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行业“退烧” 企业如何突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7
  •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已有多家企业宣布暂缓、终止部分投资扩产计划,且主要集中于上游材料端。整体来看,一度炙手可热的锂电行业正在“退烧”。

    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近期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达到1202.6GWh,同比增长25.6%,增幅相较于2022年大幅收窄。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已有多家企业宣布暂缓、终止部分投资扩产计划,且主要集中于上游材料端。整体来看,一度炙手可热的锂电行业正在“退烧”。

    投资步伐趋缓

    2023年,国内锂电新签约项目数量及投资金额锐减。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池及四大主材共有137个新增规划项目,较2022年减少近一半。按公布投资金额的122个项目进行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产业拟投资总额约7500亿元,较2022年下降超46%,尤其是负极材料项目,新签约项目投资额仅为去年的18%。

    锂电产业链各环节投扩产步伐趋缓。从具体企业来看,华体科技1月公告称,决定终止认购莫桑比克九州资源公司85%股权并涉及锂矿矿权投资;寒锐钴业去年12月公告称,终止去年初新计划“6万金属吨镍高压浸出项目”,终止前次募投项目“2.6万吨/年三元前驱体项目”,转投“年产2万吨镍金属量富氧连续吹炼高冰镍项目”,50亿元配套定增也随之终止。对于项目终止原因,寒锐钴业表示,随着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三元前驱体产能快速扩张,供需关系已呈结构性过剩态势,考虑到市场环境变化,预计建设三元前驱体项目已不具有经济性。

    去年8月,天赐材料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捷克天赐年产1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项目(一期)并注销子公司。

    此外,中元股份、协鑫能科、多氟多等企业亦相继暂停相关项目;放眼海外市场,澳大利亚锂矿商Core Lithium也在近期发布公告称,将暂停其位于北领地Finniss项目中Grants开放式矿坑的采矿作业,但将继续处理现有库存。

    关注行业周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锂电企业暂停部分扩产计划是基于市场情况作出的决定。2022年原材料价格暴涨,导致锂电市场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内卷加剧,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选择减少库存,以对抗风险。

    “现在锂电产业链各环节产能过剩情况都比较严重,很多还未开工的项目就暂缓了。”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其实很多企业早期入局并大规模扩产,是因为看到下游需求爆发,认为有利可图,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来看,锂电行业发展正在逐步回归理性,处于产能出清的阶段。”

    清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部分锂电项目停止扩张也与相关产业链企业资金紧张有关。

    据了解,锂价下行背景下,上游企业利润空间明显缩窄。自有矿山盐湖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仍有盈利空间,而外购锂资源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停产保价。外购澳矿锂辉石的成本大概在22万元/吨左右,依照目前碳酸锂价格,利润微薄。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锂电行业未来发展空间毋庸置疑,但资本蜂拥布局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关注行业周期性特点。另外,前期锂电火热行情下也吸引了一批化工企业等跨界者入局。随着行业降温,后续欲跨界进军的企业也需谨慎考虑。

    “现在锂电材料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必须具备成本竞争力。一些跨界锂电的企业如果能够发挥出成本优势,还是有发展机会的。”吴辉说。

    供需有望相对平衡

    长期来看,产能过剩或导致低质低价竞争,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受访人士预计,2024年锂电领域投资热度或将持续降温,直到有所缓和。那么随着相关企业不断收紧投资步伐,锂电产能过剩问题何时可以缓解?

    “今年锂电行业应该还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随着部分项目暂停、需求端继续增长,‘一增一减’下,明年产能供需关系有望相对平衡。” 吴辉认为,“预计锂价也会相对平稳。此前锂价大起大落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发展超出预期,上游供给没有准备好,出现供需关系错配。整个行业逐步成熟后,各方对于市场的判断也会相对准确,因此锂价再次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山西证券研报指出,锂电产业链下游需求平稳,上游供应充足,产业链持续博弈。随着行业见底、产能持续出清、下游需求增速较高,锂电行业基本面将进一步好转。

    针对锂电企业未来发展,吴辉建议:“对于电池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产品、做好技术研发。锂电技术更新迭代快,因此企业也要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比如固态电池等,同时要持续降本。”

    宋清辉认为,优胜劣汰是今年电池行业的“主旋律”。相关企业需持续加强创新力度,全力寻求技术突破,锻造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87547.html
相关报告
  • 《国产工业软件的突围之路》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6-19
    •        工业软件被公认为“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是数字经济时代工业领域的“皇冠”。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门类,但核心工业软件领域却是产业发展的软肋。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为我国工业软件产业整体呈“小、散、差”的发展局面。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小,产业链不完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离自主可控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推动核心工业软件自主可控,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01   国产工业软件之殇:   基础薄弱、理念落后、盗版猖獗   在《软件产品分类国家标准》(国标GB/T-36475-2018)中,工业软件(Industrial Software)被定义为在工业领域辅助进行工业设计、生产、通讯、控制的软件,其被细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四大类。   在实际应用中,工业软件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工业管理性能和设计效率,有效节约成本,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工业软件更依赖于工业积累而非编程。受限于工业知识和基础科学知识沉淀不足,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国产化进度最为落后,国产化率仅为5%,且多数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仅应用于工业机理简单、系统功能单一、行业复杂度低的领域。   业内专家表示,工业软件本质是工业的结晶,而非IT的产物。因为它的内核凝结了工业化长期积累的工业知识、诀窍与经验。而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多以IT企业为主,并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背景,这是我国工业软件难以占领中高端市场的一大因素。   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企业更注重“制造”而非“研发设计”。很多工业企业都是以代工起家,这种理念及发展模式也阻碍了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发展。   此外,据国产工业软件厂商透露,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盗版猖獗,国产工业软件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有付费能力的企业大多用国外的研发设计软件,而付不起费用的小企业都在用盗版软件。   盗版软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软件厂商的利益,导致研发资金不足,对行业整体发展也极其不利。   02   政策支持   国内工业软件生态进一步优化   我国工业软件到底该如何破局?   从海外工业强国的经验来看,工业软件的发展始于顶层设计, 政策关注的重点在于加大资金投入、优惠政策扶植、注重产学研结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人才发展等方面。   反观国内,从政策情况来看,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来,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的相关扶持政策年年有所涉及。尤其是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要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   需求方面,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22.0%,而我国工业软件的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的7.4%。对比来看,我国工业软件与工业发展存在严重错位,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工业软件升级迫在眉睫。   业内认为,受益于政策及市场的双重驱动,我国工业软件有望从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和生态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技术 :工业互联网、微服务、低代码等新兴技术推动工业软件从原本的单一工具软件走向定制化的平台服务,目前正在朝着“上云”和“APP化”发展。   产品 :随着国产工业软件厂商深耕行业,将增强对工业的理解和数据的积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国产软件的功能和性能都将逐步赶上国外软件;同时,CAD、CAE、CAM等软件由于工业流程上的衔接性,未来有望集成一体化发展。   商业模式 :云计算催生了SaaS这样的按需提供服务商业模式,定制化服务也成为另一个发展方向。   生态 :未来行业标准将出台,统一工业软件之间的数据格式,从而推动国产软件之间的配合;此外,国产软件一定程度的开源和开放也将推动工业软件发展更加迅速。   03   替代空间大   我国工业软件飞速发展   外部压力、市场环境、政策扶持和需求刺激四大因素正引导我国工业软件行业飞速发展,行业内一些优秀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核心工业软件——三维CAD领域, 君联资本所投企业华天软件推出的国内首款基于云架构的三维CAD平台CrownCAD(皇冠CAD),拥有完全自主的两大CAD核心技术:三维几何建模引擎DGM和几何约束求解器DCS。CrownCAD可以解决高端制造核心技术“卡脖子”、大型模型“转不动”、协同设计“缺平台”的痛点,让中国制造的创新设计不再受制于人。截至2022年3月,CrownCAD已有8万余名用户注册使用。   目前,华天软件已经为航空航天、核电、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领域,以及汽车、工程机械、模具、轴承和高科技电子等通用、专用机械领域的多家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主要客户包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商飞、TCL、潍柴动力(000338)、中车集团、中海油、中石化、中国重汽(000951)等行业领军企业。   而 联想集团旗下联想创投所投企业数码大方则是国内早期从事工业软件研发的软件公司,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码大方始终坚持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了数字化设计(CAD)、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数字化制造(MES)软件,其“大方工业云”更是工信部“工业云”试点示范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截至2021年末,数码大方已拥有近400项专利及著作权,其中软件发明专利111项,是国内同类软件中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凭借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数码大方已有超3万家企业用户、超40万互联网用户,服务覆盖装备、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行业。   对于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数码大方曾表示,今天国产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本质上应该是瞄准产业未来场景的价值,而不是对技术或产品简单的跟随替代。数字转型的价值在于数字技术对产业的赋能和解构,对质量、成本、效率、周期、个性定制、降低门槛以及绿色等方面的改善升级。   未来,数码大方、华天软件等工业软件企业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强大韧性的重要保障。它们瞄准中国制造的短板,在细分领域上成长为“隐形冠军”,有望在专业化、精细化生产的道路上继续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 《国产工业软件的突围之路》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9-11
    •  工业软件被公认为“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是数字经济时代工业领域的“皇冠”。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门类,但核心工业软件领域却是产业发展的软肋。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为我国工业软件产业整体呈“小、散、差”的发展局面。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小,产业链不完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离自主可控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推动核心工业软件自主可控,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01   国产工业软件之殇:   基础薄弱、理念落后、盗版猖獗   在《软件产品分类国家标准》(国标GB/T-36475-2018)中,工业软件(Industrial Software)被定义为在工业领域辅助进行工业设计、生产、通讯、控制的软件,其被细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四大类。   在实际应用中,工业软件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工业管理性能和设计效率,有效节约成本,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工业软件更依赖于工业积累而非编程。受限于工业知识和基础科学知识沉淀不足,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国产化进度最为落后,国产化率仅为5%,且多数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仅应用于工业机理简单、系统功能单一、行业复杂度低的领域。   业内专家表示,工业软件本质是工业的结晶,而非IT的产物。因为它的内核凝结了工业化长期积累的工业知识、诀窍与经验。而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多以IT企业为主,并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背景,这是我国工业软件难以占领中高端市场的一大因素。   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企业更注重“制造”而非“研发设计”。很多工业企业都是以代工起家,这种理念及发展模式也阻碍了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发展。   此外,据国产工业软件厂商透露,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盗版猖獗,国产工业软件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有付费能力的企业大多用国外的研发设计软件,而付不起费用的小企业都在用盗版软件。   盗版软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软件厂商的利益,导致研发资金不足,对行业整体发展也极其不利。   02   政策支持   国内工业软件生态进一步优化   我国工业软件到底该如何破局?   从海外工业强国的经验来看,工业软件的发展始于顶层设计, 政策关注的重点在于加大资金投入、优惠政策扶植、注重产学研结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人才发展等方面。   反观国内,从政策情况来看,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来,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的相关扶持政策年年有所涉及。尤其是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要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   需求方面,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22.0%,而我国工业软件的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的7.4%。对比来看,我国工业软件与工业发展存在严重错位,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工业软件升级迫在眉睫。   业内认为,受益于政策及市场的双重驱动,我国工业软件有望从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和生态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技术 :工业互联网、微服务、低代码等新兴技术推动工业软件从原本的单一工具软件走向定制化的平台服务,目前正在朝着“上云”和“APP化”发展。   产品 :随着国产工业软件厂商深耕行业,将增强对工业的理解和数据的积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国产软件的功能和性能都将逐步赶上国外软件;同时,CAD、CAE、CAM等软件由于工业流程上的衔接性,未来有望集成一体化发展。   商业模式 :云计算催生了SaaS这样的按需提供服务商业模式,定制化服务也成为另一个发展方向。   生态 :未来行业标准将出台,统一工业软件之间的数据格式,从而推动国产软件之间的配合;此外,国产软件一定程度的开源和开放也将推动工业软件发展更加迅速。   03   替代空间大   我国工业软件飞速发展   外部压力、市场环境、政策扶持和需求刺激四大因素正引导我国工业软件行业飞速发展,行业内一些优秀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核心工业软件——三维CAD领域, 君联资本所投企业华天软件推出的国内首款基于云架构的三维CAD平台CrownCAD(皇冠CAD),拥有完全自主的两大CAD核心技术:三维几何建模引擎DGM和几何约束求解器DCS。CrownCAD可以解决高端制造核心技术“卡脖子”、大型模型“转不动”、协同设计“缺平台”的痛点,让中国制造的创新设计不再受制于人。截至2022年3月,CrownCAD已有8万余名用户注册使用。   目前,华天软件已经为航空航天、核电、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领域,以及汽车、工程机械、模具、轴承和高科技电子等通用、专用机械领域的多家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主要客户包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商飞、TCL、潍柴动力(000338)、中车集团、中海油、中石化、中国重汽(000951)等行业领军企业。   而 联想集团旗下联想创投所投企业数码大方则是国内早期从事工业软件研发的软件公司,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码大方始终坚持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了数字化设计(CAD)、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数字化制造(MES)软件,其“大方工业云”更是工信部“工业云”试点示范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截至2021年末,数码大方已拥有近400项专利及著作权,其中软件发明专利111项,是国内同类软件中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凭借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数码大方已有超3万家企业用户、超40万互联网用户,服务覆盖装备、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行业。   对于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数码大方曾表示,今天国产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本质上应该是瞄准产业未来场景的价值,而不是对技术或产品简单的跟随替代。数字转型的价值在于数字技术对产业的赋能和解构,对质量、成本、效率、周期、个性定制、降低门槛以及绿色等方面的改善升级。   未来,数码大方、华天软件等工业软件企业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强大韧性的重要保障。它们瞄准中国制造的短板,在细分领域上成长为“隐形冠军”,有望在专业化、精细化生产的道路上继续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