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氢能产业布局 形成一南一北新引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4
  • 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上,氢作为火炬唯一燃料,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运输主力,助力北京实现氢能应用“从1到100”的产业化突破。

    “北京将建成‘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氢能城市。”市经信局副局长彭雪海近日介绍了北京市氢能产业的布局,即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本市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

    初步形成集聚发展产业布局

    加氢不到5分钟,行驶里程就可达到400公里左右——一个多月前,100台北京研发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冷藏车交付投用,这是国内最大批量的氢燃料冷藏车应用。

    由于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氢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排放物仅有水,因此称得上是真正的零污染、零排放的清洁动力。“这款车将氢燃料电池与冷藏大电量需求相结合,实现了超长续航、高安全、高经济性等优势。”研发生产方北汽福田智蓝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只是北京氢能产业的缩影。“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彭雪海介绍,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本市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培育和引进了超过百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国际氢能中心、中关村氢能联盟等公共平台支撑有力,共同推动着产业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

    南北布局加速产业化落地

    本市基于科技资源优势、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各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定位,提出了氢能产业的布局。

    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明确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和怀柔,依托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通过产业链科技攻关补齐短板,打造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氢能技术和产业的输出。

    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的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房山重点建设氢气制备、储运、供应产业链及装备产业化基地,在大兴和经开区建设车载动力、热电联供应用及材料装备产业化基地,全面开展氢能应用示范。

    “目前大兴、房山、昌平等重点承载区积极落实氢能产业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加速推动产业化落地。”彭雪海介绍,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区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累计对接项目超过300个,其中有98家企业已经注册落地。

    京津冀产业链协同互补

    随着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正式挂牌建设,30余家氢能产业链企业已入驻,建成氢气产能约每天7吨,为本市氢能示范应用提供了氢源保障。

    此外,经开区也成功引进氢燃料电池研发及生产项目,储备了多家氢能产业链创新企业。延庆区利用冬奥契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和加氢保障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

    放眼更广阔的区域,京津冀正携手打造氢能全产业链。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具备研发实力突出、产业基础完备、氢能供给多元、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三地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氢能产业是推动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促进京津冀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撑。”彭雪海说,本市将以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牵引,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以联合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为引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成都加快氢能产业布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8
    •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深入推进氢能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未来3年将投资170亿元以上,进一步促进氢能产业做大做强。 运行时速160公里、最高续航达1000公里以上……今年3月,“成都造”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运行试验,其顶部的动力源“金属箱”,正是由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创新能”)制造的氢燃料电池。不仅于此,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日益广阔。今年6月底,首批1000辆氢燃料自行车将投放至成都的锦江区、新都区,市民可体验“用100克氢气畅行约100公里”的“黑科技”。 这是成都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的缩影。今年以来,成都发布多项氢能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目前,氢能已成为今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两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推进建圈强链,聚集100余户上下游企业 “这款氢燃料自行车的动力来自氢燃料电池系统,通过燃料电池系统发电驱动车辆运行。”四川轻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坤介绍,该自行车车座下有一台350瓦小功率液冷型氢燃料电池系统,无污染且续航更持久,将为出行提供新选择。 距离轻绿科技大约20公里,是以大功率氢燃料电池见长的荣创新能。走进荣创新能的标准车间,初代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形似储物柜,另一旁的二代、三代产品经迭代尺寸已缩至行李箱大小。应用于氢能源市域列车的,正是其三代产品。 “不仅尺寸变小了,三代产品功率还升至220千瓦,最大氢能转化效率更提高到65%。”荣创新能副总经理谈剑钊表示,模块化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应用广泛,大型高速列车、大型船舶、重卡等都可使用,国内许多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动力系统均出自荣创新能。 作为荣创新能的配套企业,燃料电池空压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势加透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坐落于新都区。该公司已突破高性能气动设计、高功率密度高速电机及高频电控等六大技术瓶颈,实现空压机每分钟3万转甚至10万转的转速,占据了国内空压机市场超七成的份额。 从小功率到大功率,从电池系统到细分技术,新都区已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10家企业聚集。“我们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链条较为完整。”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已聚集100余户氢能关联上下游企业,涵盖制氢装置、储氢压力容器、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系统等领域,多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了以郫都区、龙泉驿区、彭州市、新都区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引领,培育7家高能级创新平台 发力前沿产业,需要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在氢能赛道,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推进。 在郫都区,东方氢能产业园将打造为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东方氢能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近日接近尾声;同时,西部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也即将落成。 “东方氢能产业园将引入四川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打造氢能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中心、科普中心、应用示范中心等。”东方电气氢能(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亮介绍,园区还将引入产业上下游企业,构建燃料电池核心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集群,“‘产学研’方面,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安交大等开展合作。” 另一个氢能产业园——成都西部氢能产业园正在龙泉驿区加快建设。“未来这里将是成都最大的氢能产业综合体,也是城市绿色能源、创新制造的产业创新策源地和聚集地。”成都智慧车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滔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涵盖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中试生产等全产业链的载体空间,努力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科研”“转化”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两座产业园的规划修建中,这背后是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心。 “我们已培育国家级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长寿命燃料电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7家高能级创新平台,拥有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涉及氢能高校院所10余户,吸引多位知名氢能领域院士专家。”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赋能不断提升产业价值,2023年成都氢能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0%。 竞速“氢”赛道,未来3年总投资170亿元以上 《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成都市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今年以来,成都持续加大力度给政策、给场景,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关键装备方面优势突出。储氢装备、加氢设备、天然气制氢装置等,成都在全国处于前列——厚普股份加氢设备市场占有率达20%;中材科技成功开发70兆帕车用压缩氢气气瓶,储氢瓶市场占有率达22%。 示范试点方面有序推进。成都已经聚集了一汽丰田、成都客车、重汽王牌等7户氢能源车生产企业,具备氢能公交、中重型卡车、物流车等多种车型生产能力,已累计生产689辆氢能源车,建成加氢站5座,投运1860吨/年碱性电解水制氢工厂等。 随着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政策发展氢能产业,成都又将如何进一步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未来3年,成都将推进氢能相关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170亿元以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实施包括绿氢示范带动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工程、产业集链成群工程、场景应用拓展工程、基础设施攻坚工程、产业生态培育工程等在内的“六大工程”。其中,成都将加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应用,创建第三批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拓展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应用,加快建成都江堰8兆瓦绿电制氢储氢发电一体化项目,探索建设氢能源轨道交通示范线等。
  •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已形成“七有”局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3
    • 近日,财政部等部委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第一年度(即2021至2022年度)工作完成了考核评价,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如期且超额完成车辆推广任务,依据考核结果获得首批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5亿元。目前,北京市财政局已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奖励资金及时拨付至相关区及相关企业,为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之一,是实现多领域深度清洁脱碳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近年来,北京围绕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已形成“有场景规模、有技术突破、有政策机制、有产业生态、有能源补给、有创新模式、有区域协同”的“七有”局面,全市氢能产业初步完成从源头基础创新到商业化发展路径的试点探索,基本实现了氢能产业“从1到10”的突破,正处在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在场景规模上,截至2023年8月,京津冀城市群面向城市公交、包车客运、普货物资、冷链物资、建筑垃圾、生产原料、工业制品、等应用场景,前两个示范年度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数量2509辆,以超额241辆的成绩完成两年推广任务,其中第一年度推广1239辆,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5亿元。 在技术突破上,经前两年的示范,目前已如期实现电堆、空压机等5项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提前实现质子交换膜、催化剂2项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应用,核心性能指标取得较大的突破,实现百辆级以上规模的装车应用。同时,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车载氢系统以及氢气制、储、运环节装备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在政策机制上,北京市已制定发布氢能产业各类支持政策措施超过50项,涵盖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落地、推广应用、氢能保障和安全监管六大维度,已初步建成“全环节、全方位”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 在产业生态上,北京已初步形成“一南一北”集聚发展的氢能产业布局:京南,大兴、房山、经开区正在加快建设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京北,昌平、海淀、延庆等地区正持续推进建设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在能源补给上,北京市已初步形成制氢方式多元、氢气运输可靠、加氢站运营服务能力满足车端需求的协同局面。市内氢气产能按需供应加氢站使用,周边张家口、保定、廊坊等地电解水制氢及工业副产氢已开始供应北京市氢能市场,初步形成跨区域供需匹配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 在创新模式上,北京积极谋划氢能叉车、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多领域综合应用,进一步发挥氢能在储能、发电、工业等多领域场景开放和示范应用对技术创新、政策突破、降本增效和项目落地的带动作用,目前部分项目已率先启动实施,初步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在区域协同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签订《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统筹建立京津冀三地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立足六条产业链图谱绘制和梳理分析工作,推动京津冀强链补链任务落实落地。北京市牵头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图谱的绘制和分析工作,并在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氢能产业主题推介会上发布,相关成果将作为京津冀三地合力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北京市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北京市氢能领域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应用场景丰富多元、产业生态初现峥嵘。 目前,北京市正全面发挥国际科创中心作用,统筹推进政策创新、产业培育、场景开放和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持续支撑源头技术向终端应用场景的转移转化,促进氢能产业的跨区域、集群化的协同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阶段实现“从10到100”的跨越,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氢能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