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打造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施工体系》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10-19
  • 青海油田创新管理模式,全力打造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施工体系,助力项目施工提速提效。截至9月25日,青海油田咸东三维地震采集项目累计完成采集2.516万炮。咸东三维满覆盖工作量443.3平方公里,设计炮数8.1128万炮,是青海油田年度重点勘探项目。部署目的是精细剖析干柴沟地区地质结构,准确落实断裂展布及圈闭细节,提供钻探目标。  

    青海物探2139地震队经理吕思霖介绍:“咸东三维是柴达木盆地有史以来勘探面积最大的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工区位于英雄岭腹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对此,青海油田深化对标管理,联合东方物探青海物探实施管理创新,因地制宜打造复杂山地施工体系——咸东模式,全力推动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提质增效。咸东模式即利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传承成熟手段,优化管控方案;技术创新,探索质控新模式。  

    利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咸东三维工区复杂山地占比达到84.59%,沙尘暴、雨雪等恶劣天气频发,交通条件极差,为施工测量、采集带来极大困难。对此,青海物探首次引入高清影像数据还原新技术,室内优化预选点位、指导技术方案设计、优化分区施工,提高了山地施工物理点布设的均匀性,同时降低了多次测量概率,提高了施工效率,大幅降低成本。“应用高清影像数据还原新技术,前期测量预布点成功率达到了90%。”青海物探2139队技术员戴勇说。传承成熟手段,优化管控方案。优化偏点管理,规范偏点反馈流程,控制偏点率,咸东三维设计钻井4.0192万炮,钻井现场偏点428炮,偏点率1.06%;根据质检效率,钻井工序共配置专职质检员13名,利用X6或信息化地震队软件进行逐点检查,钻井视频实施“三段式”、执行“十步法”、确保“三个一”,实现了钻井质检全覆盖,责任落实率100%。  

    技术创新,探索质控新模式。针对复杂山地施工难题,青海物探首次集中应用独立激发系统、有线+无线混采等多项物探前沿技术,确保资料品质、提高施工效率。其中,有线+无线混采技术,减少了放线工作量,避免雨季资料串感现象;同时增强了排列稳定性,延长了采集有效时间。

相关报告
  • 《我国首次完成3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勘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1
    • 12月21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经过近3个月的作业,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勘探装备“海经”系统,在珠江口盆地完成260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这是我国首次完成3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勘探作业,标志着我国自主海洋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拖缆地震勘探技术是世界上探测海底地质结构最直接、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此次作业位于珠江口盆地3000米超深水区块,“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将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首套拖缆模式地震勘探成套采集装备——“海经”系统中的10条超过8公里长的电缆依次布放到海水中,形成一个面积相当于1021个标准足球场的数据采集网,沿航线进行海面拖缆采集作业,60天生产时间里采集到40TB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为落实工区地质结构、沉积充填和油气运移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海油技术专家 阮福明:“海经”系统实现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解决了制约我国海洋,特别是深海油气勘探技术与装备的瓶颈,全面提升了我国海上油气勘探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对提升海洋油气装备一体化整体研发能力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海经”此次作业区域平均水深2000米左右,最大作业水深达到3500米,勘探目的层最大埋深处5600米,打破了我国海洋三维地震勘探作业最大水深纪录。海洋拖缆三维地震勘探装备技术在能源勘探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此前世界上仅有三个国家具备此项装备技术自主研制能力。 中国海油勘探副总师 徐长贵:“海经”成功完成超深水海洋地震勘探作业,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深水海洋拖缆地震勘探成套装备技术,为我国海上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力的装备保障,对推进我国深海能源开发、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意义。
  • 《东方物探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推进非常规勘探提质增效》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1-05-25
    • 5月16日记者从东方物探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以来,这个中心靠前服务单位浙江研究中心在浙江油田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产建区正在开展的“大干100天,献礼建党100周年”劳动竞赛活动中,利用地震地质导向软件GBS跟踪完钻13口水平井,箱体钻遇率在90%以上,获得甲方高度认可。标志着东方物探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为推进浙江油田非常规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浙江油田非常规探区属南方海相复杂山地构造,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地震资料成像精度及分辨率不足,小地质体难以准确刻画,制约非常规气藏精细勘探;储层空间展布预测精度低,甜点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井位目标优选及水平井组部署工作;非常规气藏箱体薄,精准钻井轨迹控制难,导致优质储层钻遇率低。针对一系列技术难题,浙江研究中心紧密围绕浙江油田地质及生产需求开展技术攻关,着力将地质研究成果不断向工程生产延伸,总结和沉淀了涵盖页岩气勘探开发全过程的4项配套技术系列,打造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水平井导向与跟踪软件,有力支撑了油田页岩气的勘探评价和产能建设。   立足整体技术优势开展特色技术攻关。针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成本高、钻遇率低、效益差等难点,成立5个攻关小组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强化地质理论在勘探开发中的指导作用,多学科融合系统整合地质综合研究、物探方法、油藏开发、软件研发进行集成创新,有效提升页岩气生产全链条服务能力。   细化勘探开发需求,针对精准导向、实时导向,以钻井平台初始速度场为基础,创新形成了基于随钻测井分层结果的地震逐点引导钻进技术,实时迭代更新速度场,及时提供后续地层产状变化,优化钻井参数,提高储层钻遇率。   强化靠前服务,实施“进现场、上井场、全天候、全过程”的生产组织模式,先后在叙永、远安、广汉等地进行一体化现场动态跟踪探井160余口,第一时间解决钻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平均有效箱体钻遇率保持在90%以上;有关技术专家进行全过程技术支持与质量监控,确保重点项目成功运作和成果高质量,解释项目交付合格率100%,项目验收一次通过率100%,有力支持了油田的勘探生产,研究成果得到油田公司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积极践行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突破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瓶颈,将地质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效益。在页岩气甜点地震地质预测及综合评价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提出水平井地震逐点引导钻进技术,该技术在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紫金坝井区成熟运用,通过随钻更新速度场的方式,使地震数据与已钻地层吻合,达到靶点预测、倾角预判目的。同时,对探区地震资料和完钻井资料开展系统梳理和排查,在碳酸盐岩地质成藏理论指导下,借鉴相邻探区的成功经验,通过精细论证建立新的成藏模式,提出两个全新的风险勘探领域。经过精细解释和刻画,最终落实4个构造—岩性圈闭,为油田新领域研究打开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