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数字看青海生态成绩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7-31
  • 从不足2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从7.2%提高到79%;连续15年“扩容”。这三组数字,动态反映了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以及青海湖水体面积的变化。 藏羚羊数量 从不足2万只到7万多只 7月25日、26日,悬挂在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上的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拍摄到114只雌性藏羚羊带领8只藏羚羊幼崽通过桥洞的画面。 画面中看到,这群藏羚羊带着幼崽从产房卓乃湖返回栖息地。一旁监测的省环境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说,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藏羚羊群逐渐集聚在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之间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徘徊,藏羚羊群终于在头羊的带领下,从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桥洞成功穿越。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长年跑青藏线的货车司机赵玉龙感触颇深:以前藏羚羊远远见到车和人就跑,现在不怕了,跟人的安全距离缩短了。尤其到藏羚羊迁徙的时候,在五道梁的动物通道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藏羚羊。 为保障藏羚羊顺利回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日夜开展辖区巡逻和视频监测。在回迁季,繁忙的青藏公路也为藏羚羊留出生命通道。如监测到有藏羚羊群试图穿越青藏公路,巡山队员会第一时间实施临时交通管制,保证羊群通过野生动物通道安全迁徙。 从2009年9月起,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三大相邻的自然保护区达成联防协作协议,彻底打破执法区域界限,对盗猎藏羚羊非法行为形成合围之势。数据显示,可可西里连续10年没有发生盗猎案件。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以藏羚羊为主的野生动物种群稳步恢复。目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逐步恢复,从上世纪90年代末总量不足2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不断改善。 南北山森林覆盖率 从7.2%提高到79% 从7.2%到79%,西宁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1.8个百分点;森林年滞尘量达7.5万吨,比1989年增加了6.6万吨;年均降水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3.3毫米增加到现在的414.6毫米,创造了我国干旱地区大规模绿化成果的奇迹。 小酉山是西宁市南北山造林绿化的一小部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小酉山成为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一大亮点。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满是绿树和绿草,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苍翠。 与小酉山隔河相望的火烧沟高标准造林区,是西宁市造林绿化的又一亮点工程。西宁市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火烧沟一带实施高标准造林工程,在树种选择和造林模式上,打造高密度道路林网、提升重要节点景观,既突出了区域绿化成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又丰富了绿化层次、提升了景观效果。站在火烧沟绿化点,眼前的鲜花与远处的绿树遥相呼应,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环境。 过去3年,我省按照每年400万亩的目标任务,共完成营造林1242万亩,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这三年是我省林草生态建设历史上造林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三年。 树多了,风沙小了。如今,西宁南北山成了鸟儿栖息的家园,已有20多种鸟类安家。过去30年里,西宁南北山共栽植各类苗木3473万株,总投资21亿元,造林保存率达86%。其中,南北山形成森林13980公顷,使得西宁市民人均森林面积由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 青海湖面积 连续15年增大 自2004年以来,青海湖水体面积连续15年增大,截至今年4月下旬达到4543平方公里,较上年同期增大28平方公里,较近10年(2010至2019年)同期平均增大164平方公里。 青海湖作为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对周边地区的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称,青海湖水体面积持续增大,一方面是雨水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我省对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如生态环境治理、人类活动的减少对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很大作用。 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是环青海湖沙区的重点沙化县。这里的沙丘一度吞噬着青海湖畔的草原,威胁着铁路和公路。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林业项目的实施,人工营造的灌木林逐步成林,封山育林地在围栏封护和专人管护下,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逐渐发挥出来,青海湖流域沙区的沙化程度逐渐减轻。 “以前一刮风,青海湖周边就是黄沙漫天,连门都出不去。”家住海晏县三角城镇的牧民才让扎西说,这几年,沙丘得到较好的治理,还出现了泉眼。 受益于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牧民才让扎西,将家中一多半的草场禁牧,剩下的实行草畜平衡。才让扎西说,现在牛羊少了一半,收入却多了一倍。更让才让扎西高兴的是,随着沙化草场得到治理,原本失去活力的草场又恢复了生机。 目前,青海湖呈现“三增三减一不变”态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增三减一不变”主要是指湿地面积累计增加1.51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13.5%、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同时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累计减少7736公顷,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15年来保持不变。 用数据说话,这份成绩单从侧面反映了我省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更有底气。

相关报告
  • 《飞鸟显示青海生态指数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13
    • 青海新闻网讯 随着湿地、林地的增多,以及人们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我省鸟类生存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鸟类种群不断增加。目前,在青海长年或季节性生活的鸟类有近三百种,占全国鸟类物种的四分之一,鸟类已成为我省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专家表示,鸟类依赖茂密的森林、沼泽地和开阔地。栖息地首先要有足够的食物,还要有安静、安全、隐蔽的筑巢环境。不难看出,喜鹊、野鸡等常见鸟类,以及黑颈鹤、斑头雁等名贵鸟类选择在青海安家,说明青海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喜鹊扎堆安家市区 “喳喳”“喳喳”……最近,家住西宁市八一路的乔先生经常被喜鹊清脆的叫声唤醒。乔先生仔细观察发现,路两旁的榆树上,一只喜鹊妈妈带着宝宝学飞。在喜鹊妈妈的带领下,几只喜鹊宝宝在树枝上飞来飞去,清脆的叫声回荡在城市上空。 乔先生沿着八一路走了几百米发现,粗壮、高大的榆树上有十多处鸟窝,其中一棵榆树上竟然有好多鸟窝。“平时没怎么注意,今天仔细观察发现,家附近的榆树上竟有许多喜鹊筑巢安家。”乔先生说,这些喜鹊窝中,除了年久的老巢,还有新筑的新窝。 喜鹊是一种有灵性的鸟,对环境十分敏感,无论从生物学还是环境学的角度看,都是出色的生态指示性物种。记者观察发现,除了八一路,在滨河路、长江路上都可以看到零散的喜鹊窝。这些住在闹市区的喜鹊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 “喜鹊是一种留鸟,喜欢住在阔叶林里。如今,西宁市区有大树的地方多了,很多喜鹊愿意把家安在高树上。”据省林业厅有关专业人员介绍,近年来,西宁市区的喜鹊数量比较稳定,与植树造林和绿化等有很大关系。喜鹊和树木是一种伴生关系。树木多了,喜鹊没有相应的威胁,所以繁殖比较稳定,数量增长也快。 数据显示,截至“十二五”末,西宁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达85.06%,水岸绿化率达93.02%,道路绿化率达91.4%,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楼在树中、人在绿中、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生态城市格局。 环颈雉的数量可能激增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的农田里,立着形态奇怪的稻草人。这些稻草人是村民专门威吓野鸡、麻雀、喜鹊的。村民吴兰花说,她在自留地上种了一些蔬菜,老有野鸡趁地里没人,啄食她的劳动成果。无奈之下,她便做了稻草人,立在地边上。 面对野鸡的“进犯”,当地村民使出能够想到的所有办法,效果并不理想。 记者顺着一条小溪走下去,在一块地里看到,为了防止庄稼被糟蹋,一些村民在地埂边拉了网,并在地头的树枝上挂上草帽和衣服,以此来吓唬野鸡。然而,野鸡只需几天就能看出破绽,随后又飞到地里觅食。 “为了防野鸡偷吃,有些村民一整天守在地里,但是野鸡往往在清晨五六点及傍晚时分出没,那正是村民们看守时间的空当。”村民赵虎说,相比以前,现在野鸡、麻雀等鸟类数量骤增,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 是什么原因造成野鸡数量增多,又该如何控制野鸡数量?采访时,不少村民表示,自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牛羊少了,植被恢复明显,山林树木增多。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出,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很大的活动范围,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又回到村民身边。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省的5517万亩天然林、7441.4万亩国家级公益林、1.22亿亩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湿地资源全国第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鸟类学专家李来兴说,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狩猎工具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加,野鸡近乎成了濒危物种。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这一物种得到了快速恢复,环颈雉(野鸡)又成我们身边常见的鸟类了。这一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速度,远远大于其所需的环境质量的恢复速度。也就是说,在其天敌种群数量没有恢复之前,环颈雉的数量可能激增。 没有一枚鸟蛋被盗捡,没有观测到一起人为造成的鸟类死亡案例 与喜鹊、野鸡等常见鸟类不同的是,随着鸟类栖息地的改善,到我省安家的名贵鸟类也呈现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今年位于长江源头的班德湖地区斑头雁种群稳步恢复,数量已由2012年的1178只增长到如今的3195只。 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全球现存数量估计不足7万只。在长江源头地区,水域面积仅有4.5平方公里的班德湖是该物种栖息最集中的区域,分布密度远高于全球同类地区平均水平。上世纪末以来,不法分子盗猎、偷蛋等行为一度使当地斑头雁种群数量锐减。 7年来,为了杜绝长江源区斑头雁蛋盗捡及野生动物盗猎情况,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组织专家和志愿者,每年在湖边接力驻守45天,全程守护斑头雁的交配、繁殖和孵化过程,制止盗捡鸟蛋的行为,同时也对班德湖鸟类种群数量作调查。如今,长江源水草丰美、湖泊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随处可见斑头雁、黑颈鹤、棕头鸥、渡鸦等鸟类在湖泊、湿地里觅食、嬉戏。 今年4月,由11位工作人员和44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在三江源头的班德湖畔接力完成连续45天的野外守护,并每隔5天观测班德湖鸟类种群数量。活动期间,班德湖没有一枚鸟蛋被盗捡,没有观测到一起因人为原因造成的鸟类个体死亡案例。 为织牢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我省已将64%的高原重要湿地生态系统、30.7%的森林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丰富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地得到良好的管理,为众多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据监测,黑颈鹤、斑头雁等我省特有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现扩大趋势。.
  • 《“十三五”圆满收官,中国科技交出亮眼“成绩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1-06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 五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 五年来,我国实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 五年来,科技领域捷报频传,量子信息、铁基超导等科学前沿领域斩获重大成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运行,载人航天、移动通信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 数字的背后,彰显了创新驱动发展释放的巨大能量和改革驱动创新激发的强劲潜能。 “十三五”圆满收官,科技体制改革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在此前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给出了答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从法律、政策、措施到行动的完整落实体系,进一步释放了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巨大潜力。 聚焦国家战略急需 构建科技应急体制机制 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这五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破坚冰、涉深水,对多年制约创新的老难题动真刀,基本覆盖了“人、财、物”等科技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 2015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部署到2020年前要完成10方面143项改革任务。而今,依照这张科技体制改革的“施工图”,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和评价激励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说到改革的最新成效,就不得不提到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完善科技攻坚和应急攻关的体制机制和组织体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充分体现了战略科技力量的硬实力。集结全国优势科技力量,我国以“揭榜挂帅”方式高效组织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聚焦抗疫一线的研发需求,不设门槛,充分赋权,限时攻关,不同路径多支团队同步推进,为临床救治、疫苗研发、快速检测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如今,针对新冠肺炎自主研发的诊断试剂、治疗方案和药物已被广泛应用。目前,我国5条技术路线14个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条技术路线5个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成果转化量质齐升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主线。 科技重大专项成功收官,新药创制、核电等取得重大成果;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5G、人工智能等加快应用;21家国家自创区和169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8.1万亿增长到12.2万亿,五年增长超50%…… 五年来,我国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绩抢眼,与此同时,加快建立科技、产业、金融快速连接通道,做出设立科创板等重大制度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技术交易市场已超1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2万亿元,为2012年的3.5倍;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上市企业达到197家,总市值约3.1万亿元。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五年来,我国形成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出台若干政策细则,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不少于50%奖励科研人员的政策,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仅2018年,3000余家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4.9%。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放权减负激励同步推进 近年来,围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动力,相关部门分类施策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与实施比例占到75%,其中牵头的占比25%;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150%提高到175%。 不仅如此,在落实科研经费“包干制”、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科研单位自主设岗等方面,我国形成了一批措施给力、操作性强的典型案例。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我国推动44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扩大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 创新驱动实则是人才驱动。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历来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五年来,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设计和改革方案,强化放权、减负、激励,科研人员获得感和积极性显著增强。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成效斐然,国家信息中心调查显示,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群众获得感评分达94.58,在各项简政放权举措中名列前茅。 此外,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更加灵活,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研骨干实行年薪制,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以解决“唯论文”“SCI至上”等问题为突破口,破“四唯”行动在科技、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成效初显。 激励约束并重 持续优化创新环境 五年来,本着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我国出台一系列硬招实招,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涌现。 具体而言,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管理制度,在出国、兼职、离岗创业等方面不简单套用行政人员的管理方法;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核措施;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七项行动,推动解决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改革完善院士制度,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 在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同时,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公开曝光,推动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 科技部等20个部门联合出台《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43个部门建立了联合惩戒机制,建成覆盖全国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2020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科技部第19号令《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明确将“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列入违规行为,之后,针对评审请托行为亮出了更加具体、明晰的刚性处理措施。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为“人的创造性”服务 五年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深入推进,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被重塑。直面科技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老难题,我国将分散在各部门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为5大类,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将项目管理交由专业机构负责,强化了资源统筹和战略聚焦。 备受各界关注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也亮出了直击痛点的硬核举措。比如,简化预算编制,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加大人员绩效激励的力度;科研管理“绿色通道”试点完成总结评估,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受到普遍好评;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经费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 五年来,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组合拳”释放出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各类创新主体充满内生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落实还不平衡不到位,相关领域改革协同不足,一些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根本破除,还需进一步攻坚克难。 展望“十四五”,坚持“四个面向”,我国将以建设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谋划部署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为跻身创新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完备的体制机制保障。 编辑:张爽 审核: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