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一轮关键矿产竞争的动力、趋势与中国应对》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6-10
  • 关键矿产在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扮演核心角色,其供应安全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地缘政治加剧,关键矿产已成为资源争夺和产业博弈的焦点。中国面临关键矿产需求快速增长和海外获取难度加大的双重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全球关键矿产竞争态势的驱动因素和表现趋势,探讨中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中国应对国际挑战提供参考。现有研究多基于国家政策分析竞争态势,缺乏对竞争动因的深入分析和定量研究。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Y1NDY0NA==&mid=2247581893&idx=3&sn=ac43776c87348a8eb3c1272ed589da5e&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美欧掀起新一轮原材料战略研究热潮,关键矿产之争或将重塑国家竞争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4
    • 新材料是支撑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和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的基石,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物质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更是以新材料的突破为前提条件,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第三代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等前沿技术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 作为新材料产业中最基本却非常重要的一环,关键矿产(原材料)的安全受到了美欧等国家或地区的高度重视。美欧已然掀起了新一轮原材料战略研究热潮,其目的均是保障高科技产业安全,降低供应链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关键矿产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甚至会重塑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美国公布35种关键矿产清单,力图确保关键矿物安全可靠供应 2017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关于确保关键矿物安全和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13817号)总统行政命令,旨在改变美国关键矿物依赖国外供给的格局。2018年2月,美国内政部根据13817号行政令中的定义,提出了一份被视为美国关键矿物清单的草案,清单所涉及的35种矿物为:铝、锑、砷、重晶石、铍、铋、铯、铬、钴、萤石、镓、锗、石墨、铪、氦、铟、锂、镁、锰、铌、铂族金属、钾盐、稀土元素族、铼、铷、钪、锶、钽、碲、锡、钛、钨、铀、钒和锆。 这些关键矿物被认为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它们是无数高科技产品的必要组成部分,如锂电池、节能照明、飞机涡轮发动机、智能手机、卫星和激光器件等。但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清单所列的35种关键材料中,美国有31种主要依赖进口。其中,有19种矿物的顶级生产商在中国,占比超过50%;有13种矿物的顶级供应商在中国,占比达到了37%。尤其是重稀土元素,中国同时是这一领域的顶级生产商和顶级供应商,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替代。 在近期紧张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商务部于2019年6月发布了名为《确保关键矿物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的报告,指出美国严重依赖外国关键矿产资源和外国供应链,建议美国政府采取措施,包括推进关键矿产供应链转型、加强与盟国合作、减少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审批限制等,促进国内稀土和其他关键矿物的生产。 欧盟将原材料战略提升至战略高度,力图降低关键矿产供应风险 在之前“欧盟高度重视战略性原材料安全,加快布局电池原材料产业发展”一文中,我们介绍了欧盟对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的决心。2018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修改版“电池应用原材料报告”,深入探讨了钴、锂、石墨、镍等战略性原材料的供应安全问题,目的是摆脱亚洲国家的牵制,为欧盟电池联盟(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EBA)未来发展提供支撑。 其实早在2008年,欧盟委员会就颁布了《欧盟原材料新方案》,正式将原材料战略提升到欧盟区域战略的高度。2011年,欧盟委员会首次发布关键原材料(CRM)清单,并于之后每隔3年更新一次清单。2017年的新清单共纳入27种原材料,包括:锑、铍、硼酸盐、钴、焦煤、萤石、镓、锗、铟、镁、天然石墨、铌、磷矿石、金属硅、钨、铂族金属、轻稀土和重稀土、重晶石、铋、铪、氦、天然橡胶、磷、钪、钽、钒。其中,4种原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分别为镁(94%)、锑(90%)、铋(84%)和天然石墨(63%),5种原材料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较高,分别为锗(43%)、重稀土(40%)、轻稀土(40%)、镓(36%)和铟(28%)。 为降低关键矿产的全球供应风险,进一步提升欧盟境内的原材料生产能力,2018年,欧盟实施“地平线2020”计划项目,发布《欧盟原材料2050愿景与科技和创新路线图》,其战略目标是确保可靠的原材料获取途径,发展价值链,促进欧洲经济增长、提升就业和市场竞争力。总结而言,欧盟解决关键原材料问题的思路主要包括: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在欧洲地区开采关键原材料;二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积极扩展欧洲以外的原材料资源;三是能省则省,提升对关键原材料的循环和再利用。 对我启示 不难发现,美欧等国在出台的关键矿产/原材料战略中,均明确指出其关键矿产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仍然将中国作为假想敌。近年来,美国逆全球化,对世界多国发起贸易战,相继在国际组织中“退群”,并在西方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关键原材料安全或将受到非常大的挑战:一方面,中国获取境外资源的外部风险不断增加,存在“源头断供”的风险;另一方面,美欧等国寻求建立原材料产业联盟,或对中国关键原材料进出口带来严峻挑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催生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竞争。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动力之源,关键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将愈发激烈,未来甚至可能会重塑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对此,我应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关键矿产安全问题,推动关键矿产资源安全与管理研究,从加强矿产资源勘探、提升循环利用率、参与全球矿产资源治理等环节,切实保障中国未来关键矿产资源安全。
  • 《全球能源市场新趋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5
    • 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受疫情冲击,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广范围,深刻影响着自然资源产业的发展空间。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全球供应链中断、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全球油气投资大幅下滑,加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加上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些石油高产国家)实施大规模减产计划,在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之际,全球能源供应明显不足,导致以能源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当前的俄乌冲突再度冲击全球能源市场。美国和英国已宣布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欧盟设定了将其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2/3的目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面临持续紧缩的压力下,国际局势的演变促使全球能源资源市场发生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全球能源市场短期波动加剧 石油市场最容易受包括自然灾害、重大技术事故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风险因素的影响。疫情导致的投资缺乏以及OPEC+大规模减产计划已使全球石油供应趋紧,全球石油价格在2021年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 俄乌冲突后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美欧等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力度,加深了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避险情绪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巨幅上涨。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自2022年开盘价78.09美元/桶飙升至3月份的139美元/ 桶,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现货价格也一度升至130美元/桶的高位。 随后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采取集体行动,两度承诺将在未来6个月内释放1.2亿桶原油和石油产品紧急储备,以平息由于俄罗斯大幅减少供应导致的油价上涨,国际油价应声回落至100美元/桶以下。 OPEC+承诺缓慢增产以及IEA的库存释放,将减缓原油供不应求的状况,但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多年投资不足和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而导致的石油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 全球石油库存已连续14个月下降。IEA警告称,由于制裁或主动禁运,从5月起每天大约有300万桶俄罗斯石油可能无法流入国际市场,再加上乌克兰局势的不明朗和利比亚油田的关闭,原油市场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4月18日又升至112.72美元/桶。高油价将对全球经济前景构成严重威胁。 欧洲能源转型节奏加快 随着经济复苏,欧洲一直面临能源价格上涨的问题。2021年底的能源危机对欧洲天然气需求端造成严重打击,欧洲地区基准天然气价格涨幅超两倍,促使欧洲公用事业机构不得不转向使用污染严重的煤炭资源。 俄乌冲突的爆发加剧了欧洲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欧盟90%的天然气消费依赖进口,而俄罗斯提供了欧盟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以上。欧盟石油进口总量的27%和煤炭进口总量的46%也来自俄罗斯。 为实现在2030 年之前逐步消除对俄罗斯化石燃料依赖的目标,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3月制定了《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将基于两大支柱提升欧盟范围内的能源系统弹性:一是增加来自非俄罗斯供应商的液化天然气(LNG)和管道天然气的进口,以及增加生物甲烷和可再生氢的生产和进口;二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份额、突破基础设施瓶颈等,更快地减少家庭、建筑和工业层面以及电力系统层面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根据该计划,2022年内欧盟成员国将减少2/3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至2030年,完全关闭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通道。4月,欧盟还宣布对俄煤炭禁运。通过支持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并提高能源效率,将大幅提高欧洲的能源独立性,加速欧洲向清洁能源转型。 全球能源流动方向或发生重要调整 俄罗斯石油及天然气出口量在全球占比达25%左右。欧洲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其次是中国。由于冲突和制裁,许多运输公司拒绝运输俄罗斯原油,导致运输成本大幅提高。地缘政治因素也推动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撤出俄罗斯能源产业,俄能源贸易空间被压缩。 与此趋势相反,欧盟大幅增加了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自2016年4月第一批LNG发货以来,欧盟从美国的LNG进口一直在增加。2021年美国向欧盟出口的LNG超过220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根据美欧近期签署的天然气供应协议,2022年美国将与国际伙伴合作确保向欧盟市场提供至少150亿立方米LNG,最终目标是完成欧盟提出的2030年前每年进口500亿立方米LNG的目标,从而帮助欧洲在2027年前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预计未来欧盟对美国LNG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加强。 作为天然气供应多元化的重要举措,欧盟还将加大与挪威、卡塔尔、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埃及、韩国、日本、尼日利亚、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的天然气跨境合作。意大利已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增加天然气供应的协议。 加速推进部署清洁能源 俄乌冲突是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扳手,气候变化则是另一个。石油、天然气市场的不稳定已经使欧盟、亚洲等地区意识到寻找能源替代品的紧迫性,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治意愿也显著上升,未来的政策设计和资金都可能向可再生能源倾斜。石油和天然气高昂的价格,也使得可再生能源投资变得更具吸引力。 首先,光伏和风能发电有望快速提升。欧盟的目标是到2025年光伏和风能发电能力提高1倍,到2030年提高两倍。化石燃料价格的飙升已经导致欧盟内部对太阳能电池板的需求激增,而新建住宅的强制性加装太阳能电池板措施正加速这一趋势。 同时,欧盟推出的简化风电许可措施将使欧洲的风电产能部署提高近20%。欧盟和英国已经批准了近19吉瓦的风电产能建设,如果建设时间表提前,欧洲可能会在两年内看到额外产能投入运营。 其次,核能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可能提升。IEA预计,到2050年全球90%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中,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份额加起来将占近70%,其余的30%由核能提供。 多数经济体如美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印度、阿根廷、巴西、埃及、芬兰、匈牙利、波兰、沙特、英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等,都对发展核能持乐观态度。对于核能是否应归类为绿色能源的问题,欧盟内部已展开了激烈争论。受2021年底的能源危机和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安全挑战,包括德国在内的反核国家淘汰核能的进程有可能放缓。 此外,对储能、海上风能、氢能、碳捕集与封存 (CCS) 等低碳技术的投资有望保持上升态势。储能在许多国家的政策框架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清晰。 欧盟委员会2021年批准了提供29亿欧元资金支持欧盟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的计划。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波兰、斯洛伐克、西班牙和瑞典等12个欧盟成员国,将在电池制造的4个核心阶段(原材料开采、电池芯设计、电池组系统和回收供应链)投资创建新的解决方案。风电、氢能、CCS技术等也是欧盟、日本、韩国等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资源问题政治化带来新挑战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加速绿色转型,使得一些非燃料矿产如锂、钴、锰、稀土、镓、钕、铟、锗、钪、铂、钽等的地位凸显。由于多数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地理分布的极度不均衡性,资源民族主义已被确定为自然资源领域投资者的主要风险之一。 近年来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受疫情冲击,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广范围,深刻影响着自然资源产业的发展空间。一些国家纷纷单方面修改游戏规则,比如推翻原有合同、提高税收分成、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出于战略或经济等原因强制性要求对外国公司控股或参股、提高矿业特许使用费、强化环境保护标准等,给全球关键矿产的供应安全增加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开始重新审查评估其关键矿产供应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全球资源战略。可以预见,未来全球围绕关键矿产的萃取、加工、精炼和应用等的竞争将愈演愈烈,而由战略性矿产资源驱动的地缘冲突也可能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