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全方位布局氢能产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1
  • 2021年度阿布扎比可持续发展周日前开幕。作为可再生能源领域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国际性活动,今年的峰会着重强调了氢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峰会期间,阿联酋官宣了两大氢能合作:其一是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与两大主权基金组建氢能联盟,助推氢气在阿联酋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其二是阿布扎比可再生能源开发商马斯达尔与西门子等公司携手推进“绿氢”示范应用。至此,阿联酋氢能布局已全面铺开。

    力求生产最低价“蓝氢”

    作为欧佩克第三大产油国,阿联酋希望通过碳捕捉、封存和应用(CCUS)技术扩大“蓝氢”生产规模。彭博社指出,阿联酋的目标是生产全球最低价的“蓝氢”,并期待通过发展氢能降低本国1/4的碳排放量。

    “对产油大国而言,如果没有CCUS技术的应用,很难通过可靠有效的方式实现气候目标。”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部长兼ADNOC首席执行官Sultan Al Jaber表示,“凭借我们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碳捕捉能力,我们能够跻身全球成本最低、产量最大的‘蓝氢’生产商之列。”

    Sultan Al Jaber透露,ADNOC刚刚与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将探讨在燃料氨和碳循环利用方面的合作,为氢能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事实上,作为传统产油国,阿联酋拥有量多价低的油气资源,这使得其“灰氢”生产颇具成本优势和经济效益,如果有效配合碳捕捉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蓝氢”规模化生产,还能极大降低阿联酋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据了解,阿联酋是中东地区首个致力于全产业链减少排放的国家。该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碳排放量较2016年的水平减少24%。阿联酋的氢气潜在出口市场主要是亚洲和欧洲地区。

    行业分析机构标普全球普氏指出,海湾地区具有生产低成本氢气的有利条件,阿联酋又是该地区清洁能源行业的领军者,不管是“蓝氢”还是“绿氢”,该国都具备理想的发展条件。

    加速氢气生产和出口,可以支持阿联酋实现经济多元化和低碳能源转型目标,确保该国在能源市场的强势地位。

    不过,阿联酋要实现氢能贸易的正增长,还需要解决运输和储存技术、认证制度和市场设计等多个方面的挑战。

    西班牙副总理兼生态转型和人口挑战部部长Teresa Ribera接受阿联酋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西班牙愿意与阿联酋在氢气生产和海上存储方面分享成果和经验,以实现优势互补。

    组建氢能联盟

    阿联酋国家氢能联盟的落地,可以为该国氢能产业发展制定详细路线图,助推氢气在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1月20日,ADNOC与阿联酋两大主权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和阿布扎比发展控股公司(ADQ)宣布成立国家氢能联盟,将利用各自的行业优势,建立实质性的氢能经济,旨在将阿联酋打造成一个可信赖的氢气出口国。

    根据合作协议,ADNOC将利用其现有产能,独立主导“蓝氢”发展,穆巴达拉通过旗下子公司马斯达尔、广泛的技术和投资伙伴网络为“绿氢”布局出谋划策,ADQ则将整合其能源价值链上的投资组合公司,包括阿布扎比港口、机场、铁路,以及阿布扎比国家能源公司和阿联酋核能公司等,支持国家氢能联盟的运转。

    ADNOC在氢气生产方面拥有很大优势,可以巩固其作为主要天然气储备持有者和生产者的领先地位。目前,该公司每年为下游业务生产约30万吨氢气,计划将年产量扩大到50万吨以上。

    据悉,ADNOC计划未来5年斥资1220亿美元,旨在到2030年将石油生产能力从目前的400万桶/日提高至500万桶/日,并使阿联酋实现天然气自给自足。

    穆巴达拉指出,发展氢能经济是阿联酋的一个自然命题,该国在整个能源价值链上的良好记录和工业能力,加上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不断增长的本地和出口需求,意味着在建立氢能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组建国家氢能联盟将深化阿联酋的氢能经济,使其能够满足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的氢能需求。”ADQ首席执行官Mohamed Hassan Alsuwaidi强调。

    “绿氢”应用将遍布陆海空

    虽然“绿氢”生产优势远不如“蓝氢”,但阿联酋在“绿氢”方面的布局也没有落下。就在国家氢能联盟成立的同一时刻,马斯达尔与德国西门子能源、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等公司达成了“绿氢”生产合作,将在马斯达尔市的Al Dhafra区开发一个装机2吉瓦的太阳能农场,同时建立一个氢气生产示范工厂,为建立本地的氢气专业技术和工业基地铺平道路。

    马斯达尔市是位于阿布扎比附近的一座新城,原计划2016年完工,目前已延期至2025年,整个城市将完全依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运转,城市交通全部采用电动汽车,预计将是全球首个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的“零碳排”“零废弃”“零辐射”的城市。

    马斯达尔与西门子能源、日本丸红达成的“绿氢”合作,首阶段将专注于为马斯达尔市乘用车和公共汽车生产“绿氢”,第二阶段将投建一座煤油合成厂,旨在将“绿氢”转化成可持续航空燃料以及海运脱碳燃料。

    马斯达尔首席执行官Mohamed Jameel Al Ramahi表示,“绿氢”是脱碳战略的“游戏规则改变者”。“阿联酋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加上我们在能源行业的基础设施、资源储备和知识技术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成为全球氢能经济的关键参与者。”他强调。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张家口布局21个氢能产业重点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08
    • 近日,河北省发改委印发《河北省2020年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第一批)》。我市21个项目列入省2020年氢能产业重点清单,占入选项目的近半数。 此次列入清单的重点项目共43个,涵盖了制氢、氢能装备、加氢站、燃料电池、整车生产、应用示范、技术研究等氢能全产业链条,总投资约87亿元。其中在我市布局项目包括4个制氢项目、10个加氢站项目、3个氢燃料电池项目、1个整车项目、1个应用示范项目、2个项目研发项目。 据介绍,氢能产业是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近年来,我市氢能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氢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已走在全国前列。为抓紧冬奥会筹办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开展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试验,我市将结合氢气供给能力和市场需求,制定完善氢能源发展规划;依托优势企业,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再谋划布局一批氢能产业项目,在市场化运营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氢能应用;加强氢能推广应用中应急能力建设,建立由应急、市场监管、住建、发改、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指导督促企业落实项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定氢能生产、应用等环节的应急预案,确保氢能产业安全稳定发展。 今后,我市将及时为企业办理规划选址、土地利用、环评、安评等相关手续,为项目建设提供服务保障。同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确保项目按期建成投产。(记者马明明许雅慧)
  • 《北京氢能产业布局 形成一南一北新引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4
    • 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上,氢作为火炬唯一燃料,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运输主力,助力北京实现氢能应用“从1到100”的产业化突破。 “北京将建成‘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氢能城市。”市经信局副局长彭雪海近日介绍了北京市氢能产业的布局,即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本市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 初步形成集聚发展产业布局 加氢不到5分钟,行驶里程就可达到400公里左右——一个多月前,100台北京研发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冷藏车交付投用,这是国内最大批量的氢燃料冷藏车应用。 由于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氢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排放物仅有水,因此称得上是真正的零污染、零排放的清洁动力。“这款车将氢燃料电池与冷藏大电量需求相结合,实现了超长续航、高安全、高经济性等优势。”研发生产方北汽福田智蓝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只是北京氢能产业的缩影。“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彭雪海介绍,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本市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培育和引进了超过百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国际氢能中心、中关村氢能联盟等公共平台支撑有力,共同推动着产业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 南北布局加速产业化落地 本市基于科技资源优势、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各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定位,提出了氢能产业的布局。 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明确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和怀柔,依托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通过产业链科技攻关补齐短板,打造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氢能技术和产业的输出。 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的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房山重点建设氢气制备、储运、供应产业链及装备产业化基地,在大兴和经开区建设车载动力、热电联供应用及材料装备产业化基地,全面开展氢能应用示范。 “目前大兴、房山、昌平等重点承载区积极落实氢能产业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加速推动产业化落地。”彭雪海介绍,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区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累计对接项目超过300个,其中有98家企业已经注册落地。 京津冀产业链协同互补 随着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正式挂牌建设,30余家氢能产业链企业已入驻,建成氢气产能约每天7吨,为本市氢能示范应用提供了氢源保障。 此外,经开区也成功引进氢燃料电池研发及生产项目,储备了多家氢能产业链创新企业。延庆区利用冬奥契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和加氢保障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 放眼更广阔的区域,京津冀正携手打造氢能全产业链。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具备研发实力突出、产业基础完备、氢能供给多元、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三地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氢能产业是推动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促进京津冀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撑。”彭雪海说,本市将以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牵引,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以联合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为引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