气代煤和为新建园区能有规划等方式深入治理大气污染问题。数据显示,港华集团2020年完成了集团2000蒸吨锅炉的煤改气工作,同时完成了35蒸吨以下的煤锅炉改造收尾工作。 从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公布的2020年度业绩来看,港华燃气在综合能源服务和分布式能源项目方面成绩突出。港华燃气于2020年共新增3个分布式能源项目,截至2020年底,港华燃气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已经达到了21个。 另外,港华在微电网、增量配电网、储能等领域进行了持续探索以减少项目运营中的碳排放,并且以独到的眼光关注日益严重的厨余垃圾问题,在苏州设立了餐厨及绿化垃圾处理项目,以此来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新奥股份 碳中和提出以后,燃气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会。新奥燃气在2020年把发展重心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综合能源 近年来,综合能源业务一直是燃气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新奥的很多综合能源项目已经落地,可以在碳减排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据新奥公布的2020年业绩来看,新奥全年共有21个综合能源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累计投运的综合能源项目达到119个。另有在建综合能源项目24个,在建及已投运项目全部达产后,综合能源需求量能够达到318.61亿千瓦时。 此外,除了传统的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外,新奥还涉足了生物质、光伏和地热等项目,以及在中国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发展分布式清洁供暖项目,累计供暖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 对于综合能源项目,新奥在全年业绩报告中重点提了两个项目。 一是位于海南省的洋浦经济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园区,发展定位为国家离岸贸易中心、先进位造业基地及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基地。一期项目达产后每年用能规模为5亿千瓦时,新奥的泛能方案将可为洋浦经济开发区每年节约10.7万吨标准煤,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万吨。 另一个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元宝山园区是当地2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是蒙东最重要的化工园区,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已进驻多家具规模的工业企业,包括磷煤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含医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项目达产后每年用能规模为4.28亿千瓦时,每年为园区节约17万吨标准煤,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6万吨。 (2)增加城市燃气项目 2020年,新奥获取了20个城市燃气项目独家经营权,这些新获取的项目于未来几年将可拉动28亿方天然气销售量。 截至2020年底,新奥拥有独家经营权的城市燃气项目总数达到235个,地域覆盖包括安徽、北京、福建、广东、广西、河北、河南、湖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辽宁、四川、山东、云南、浙江、上海、天津及陕西合共20个省市及自治区。 4、华润燃气 华润燃气在碳中和与环境治理的背景下,对天然气销售和综合服务做了不少努力。一方面华润燃气不断加大天然气供应能力。城市燃气是华润燃气的核心业务,收到了充分的关注。2020年华润燃气共完成28个项目注册,新签约32个项目,新签约项目预计带来销气量8.83亿方/年。新注册和签约的项目涵盖城市燃气、综合能源、充电桩和加氢站等业务领域。截至2020年底,华润燃气注册的城市燃气项目数已经达到257个,遍布全国22个省、 3个直辖市、75个地级市。根据华润燃气2020年业绩公告,其全年天然气销量达到290.24亿方,同比增长3.62%。 另外,华润燃气把握碳中和政策及行业变革机遇,依托政策支持及自身市场和客户资源优势,持续开发能源供应新业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用能需求。2020年,华润燃气稳步推进分布式能源业务拓展,新签约14个项目,预计总投资额约2.95亿港元,累计项目数量达到46个。 华润燃气同时也在布局新能源行业,2020年华润燃气在充电站领域新投运充电站38座(累计达到107座),华润燃气在2020年新投运加氢站2座(累计批准建设和投运达到9座),对氢能终端市场进行了探索。 华润年度业绩公告显示,华润燃气依托城市燃气业务,开展综合能源服务,重视环境治理,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同比下降20.2%,万元人民币营业收入可比价综合能耗下降1%吨标煤,万元人民币增加值可比价综合能耗下降0.5%吨标煤。 对燃气行业发展的建议 从上述企业举措可以看出,不同企业的着力点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燃气企业应重视以下发展机会。 1.燃气企业应该抓住天然气未来15-20年的发展机遇期,重点关注新农村、新城镇以及各类园区等市场机会。 2. 随着全社会电气化率的提升,燃气企业应该居安思危,关注发电领域的发展机会。燃气企业可以以分布式能源为切入点,积极发展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分布式能源项目。 3.燃气企业应重视发展碳汇,积极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发展森林碳汇是化石能源占比较大企业的重要选择。
  • 《锂电行业“退烧” 企业如何突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7
    •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已有多家企业宣布暂缓、终止部分投资扩产计划,且主要集中于上游材料端。整体来看,一度炙手可热的锂电行业正在“退烧”。 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近期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达到1202.6GWh,同比增长25.6%,增幅相较于2022年大幅收窄。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已有多家企业宣布暂缓、终止部分投资扩产计划,且主要集中于上游材料端。整体来看,一度炙手可热的锂电行业正在“退烧”。 投资步伐趋缓 2023年,国内锂电新签约项目数量及投资金额锐减。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池及四大主材共有137个新增规划项目,较2022年减少近一半。按公布投资金额的122个项目进行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产业拟投资总额约7500亿元,较2022年下降超46%,尤其是负极材料项目,新签约项目投资额仅为去年的18%。 锂电产业链各环节投扩产步伐趋缓。从具体企业来看,华体科技1月公告称,决定终止认购莫桑比克九州资源公司85%股权并涉及锂矿矿权投资;寒锐钴业去年12月公告称,终止去年初新计划“6万金属吨镍高压浸出项目”,终止前次募投项目“2.6万吨/年三元前驱体项目”,转投“年产2万吨镍金属量富氧连续吹炼高冰镍项目”,50亿元配套定增也随之终止。对于项目终止原因,寒锐钴业表示,随着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三元前驱体产能快速扩张,供需关系已呈结构性过剩态势,考虑到市场环境变化,预计建设三元前驱体项目已不具有经济性。 去年8月,天赐材料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捷克天赐年产1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项目(一期)并注销子公司。 此外,中元股份、协鑫能科、多氟多等企业亦相继暂停相关项目;放眼海外市场,澳大利亚锂矿商Core Lithium也在近期发布公告称,将暂停其位于北领地Finniss项目中Grants开放式矿坑的采矿作业,但将继续处理现有库存。 关注行业周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锂电企业暂停部分扩产计划是基于市场情况作出的决定。2022年原材料价格暴涨,导致锂电市场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内卷加剧,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选择减少库存,以对抗风险。 “现在锂电产业链各环节产能过剩情况都比较严重,很多还未开工的项目就暂缓了。”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其实很多企业早期入局并大规模扩产,是因为看到下游需求爆发,认为有利可图,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来看,锂电行业发展正在逐步回归理性,处于产能出清的阶段。” 清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部分锂电项目停止扩张也与相关产业链企业资金紧张有关。 据了解,锂价下行背景下,上游企业利润空间明显缩窄。自有矿山盐湖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仍有盈利空间,而外购锂资源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停产保价。外购澳矿锂辉石的成本大概在22万元/吨左右,依照目前碳酸锂价格,利润微薄。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锂电行业未来发展空间毋庸置疑,但资本蜂拥布局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关注行业周期性特点。另外,前期锂电火热行情下也吸引了一批化工企业等跨界者入局。随着行业降温,后续欲跨界进军的企业也需谨慎考虑。 “现在锂电材料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必须具备成本竞争力。一些跨界锂电的企业如果能够发挥出成本优势,还是有发展机会的。”吴辉说。 供需有望相对平衡 长期来看,产能过剩或导致低质低价竞争,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受访人士预计,2024年锂电领域投资热度或将持续降温,直到有所缓和。那么随着相关企业不断收紧投资步伐,锂电产能过剩问题何时可以缓解? “今年锂电行业应该还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随着部分项目暂停、需求端继续增长,‘一增一减’下,明年产能供需关系有望相对平衡。” 吴辉认为,“预计锂价也会相对平稳。此前锂价大起大落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发展超出预期,上游供给没有准备好,出现供需关系错配。整个行业逐步成熟后,各方对于市场的判断也会相对准确,因此锂价再次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山西证券研报指出,锂电产业链下游需求平稳,上游供应充足,产业链持续博弈。随着行业见底、产能持续出清、下游需求增速较高,锂电行业基本面将进一步好转。 针对锂电企业未来发展,吴辉建议:“对于电池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产品、做好技术研发。锂电技术更新迭代快,因此企业也要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比如固态电池等,同时要持续降本。” 宋清辉认为,优胜劣汰是今年电池行业的“主旋律”。相关企业需持续加强创新力度,全力寻求技术突破,锻造更强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