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作用是北冰洋重要的营养来源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6-26
  • 日前,由日本海洋地球科学和技术机构的Takuhei Shiozaki博士主持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北冰洋西部地区存在广泛的固氮作用,但与深度(即光强度)或硝酸盐浓度没有明确的相关性。这种不依赖光照的固氮作用似乎是由非光合细菌引起的,甚至在观察深度100米和冬季黑暗期间仍然发生。

    氮是所有生物体生存和生长所必需的,但为了让生物体使用大气中的氮,必须将其转化为铵或其他分子。这种还原作用(下文简称“固氮”)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传统上认为海洋固氮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尽管最新的研究已经记录了寒冷海域存在固氮现象,但对固氮生物体的分布以及氮固定如何促进北冰洋的氮循环却知之甚少。

    为了检验该地区的氮营养群落结构,研究人员收集了楚科奇海陆架区和非陆架区的样品和环境数据。结果发现,在北冰洋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固氮,这对贫营养水团中的氮供应有显著贡献。而且,不仅在贫营养水团中发现固氮,而且在含有足够氮营养的水域中也发现固氮。此外,北冰洋西部的固氮营养物主要与厌氧细菌有关,而不是热带和亚热带贫营养地区所见的蓝细菌。这意味着北冰洋的固氮并不依赖光,在海洋中层和极夜期出现了固氮作用。

    最近由于海冰融化,北冰洋的一些地区倾向于变得更加贫营养,特别是在加拿大盆地,硝酸盐供应正在减少。在这些地区,固氮可能在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此外,北冰洋的固氮可能是更深入了解全球范围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

    生物固氮是海洋固定氮的主要来源,而海水氮损失则通过反硝化作用促进,反硝化是将氮从水中去除的过程。尽管之前普遍认为,固氮造成的氮增加和反硝化造成的氮损失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保持平衡,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海洋反硝化速率远高于固氮速率。其原因可能由于某些观测地区(包括北冰洋在内的)被低估从而造成低固氮率。Shiozaki博士说:“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北冰洋的固氮情况,我们需要在范围更广的地区进行全年观测。”

    (傅圆圆 编译)

相关报告
  • 《Nature | 锌通过转录因子丝状化介导固氮控制》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29
    • 2024年6月26日,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西班牙植物生物技术和基因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Zinc mediates control of nitrogen fixation via transcription factor filamentation的文章。 植物通过调整新陈代谢和基因表达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从而保持健康。在豆科植物中,氮平衡是通过平衡从土壤资源中获取的氮和根瘤中共生细菌的固氮作用来维持的。 该研究发现锌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它是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将环境变化与根瘤中代谢活动的转录因子控制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转录调节因子--硝酸下固定(FUN),它起着传感器的作用,锌控制着非活性丝状结构与活性转录调节因子之间的转换。该研究表明,当土壤硝酸盐含量较高时,结核中的锌浓度较低,会使丝状体解离并激活 FUN。然后,FUN 直接以多种途径为目标,启动结核的分解。 因此,锌依赖性丝状化机制建立了一个浓度读数,使结核功能适应环境氮条件。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这些结果对于理解金属离子在环境信号与植物发育的整合中的作用以及优化豆科作物固定氮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
  • 《科学家发现蓝藻代谢与环境适应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4月9日,《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杨琛研究组题为The cyanobacterial ornithine-ammonia cycle involves an arginine dihydrolas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动态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发现了一条新的代谢途径,并且揭示了该途径为蓝藻适应环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进化及生态学意义。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外界营养环境变化的代谢系统及调控机制。例如,陆生动物进化出著名的鸟氨酸-尿素循环,用于处理食物中蛋白质分解代谢所产生的大量氨,而细菌和植物缺乏这一代谢途径。蓝藻(又名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它们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利用太阳光能将CO2还原成有机碳化合物,并释放出自由氧,在地球生物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蓝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各种水体和土壤中,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时蓝藻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也极具潜力。尽管蓝藻在进化、生态、环境及生物技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细胞代谢动态调节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杨琛研究组利用前期开发的动态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研究了蓝藻对外界氮源扰动的代谢响应,发现细胞内鸟氨酸和精氨酸之间存在活跃的代谢循环。进而发现该循环包含一步新的生化反应,即精氨酸双水解酶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鸟氨酸和氨。研究表明在氮源充足条件下鸟氨酸-氨循环促使氮同化及存储以最大速率进行,而在氮源匮乏时该循环使得细胞中的氮储存迅速分解,从而满足细胞的生长需要。因此,鸟氨酸-氨循环具有氮存储和活化的功能,对于蓝藻适应环境氮源缺乏和变化极其重要。与动物体内的鸟氨酸-尿素循环相比,鸟氨酸-氨循环更为古老,它的存在提示不同物种为适应其生存环境可能进化出各种鸟氨酸循环。鸟氨酸-氨循环在蓝藻中广泛存在,包括许多海洋固氮蓝藻,因此这一代谢途径对于海洋氮固定乃至地球的氮循环具有重要贡献。专家评论这项工作将引起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海洋学和农业方面的研究产生影响,同时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植生生态所博士研究生张昊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杨琛为通讯作者。该工作是与该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等合作完成的,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的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