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鱼类体内微塑料分布模式及对安全食用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e Index,IF= 11.3,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发表题为“Microplast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Fish and Implications for Safe Consump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典型渔业海域鱼类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降低人类食用鱼类时摄入微塑料风险的建议。

    随着全球塑料污染日益加剧,微塑料已成为全球环境中最具挑战性的污染物之一,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微塑料可被海洋生物摄食,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鱼类是人类重要的水生蛋白来源,但目前缺乏关于食用鱼类时如何降低人类接触微塑料风险的研究,且对鱼类体内微塑料的积累、转移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存在不足。该研究系统调查了黄东海来自37个物种的1075条鱼的不同组织中的微塑料污染情况,为评估人类食用鱼类时摄入微塑料的食品安全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该研究结果发现36.28%的鱼类鳃样本和39.63%的肠道样本中检测到微塑料,但肌肉组织中未检测到。与深水鱼相比,上层水域的鱼体内微塑料含量更高且平均粒径更小。鱼体内微塑料的含量与鱼的体长和体重呈显著负相关。全球人均通过食用捕获的鱼(包括所有组织和肌肉)摄入的微塑料约为每年5.60×104个。为最大程度减少食用鱼类时微塑料的摄入,应尽可能选择来自深水区域和体型较大的鱼类。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孙晓霞研究员和孟柳江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为郑珊副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伙伴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Sun, X.#, Meng, L.#, Liang, J., Li, Q., Du, J., Zhu, M., Zhao, Y., Zheng, S.*, 2025. Microplast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Fish and Implications for Saf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2907.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8/t20250828_792073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鲳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世界及中国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和经济鱼类,中国是鲳属渔业资源捕捞和利用大国,其年捕捞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的 75%和80%。然而,由于鲳属物种间外部形态极其相似,物种区分缺乏重要形态鉴别特征,个别物种模式标本丢失,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建立的鲳属物种分类、地理分布以及系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揭示鲳属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化历程,对未来世界及我国鲳科鲳属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鲳科鲳属鱼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先后发表了鲳属鱼类2个新种,珍鲳Pampus minor和刘氏鲳P. liuorum,重新指定了银鲳P. argenteus和灰鲳P. cinereus的新模标本,并提出印度-西太平洋鲳属可能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整合全球1497条鲳属线粒体序列,建立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数据集,对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鲳属物种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厘清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即:银鲳、中国鲳P. chinensis、灰鲳、刘氏鲳、珍鲳、翎鲳P. punctatissimus和素鲳P. candidus。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文献中报道的镰鲳P. echinogaster应为银鲳的同物异名。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鲳属鱼类起源于晚中新世(约8.35–11.33百万年前)的印度-西太平洋中部,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时间相近,推测鲳属起源可能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有关。 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韦杰鸿为论文第一作者,刘静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1050386/full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模式海洋贝类创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贝类(Mollusca)是种类最多的海洋动物类群。从系统演化的角度,其属于冠轮动物(Spiralia),与蜕皮动物(Ecdysozoa)及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共同构成现生主要动物(即两侧对称动物,Bilateria)的三大分支。贝类发育过程中经历独特的担轮幼虫阶段,蕴含着独特的发育机制及演化历史,对于理解发育演化及两侧对称动物起源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作为重要的水产类群,解析贝类早期发育机制对于新种质创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模式生物是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工具,对模式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某些类群生物的共有规律,对于整个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支撑和推进作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模式生物如果蝇、线虫、海鞘、小鼠等,均属于蜕皮动物或后口动物,而冠轮动物研究则长期缺乏模式生物。2000年以后,冠轮动物的研究蓬勃开展,涌现了多种可能成为模式贝类的潜力物种,如腹足类的Ilyanassa obsoleta, Lymnaea stagnalis, Crepidula fornicata以及双壳类的侏儒蛤(Mulinia lateralis)等,针对其研究发现了贝类发育中的诸多独特规律。 美中不足的是,已有的几个潜在模式腹足类在演化过程中均出现了特化,发育过程不经历担轮幼虫阶段,缺失了早期发育中的关键一环。而隶属于笠形腹足亚纲(Patellogastropoda)的笠贝类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经历典型的担轮幼虫阶段,是研究担轮幼虫模式建成的理想材料。然而,研究基础较好的笠贝类动物如Patella vulgata等只分布在欧美海域,在东亚无分布,限制了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研究的可能。而且随着研究人员的更迭,近年来笠贝类研究也逐渐萎缩。开发一个天然分布于东亚海域的笠贝类模式物种,可以凸显笠贝在贝类早期发育方面的独特材料优势,揭示贝类发育关键机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团队聚焦贝类早期发育研究,针对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持续攻关。自2016年起,团队采集并测试了青岛海域的多个本地物种,最终选定了北戴河笠贝(Lottia peitaihoensis)为研究对象。基于团队已有研究基础,在该物种中先后建立了细胞谱系分析、显微注射、基因敲降、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全套的早期发育研究技术体系。迄今为止,北戴河笠贝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实现了胚胎基因敲降和基因编辑的贝类,也是少数明确了早期细胞谱系的贝类。同时,团队克服诸多难题,成功建立了北戴河笠贝的实验室培育体系,实现了全周年繁育,为其发展为模式贝类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以上述技术平台和材料保障为基础,团队对北戴河笠贝早期发育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原创性发现,如Hox基因的背腹分离表达规律(PNAS, 2020),组织者细胞信号传递机制及背腹轴形成机制(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2),中胚层细胞的起源和早期分化模式(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2022)等,在该研究领域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重要反响。代表性研究论文受到F1000Prime推荐,部分研究结论作为贝类发育演化研究的主要代表成果写入国际无脊椎动物学教科书《Invertebrate Zoology: A Tree of Life Approach》。随着研究结论的日渐丰富和技术平台的不断完善,北戴河笠贝已经成为研究腹足贝类早期发育的理想模式物种。  由于团队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刘保忠研究员受邀为发育和演化领域专门期刊Evolution & Development撰写了关于北戴河笠贝作为早期发育模式贝类的综述论文。论文由郇聘研究员和刘保忠研究员联合完成,日前已正式在线发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均龙研究员和张素萍研究员在北戴河笠贝的野外采集和物种鉴定环节提供了关键支持。团队成员谭素建博士、王倩(硕士生)、杨伟红(硕士生)、崔梦露(硕士生)、孙德慧(博士生)、刘新雨(博士生)等在笠贝发育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述链接: Huan, P., Liu, B. (2023). The gastropod Lottia peitaihoensis as a model to study the body patterning of trochophore larvae. Evolution & Development, 1–21. https://doi.org/10.1111/ede.1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