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发表古特提斯洋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05
  • 2020年3月5日,国际地学领域权威期刊《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Subduction–collision and exhumation of eclogites in the Lhasa terrane, Tibet Plateau”(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内部的俯冲碰撞与榴辉岩折返)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李三忠教授和刘一鸣副教授合作完成。

    拉萨地块内部松多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榴辉岩和石炭纪-三叠纪蛇绿岩的发现示踪了古特提斯洋盆的存在。然而关于榴辉岩的俯冲折返机制以及松多洋和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构造亲缘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松多地区的区域构造解析工作显示该地区主要存在两期与榴辉岩俯冲折返相关的构造作用,并提出第1期变形发生在榴辉岩(~260 Ma)沿俯冲隧道折返阶段(~240 Ma),第2期变形与榴辉岩(~230 Ma)碰撞挤压折返相关(~200 Ma)。该成果区别于以往地质学家认为该地区仅存在碰撞造山折返的榴辉岩。同时通过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和松多洋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二者不具有亲缘性,松多古特提斯洋很可能为印度-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的一个早期分支。

    本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r.2020.01.019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21&d=1&p=detail
相关报告
  •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发表地幔柱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05
    • 2020年3月3日,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地学前缘》(Geoscience Frontiers)在线发表了题为“Plume interaction and mantle heterogeneity: A geochemical perspective”(地幔柱过程与地幔不均一性:地球化学观点)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李三忠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和博士生张臻等共同完成。 地幔不均一的物质组成和地幔柱地球化学过程一直是地幔动力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多基于地球物理手段结合实验室模拟实验等间接手段进行研究,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撑。与之相比,地幔柱物质来自于地幔,是研究地幔物质及地球化学过程的直接证据。为此,本文作者以全球三种类型的地幔柱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结合三类地幔柱在起源和结构方面的特征,解析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与不同地幔圈层发生的地球化学过程,得到以下三点认识:(1)D’’层、LLSVPs和Morganian地幔柱由进入下地幔的俯冲板片和后钙钛矿组成;(2)在下地幔中LLSVPs和Morganian地幔柱上涌伴随着布氏岩的结晶,地幔柱中残留的物质为玄武岩-粗面岩套,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布氏岩的结晶过程在LLSVPs中并不完全,高密度的物质在地幔转换带之下堆积形成巨大的地幔柱头,在地幔柱头边缘处该结晶过程更加容易进行,残余低密度的物质上涌进入上地幔,致使LLSVPs相关的二次地幔柱多发生在地幔柱头边缘区域,同时钠、钾在长期结晶过程中富集,形成碧玄岩-响岩套,而Morganian地幔柱中布氏岩在下地幔基本完全结晶,Morganian地幔柱直接穿过了地幔转换带进入上地幔;(3)Andersonian地幔柱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上地幔的主要物质组成为玄武岩-流纹岩套,同时在LLSVPs的二级地幔柱和Morganian地幔柱经过上地幔并在莫霍面下方堆积形成地幔柱头时,上地幔的玄武岩-流纹岩套也混入其中。 本研究成果得到了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鳌山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sf.2020.02.009
  •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在冲绳海槽岩浆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11-08
    • 国际地学刊物Chemical Geology (Top期刊)于2018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人员、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国坤作为第一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dynamics of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magmatic system: New insights from the microanalysis of the An contents,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lagioclase hosted in basalts and silicic rocks。该研究揭示了冲绳海槽南部火山岩岩浆系统为多层岩浆房结构,识别出了两种不同地球化学组成的基性岩浆,并认为与菲律宾海盆加瓜海脊的俯冲有关。论文通讯作者为功能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翟世奎。 冲绳海槽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一个持续活动的、年轻的、处于弧后扩张早期阶段的弧后盆地,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一系列特殊的构造特征和强烈的海底火山活动使其成为研究弧后扩张早期阶段盆地演化和壳幔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是揭示弧后盆地发生、发展、地幔源区熔融、岩浆起源及洋陆转换等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不可多得的“窗口”。冲绳海槽南部水深最深,扩张程度最大,火山岩分布包括玄武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但因为缺少可靠的数据,目前还不甚清楚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深部岩浆房系统的结构。 火山岩中的斜长石是地球岩石圈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岩浆从高温到低温的结晶分异演化阶段都有斜长石的结晶。斜长石具有很低的CaAl-NaSi扩散体系,而且其成分对岩浆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水含量的改变非常敏感,因此常用来研究岩浆作用的特征。本次研究分析了冲绳海槽南部4个站位火山岩(包括2个站位玄武岩、1个站位英安岩和1个站位流纹岩,图1)中斜长石斑晶的主量、微量元素及Sr同位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