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圆满收官,中国科技交出亮眼“成绩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1-06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

    五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

    五年来,我国实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

    五年来,科技领域捷报频传,量子信息、铁基超导等科学前沿领域斩获重大成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运行,载人航天、移动通信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

    数字的背后,彰显了创新驱动发展释放的巨大能量和改革驱动创新激发的强劲潜能。

    “十三五”圆满收官,科技体制改革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在此前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给出了答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从法律、政策、措施到行动的完整落实体系,进一步释放了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巨大潜力。

    聚焦国家战略急需

    构建科技应急体制机制

    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这五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破坚冰、涉深水,对多年制约创新的老难题动真刀,基本覆盖了“人、财、物”等科技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

    2015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部署到2020年前要完成10方面143项改革任务。而今,依照这张科技体制改革的“施工图”,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和评价激励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说到改革的最新成效,就不得不提到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完善科技攻坚和应急攻关的体制机制和组织体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充分体现了战略科技力量的硬实力。集结全国优势科技力量,我国以“揭榜挂帅”方式高效组织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聚焦抗疫一线的研发需求,不设门槛,充分赋权,限时攻关,不同路径多支团队同步推进,为临床救治、疫苗研发、快速检测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如今,针对新冠肺炎自主研发的诊断试剂、治疗方案和药物已被广泛应用。目前,我国5条技术路线14个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条技术路线5个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成果转化量质齐升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主线。

    科技重大专项成功收官,新药创制、核电等取得重大成果;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5G、人工智能等加快应用;21家国家自创区和169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8.1万亿增长到12.2万亿,五年增长超50%……

    五年来,我国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绩抢眼,与此同时,加快建立科技、产业、金融快速连接通道,做出设立科创板等重大制度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技术交易市场已超1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2万亿元,为2012年的3.5倍;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上市企业达到197家,总市值约3.1万亿元。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五年来,我国形成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出台若干政策细则,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不少于50%奖励科研人员的政策,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仅2018年,3000余家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4.9%。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放权减负激励同步推进

    近年来,围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动力,相关部门分类施策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与实施比例占到75%,其中牵头的占比25%;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150%提高到175%。

    不仅如此,在落实科研经费“包干制”、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科研单位自主设岗等方面,我国形成了一批措施给力、操作性强的典型案例。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我国推动44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扩大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

    创新驱动实则是人才驱动。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历来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五年来,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设计和改革方案,强化放权、减负、激励,科研人员获得感和积极性显著增强。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成效斐然,国家信息中心调查显示,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群众获得感评分达94.58,在各项简政放权举措中名列前茅。

    此外,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更加灵活,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研骨干实行年薪制,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以解决“唯论文”“SCI至上”等问题为突破口,破“四唯”行动在科技、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成效初显。

    激励约束并重

    持续优化创新环境

    五年来,本着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我国出台一系列硬招实招,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涌现。

    具体而言,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管理制度,在出国、兼职、离岗创业等方面不简单套用行政人员的管理方法;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核措施;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七项行动,推动解决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改革完善院士制度,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

    在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同时,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公开曝光,推动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

    科技部等20个部门联合出台《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43个部门建立了联合惩戒机制,建成覆盖全国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2020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科技部第19号令《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明确将“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列入违规行为,之后,针对评审请托行为亮出了更加具体、明晰的刚性处理措施。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为“人的创造性”服务

    五年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深入推进,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被重塑。直面科技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老难题,我国将分散在各部门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为5大类,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将项目管理交由专业机构负责,强化了资源统筹和战略聚焦。

    备受各界关注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也亮出了直击痛点的硬核举措。比如,简化预算编制,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加大人员绩效激励的力度;科研管理“绿色通道”试点完成总结评估,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受到普遍好评;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经费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

    五年来,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组合拳”释放出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各类创新主体充满内生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落实还不平衡不到位,相关领域改革协同不足,一些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根本破除,还需进一步攻坚克难。

    展望“十四五”,坚持“四个面向”,我国将以建设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谋划部署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为跻身创新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完备的体制机制保障。

    编辑:张爽

    审核:朱丽

  • 原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019167749729430
相关报告
  • 《2021年中国半导体上市企业成绩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12
    • 近日,华为发布2021年财报,在经历美国制裁的4年后,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同比2020年(8913亿)减少了28.6%。这是过去十年里,华为首次销售额出现大幅下滑。 美国的制裁让华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但在这下滑的销售额中,华为2021年净利润增长1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华为交出的这份答卷,或许不算最漂亮的答卷,但一定算的上是华为能做的最优解。 最近,国内多家半导体企业也公布了2021年财报,在面对半导体短缺、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研发的三重压力下,2021年中国半导体企业成绩单如何? 半导体设计行业硕果颇丰 中国半导体协会魏少军曾公开表示,2021年中国十大芯片设计企业的门槛提高到66亿元,综合增长率达到29%。2021年预计有413家企业销售超过1亿元,比2020年的289家增加124家,增长42.9%。 来源:ICCAD 韦尔股份在2021年收入约240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约21%。其中半导体设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205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约18% 在2021年,韦尔股份推出了应用于智能手机的2亿像素全球最小0.61微米像素尺寸产品。对于业绩的增长其表示,公司在汽车及安防等领域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车载CIS实现营业收入约23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85%;中高端安防CIS产品营业收入实现了约70%的增长。 兆易创新2021年收入达85.1亿元,同比增长89.25%,营业利润为23.04亿元,同比增长145.39%。兆易创新在2021年,需求旺盛叠加产能紧缺,公司MCU出货量翻倍增长,单价提升,毛利率提升。 2021年兆易创新NOR Flash收入大幅增长,毛利率提升,主要因为:一是,供需矛盾,21年全年供给紧张,导致NOR Flash涨价;二是,客户结构升级,来自工业、通信、汽车客户的收入占比提升,车规方面,2Gb大容量NOR Flash通过AEC-Q100认证,完成2Mb-2Gb容量全覆盖,多家车企批量采用;三是,产品结构升级,工艺节点从65nm向55nm转移,高单价、大容量产品占比提升。当前工业、通信、汽车需求持续强劲,公司产品结构持续升级,据判断客户、应用结构升级给NOR Flash带来提价空间,营收有望维持高增长。 华润微实现营业收入9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26%,利润总额22.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43%。 具体来看,公司的功率器件产品主要MOSFET、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这两类产品受市场关注度较大,另外还有SBD(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及FRD(快恢复二极管),功率IC产品主要有各系列电源管理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等领域。据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的信息,公司IGBT已进入整车应用。 卓胜微在2021年营收达到46.36亿元,同比增长66.05%,营业利润达到22.24亿元,同比增长82.60%元。 受益于5G通信技术发展催生的射频前端产品市场增量需求,结合公司在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布局,公司经营业绩较上年显著增长。公司的传统优势产品射频分立器件产品通过持续升级、快速迭代实现进一步放量;公司的新产品-接收端射频模组产品,凭借良好的产品性能、充足稳定的供应交付能力等优势,在客户端快速上量并持续渗透,推动业务稳步发展。 国内制造行业持续高景气 2021年国内半导体制造行业持续景气,由于全球半导体产能紧缺,各大制造企业收入增长超预期。 其中,中芯国际实现营收356.331亿元,同比增长29.7%;华虹半导体收入达16.20亿美元,同比增长69.6%;士兰微营收达71.94亿元,同比增长68.07%,净利润增长21倍。 以两大龙头晶圆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营收占比来看,2021年中智能手机、消费电子仍是晶圆厂营收的大头,分别占据中芯和华虹的58.7%、63.7%;而智能家具和汽车业务也称逐渐崭露头角,占据中芯和华虹的12.8%、19.4%。 华虹半导体表示,由于全球疫情等因素,芯片需求持续增高,国内设计公司也对本土晶圆厂提出了更高要求,华虹半导体秉承“IC+PowerDiscrete”的战略,加速扩产,公司综合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入质的飞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占比少了5.4%,对此中芯国际表示是因为产能紧张,部分研发产能投入生产以保证客户需求,从而导致研发占比下降。也就是说,中芯国际连研发产能都被“征用”做量产了。 足以看出,2021年产能紧缺严重,对于2022年,国内晶圆厂商也在继续扩产。从未来厂商的布局来看,12英寸厂是国内厂商扩张的主要对象。 华虹半导体表示2022年,将扩充华虹无锡12英寸产能,力争在年底释放至超过9万片/月。 今年2月底,士兰微与大基金二期牵手共同出资8.85亿元,认缴士兰集科新增注册资本8.27亿元,增资价款将用于“24万12英寸高压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芯片技术提升及扩产”项目。 去年11月,中芯国际通过全资子公司中芯控股,与其它投资方合资设立中芯东方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东方规划建设月产能为10万片的12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聚焦于提供28纳米及以上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中芯国际称,2022年计划产能的增量将会多于2021年。 国内晶圆厂前后脚披露的强劲业绩增长,显示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成长茁壮。其不约而同地加快“扩产”,也意味着半导体产业将继续维持高景气,结构性产能紧张持续。 国产封装企业奋勇前进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封测产业规模为2763亿元,同比增长10.1%。 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都已经进入全球封装企业前十。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按营收口径分列第3、5、6位,市占率分别达12.0%、5.1%、3.9%,长电科技已处于国际第一梯队,通富微电与华天科技处于国际第二梯队。 细看长电科技发布的2021年财报,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05.02亿元,同比增长15.26%,其中研发投入费用为11.85亿元,相较去年提升16.3%。 2021年通富微电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12亿元,同比增长46.84%,营收规模继续排名全球行业第五位。 同为国产封装巨头华天科技2021年营收总收入121.05亿元,同比增长44.42%。华天科技公司表示,2021年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公司订单饱满,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对业绩表现起到支撑作用。 在2022年国内封装厂将目光放在了先进封装上。 长电科技董事长郑力表示:“先进封装,或者说芯片产品制造,可能成为后摩尔时代的重要颠覆性技术之一,特别是后道成本制造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有望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新的制高点。” 去年,长电科技陆续完成50亿元人民币定增项目,ADI新加坡测试厂房收购,宿迁新厂投入量产。 长电还表示2022年公司将推动实施技术开发5年规划,面向5G/6G射频高密度系统的封装及系统级测试,超大规模高密度QFN封装,2.5D/3Dchiplet,高密度多叠加存储技术等八大类逾三十项先进技术开展前瞻性研发。 通富微电在先进封装方面公司已大规模生产Chiplet产品,7nm产品已大规模量产,5nm产品已完成研发即将量产。 2021年11月,华天科技发布公告以现金及专利和非专利技术认缴出资5.7亿元,与南京浦口开发区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在南京市浦口区设立由华天科技控股的华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而华天江苏将从事晶圆级先进封装测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Yole Développement发布的2021年封装市场的数据情况,国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均进入全球先进封装支出前七,可以看出国内封测企业研发的决心。 总结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是全球最为完整的芯片产品体系之一,不仅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在高端芯片领域也摆脱了全面依赖国外产品的被动局面。 最近,华虹从港交所转向大陆交易所上市,成为又一所回归科创板的半导体公司。 我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虽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内设计业整体产业规模还不到1000亿美元,与每年1500多亿美元的中国市场消费相比还有不小的缺口。但这份2021年的中国半导体企业答卷,亮丽又鲜明。
  • 《三组数字看青海生态成绩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31
    • 从不足2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从7.2%提高到79%;连续15年“扩容”。这三组数字,动态反映了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以及青海湖水体面积的变化。 藏羚羊数量 从不足2万只到7万多只 7月25日、26日,悬挂在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上的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拍摄到114只雌性藏羚羊带领8只藏羚羊幼崽通过桥洞的画面。 画面中看到,这群藏羚羊带着幼崽从产房卓乃湖返回栖息地。一旁监测的省环境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说,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藏羚羊群逐渐集聚在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之间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徘徊,藏羚羊群终于在头羊的带领下,从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桥洞成功穿越。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长年跑青藏线的货车司机赵玉龙感触颇深:以前藏羚羊远远见到车和人就跑,现在不怕了,跟人的安全距离缩短了。尤其到藏羚羊迁徙的时候,在五道梁的动物通道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藏羚羊。 为保障藏羚羊顺利回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日夜开展辖区巡逻和视频监测。在回迁季,繁忙的青藏公路也为藏羚羊留出生命通道。如监测到有藏羚羊群试图穿越青藏公路,巡山队员会第一时间实施临时交通管制,保证羊群通过野生动物通道安全迁徙。 从2009年9月起,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三大相邻的自然保护区达成联防协作协议,彻底打破执法区域界限,对盗猎藏羚羊非法行为形成合围之势。数据显示,可可西里连续10年没有发生盗猎案件。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以藏羚羊为主的野生动物种群稳步恢复。目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逐步恢复,从上世纪90年代末总量不足2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不断改善。 南北山森林覆盖率 从7.2%提高到79% 从7.2%到79%,西宁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1.8个百分点;森林年滞尘量达7.5万吨,比1989年增加了6.6万吨;年均降水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3.3毫米增加到现在的414.6毫米,创造了我国干旱地区大规模绿化成果的奇迹。 小酉山是西宁市南北山造林绿化的一小部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小酉山成为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一大亮点。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满是绿树和绿草,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苍翠。 与小酉山隔河相望的火烧沟高标准造林区,是西宁市造林绿化的又一亮点工程。西宁市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火烧沟一带实施高标准造林工程,在树种选择和造林模式上,打造高密度道路林网、提升重要节点景观,既突出了区域绿化成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又丰富了绿化层次、提升了景观效果。站在火烧沟绿化点,眼前的鲜花与远处的绿树遥相呼应,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环境。 过去3年,我省按照每年400万亩的目标任务,共完成营造林1242万亩,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这三年是我省林草生态建设历史上造林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三年。 树多了,风沙小了。如今,西宁南北山成了鸟儿栖息的家园,已有20多种鸟类安家。过去30年里,西宁南北山共栽植各类苗木3473万株,总投资21亿元,造林保存率达86%。其中,南北山形成森林13980公顷,使得西宁市民人均森林面积由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 青海湖面积 连续15年增大 自2004年以来,青海湖水体面积连续15年增大,截至今年4月下旬达到4543平方公里,较上年同期增大28平方公里,较近10年(2010至2019年)同期平均增大164平方公里。 青海湖作为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对周边地区的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称,青海湖水体面积持续增大,一方面是雨水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我省对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如生态环境治理、人类活动的减少对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很大作用。 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是环青海湖沙区的重点沙化县。这里的沙丘一度吞噬着青海湖畔的草原,威胁着铁路和公路。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林业项目的实施,人工营造的灌木林逐步成林,封山育林地在围栏封护和专人管护下,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逐渐发挥出来,青海湖流域沙区的沙化程度逐渐减轻。 “以前一刮风,青海湖周边就是黄沙漫天,连门都出不去。”家住海晏县三角城镇的牧民才让扎西说,这几年,沙丘得到较好的治理,还出现了泉眼。 受益于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牧民才让扎西,将家中一多半的草场禁牧,剩下的实行草畜平衡。才让扎西说,现在牛羊少了一半,收入却多了一倍。更让才让扎西高兴的是,随着沙化草场得到治理,原本失去活力的草场又恢复了生机。 目前,青海湖呈现“三增三减一不变”态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增三减一不变”主要是指湿地面积累计增加1.51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13.5%、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同时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累计减少7736公顷,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15年来保持不变。 用数据说话,这份成绩单从侧面反映了我省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