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杂志发表重点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2-10-28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闫韶飞、李凤琴等对分离自中国不同类别食品中的286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并运用全基因组测序对耐药株进行了耐药和毒力基因遗传分析,揭示了单增李斯特菌能够通过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从李斯特菌种内或种外菌株获得耐药基因,从而获得耐药性。研究成果于2019年4月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上发表。该杂志是抗生素耐药研究领域高水平SCI杂志,影响因子IF:5.758。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在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污染该菌。国内外由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频发。2018年南非暴发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事件,累计1060人确诊李斯特菌病,其中21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恶劣影响。与其他肠道致病菌相比,单增李斯特菌耐药并不严重,然而关于该菌产生耐药的报道逐渐增多,高致病性的同时叠加耐药性,大大增加了该菌对人群造成的健康威胁。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表明多重耐药单增李斯特菌株均为ST9型,主要食品来源为肉制品,聚类分析表明多重耐药株与临床来源菌株进化关系较近,耐药基因分析表明其来源可能为肠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建议加强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加工环境、终产品及相应食源性疾病中ST9型单增李斯特菌的耐药监测。

  • 原文来源:https://www.cfsa.net.cn/Article/News.aspx?id=C32E58C64ACCC223A09178A4EFB9BECBA7E293738746ED66
相关报告
  • 《Science发表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关于“新冠”的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0-03-09
    • 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3月4日上午10点左右,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全长三维结构,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表面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3/03/science.abb2762 此前,这两项成果已分别于北京时间2月19日、2月21日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发布,并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开。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物理系主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Michael K. Rosen称,周强团队的这一生物物理学研究,在理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体细胞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最终将对研发精准的新冠肺炎诊断、治疗手段起到关键作用。 来源于西湖大学
  •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发表重点实验室对我国婴儿配方奶粉厂各环节分离的克罗诺杆菌的表型和基因型数据评估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2-10-28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甘辛、王伟、李凤琴等人对我国婴儿配方粉生产企业生产加工过程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原辅料和环境中的克罗诺杆菌的表型和基因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获得大量数据,成果于2021年7月发表在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该杂志作为Frontiers旗下微生物相关SCI杂志,影响因子IF:6.064。克罗诺杆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家庭环境、零售食品、饮用水及土壤、水、尘土等自然环境中,其中婴儿配方粉、婴儿谷物食品污染最常见。该菌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特别是新生儿、早产儿能引起严重的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而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和国家及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病亡率可高达100%。论文基于前期开展的针对婴儿配方粉生产加工过程、周围环境及原辅料监测的数据,对15株克罗诺杆菌进行包括全基因组测序、抗生素敏感性实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在内研究。构建了关于克罗诺杆菌毒力基因的本地数据库,可对克罗诺杆菌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快速筛查,发掘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同时在实验室建立了稳定、可靠的生物膜检测方法,可对克罗诺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分析。所获污染和生物膜形成能力数据反馈给被监测企业用于加强关键风险环节的消毒工作。这一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实验室在克罗诺杆菌研究领域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企业提升产品安全提供助力,也为克罗诺杆菌感染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大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