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怎么干长江中游城市群8市共抓科技促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09
  •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新时代下,一衣带水的武汉、合肥、南昌、长沙四省会城市以及黄石、岳阳、安庆、九江四个观察员城市依靠科技对接的力量,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崛起,硕果累累,前景明朗。 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科技合作联席会议、科技局长圆桌会议、科技服务经典案例分享会、成果对接会……纵观这几日在长沙召开的整个活动,紧锣密鼓,好戏连台,科技闪耀,让人深切感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欣喜地看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抱团发展的崛起力量。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局局长圆桌会议 巅峰对话,局长分析把脉献计献策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新时代发展的战略机遇下,长江中游城市群该如何发展? 9月28日上午,武汉、长沙、合肥、南昌、黄石、岳阳、安庆、九江市科技局主要领导以及分管区域科技合作副局长,齐聚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局局长圆桌会议,破解发展痛点,把脉发展关键。 现场,各市科技局局长分别围绕“共享科技服务、共谋创新发展”议题畅所欲言,就科技服务发展、创新资源共享、区域协同合作等问题开展交流和讨论,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共同为科技服务下一步工作分析把脉、献计献策,“干货”满满。 “2017年,长沙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达到11440亿元,同比增长1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11亿元。”会上,长沙市科学技术局局长赵跃驷总结了长沙市科技局在2017年以来推动科技创新所做工作。 长沙市科学技术局局长赵跃驷发言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由‘工业+投资’向‘服务+消费’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创新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赵跃驷说。 他还分享了对当前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的思考,并指出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亟待解决三方面问题:科技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不健全、行业标准和规范不健全、风险共担和利益互惠机制不深入。 案例分享,科技服务发展硕果累累 作为此次联席会议的重要内容,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共同发起搭建线上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培育科技服务大市场。 目前,四城市已征集160个科技服务机构作为平台首批入驻机构,确定43家科技服务机构提交的案例入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科技服务经典案例集》。 入选案例集的包括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1家、研发服务机构10家、创业孵化服务机构5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5家、检验检测服务机构4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3家、工业设计服务机构1家、综合科技服务机构1家。 这43家科技服务机构有何共性和个性?在9月28日上午举办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经典案例分享会上,大家一探究竟。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经典案例分享会 会上,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长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时代数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长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来自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的4家企业负责人分别作了经典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 “我们旨在分享不同类型科技服务机构的经验做法,为大家在解决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寻找相应服务需求时提供参考和借鉴。”长沙市科技局副局长陶红说,本次案例分享会议必将对凝聚广泛科技合作共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长沙市科技局副局长陶红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长沙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巨浪宣布“长沙市科技服务业协会”正式成立,这是湖南省获准成立的首家科技服务业协会,将借助“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聚焦服务于会员单位的市场开拓,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培育一批标杆科技服务机构。 长沙市科技服务业协会成立 成果对接,助力产业跨区域集群发展 优秀案例已成标杆,进取升级更待辉煌。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科技服务业的交流与互动,深入研讨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和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28日上午,国家科技服务行业试点单位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优势产业链骨干企业成果对接会在长沙举行。 本次对接会布展面积500平方米,针对四个省会城市12个优势产业链共性需求,汇集并展示12个国家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单位科研成果。 据主办单位介绍,经过定向邀请,包括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国家城市道路交通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深圳浪尖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在内的国内12家科技部认定的重大科技专项行业试点单位来长举办成果展,并积极与60多家四省会城市优势产业链骨干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交流对接。(丁尘子 李亦华) .

相关报告
  • 《科技创新撬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0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开我国版图,沿长江经济带是一条重要轴线。目前,中国经济的“沿江发展”正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正身处这条主轴之中。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中游、中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赣鄂湘皖四省会城市的重要地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共饮一江水,合作一体化。 从《武汉共识》到《长沙宣言》,再从《合肥纲要》到《南昌行动》,到朋友圈扩展为八大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点燃科技创新引擎,不断将共享互通向纵深推进,紧紧切合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湘赣鄂皖共铸第四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 科技创新,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关键词。 自2013年2月23日四城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以来,四城建立了轮值主席会议召集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市际科技联席会议,由四省会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秘书长率团参加,共同推进四省会城市科技实质性合作。 一年一会商,一年一携手。近年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心城市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围绕着创新驱动,迎着世界科技新变革潮流,协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武汉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其中,东湖高新区建立以创业服务业为特色,带动武汉、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助力“光谷”走向世界。 长沙主打产业园区发展,形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园区。其中,长沙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重点实施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工程、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工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形成工程。 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科技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芯片测试平台等多科技服务平台搭建日趋完善。其中,合肥高新区围绕科技服务,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集成化科技服务,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 南昌主要布局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南昌高新区形成以“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为总体框架,以“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产学研―专业配套―科技金融”为服务链条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抱团发展,打造科技共享协作新模式 合心、合拍、合力;同向、同步、同行。短短几年时间,市场、公共服务、交通等多个重要领域合作“一体化”已成为四市发展的新常态。 据悉,目前,长沙、南昌、合肥三个兄弟城市在武汉投资注册企业累计3300多家,武汉在三个兄弟城市投资注册企业4493家。2017年,长沙、合肥、南昌三市企业在武汉投资近100亿元;武汉企业在三个城市投资达到120亿元。 2018年9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四城聚首长沙,以科技服务业为抓手,再次开启新一轮谋篇布局的合作。 会上宣布,四座城市将共同搭建政府主导线上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科技服务业合作生态,工作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市场化;四座城市将举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展及对接会,一起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链。 新时代书写“新”文章,长江中游城市群此举的发展举措,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创新为方向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共担共享为机制基础,必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吴金明所说,如何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理念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不是空地上的新建设,而是在既有的经济结构中进行再调整,并且这种调整要以经济产出能级作为依据,在生态保护下完成。其中,坚持经济能级提升与创新型新产业集群聚集便是重中之重,而这些转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李亦华) .
  •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筑增长极》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12
    •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加快推动创新资源流动、产业发展协作、基础设施联通、社会事业联合、生态环境保护,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乘坐高铁或动车往来四市更加便捷”、组建协同创新联盟、共同建设诚信城市、公积金异地贷款……地处中国腹地、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市正快速迈向区域一体化。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中游、中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赣鄂湘皖四省会城市的重要地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争当“排头兵” 去年底,《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勾勒出蓝图。 其中,在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中,明确武汉担负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超过1.2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是核心,2018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1.48万亿元,长沙为1.1万亿元,合肥为7822.9亿元,南昌为5274.67亿元。 “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应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争当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助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迈向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提出,共同完善协同发展思路与路径,再策划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举措;共同打造共抓长江大保护典范;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走廊;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现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从基础设施加速连通,放管服改革创新推进,到市场更加融通,资源流动顺畅,相互投资增长,开放平台共享等,合作的增加值越来越高。”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说,这些成果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建议,四省会城市应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大流动,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大协作,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大联通,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大联合,加快推动生态环境大保护。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张东强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肩负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等重要使命,国家寄予厚望。 近年来,四省会城市合作解决了许多单一城市依靠自身不能解决的难点和问题,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为中国区域合作探索了新路径,提供了示范。  跳好“集体舞” 日前,武汉市江夏区湖泗镇何堰村农民祝又珠在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病愈出院。办理出院手续时,她顺利拿到了报销款,实现了新农合跨省即时结算。 武汉江夏区在湖南株洲打工的农民有3000多人,祝又珠的儿子说:“以往老乡们在株洲住院,都是等年底回老家过年时在家乡的相关部门报销。这次母亲直接在当地医院报销,太方便了。” 新农合跨省结算外省就医即时结算只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合作的一个缩影。 共饮一江水,合作一体化。武汉市发改委主任许甫林告诉记者,从《武汉共识》到《长沙宣言》,再从《合肥纲要》到《南昌行动》,四省会城市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开放合作”六大行动,正发挥重点合作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设施联通,打通城市合作“肠梗阻”。道路通,百业兴。长江中游城市群相继打通了10余条高速公路“断头路”;省际公路联网工程、武西高铁、“645”深水航道整治等一批跨省陆路、水路交运项目得以协调推进。 市场融通,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四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体化大市场,在公共资源共享、信用体系共建、工商监管执法联动、食品药品安全、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区域)工商政务云平台是全国第一个跨区域、跨省市的政务云项目,为加强四市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成功实施武汉至长沙远程异地项目评标,这是继武汉至合肥后,长江中游地区第二个跨省级区域协作,保持了在公共资源交易合作的全国领先地位。 民生为先,释放城市合作红利。四省会城市在公积金、教育、医疗、人社、文体、社会治理等民生领域继续深化合作,成果丰硕。 产业协同,增强城市合作内生动力。四省会城市自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联盟成立后,通过城市间科学技术互通平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目前,长沙、南昌、合肥3市在武汉投资注册企业累计3300多家,武汉在3市投资注册企业4493家。 生态优先,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四省会城市携手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规矩和导向,加快完善环保立法,强化污染治理,加大联合执法,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创新为引擎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湘鄂赣三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创新,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关键词。 自2013年2月23日四省会城市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以来,4市建立了轮值主席会议召集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市际科技联席会议,由四省会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率团参加,共同推进四省会城市科技实质性合作。 一年一会商,一年一携手。近年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中心城市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围绕创新驱动,迎着世界科技新变革潮流,协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武汉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建立以创业服务业为特色,带动武汉、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助力“中国光谷”走向世界。 长沙主打产业园区发展,形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园区。其中,长沙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重点实施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工程、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工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工程、科技服务生态系统形成工程。 南昌主要布局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科技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芯片测试平台等多个科技服务平台搭建日趋完善。 去年9月份,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会上宣布,四城市将共同搭建政府主导、线上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科技服务业合作生态,工作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市场化;四城市将举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展及对接会,一起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