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模式海洋贝类创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贝类(Mollusca)是种类最多的海洋动物类群。从系统演化的角度,其属于冠轮动物(Spiralia),与蜕皮动物(Ecdysozoa)及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共同构成现生主要动物(即两侧对称动物,Bilateria)的三大分支。贝类发育过程中经历独特的担轮幼虫阶段,蕴含着独特的发育机制及演化历史,对于理解发育演化及两侧对称动物起源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作为重要的水产类群,解析贝类早期发育机制对于新种质创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模式生物是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工具,对模式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某些类群生物的共有规律,对于整个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支撑和推进作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模式生物如果蝇、线虫、海鞘、小鼠等,均属于蜕皮动物或后口动物,而冠轮动物研究则长期缺乏模式生物。2000年以后,冠轮动物的研究蓬勃开展,涌现了多种可能成为模式贝类的潜力物种,如腹足类的Ilyanassa obsoleta, Lymnaea stagnalis, Crepidula fornicata以及双壳类的侏儒蛤(Mulinia lateralis)等,针对其研究发现了贝类发育中的诸多独特规律。

    美中不足的是,已有的几个潜在模式腹足类在演化过程中均出现了特化,发育过程不经历担轮幼虫阶段,缺失了早期发育中的关键一环。而隶属于笠形腹足亚纲(Patellogastropoda)的笠贝类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经历典型的担轮幼虫阶段,是研究担轮幼虫模式建成的理想材料。然而,研究基础较好的笠贝类动物如Patella vulgata等只分布在欧美海域,在东亚无分布,限制了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研究的可能。而且随着研究人员的更迭,近年来笠贝类研究也逐渐萎缩。开发一个天然分布于东亚海域的笠贝类模式物种,可以凸显笠贝在贝类早期发育方面的独特材料优势,揭示贝类发育关键机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团队聚焦贝类早期发育研究,针对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持续攻关。自2016年起,团队采集并测试了青岛海域的多个本地物种,最终选定了北戴河笠贝(Lottia peitaihoensis)为研究对象。基于团队已有研究基础,在该物种中先后建立了细胞谱系分析、显微注射、基因敲降、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全套的早期发育研究技术体系。迄今为止,北戴河笠贝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实现了胚胎基因敲降和基因编辑的贝类,也是少数明确了早期细胞谱系的贝类。同时,团队克服诸多难题,成功建立了北戴河笠贝的实验室培育体系,实现了全周年繁育,为其发展为模式贝类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以上述技术平台和材料保障为基础,团队对北戴河笠贝早期发育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原创性发现,如Hox基因的背腹分离表达规律(PNAS, 2020),组织者细胞信号传递机制及背腹轴形成机制(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2),中胚层细胞的起源和早期分化模式(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2022)等,在该研究领域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重要反响。代表性研究论文受到F1000Prime推荐,部分研究结论作为贝类发育演化研究的主要代表成果写入国际无脊椎动物学教科书《Invertebrate Zoology: A Tree of Life Approach》。随着研究结论的日渐丰富和技术平台的不断完善,北戴河笠贝已经成为研究腹足贝类早期发育的理想模式物种。 

    由于团队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刘保忠研究员受邀为发育和演化领域专门期刊Evolution & Development撰写了关于北戴河笠贝作为早期发育模式贝类的综述论文。论文由郇聘研究员和刘保忠研究员联合完成,日前已正式在线发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均龙研究员和张素萍研究员在北戴河笠贝的野外采集和物种鉴定环节提供了关键支持。团队成员谭素建博士、王倩(硕士生)、杨伟红(硕士生)、崔梦露(硕士生)、孙德慧(博士生)、刘新雨(博士生)等在笠贝发育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述链接:

    Huan, P., Liu, B. (2023). The gastropod Lottia peitaihoensis as a model to study the body patterning of trochophore larvae. Evolution & Development, 1–21. https://doi.org/10.1111/ede.12456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9/t20230925_688610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混合及气候效应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海洋次表层混合对中部型(CP)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非绝热正反馈机制。 ENSO是海洋-大气系统最显著的年际变化,但21世纪以来,伴随着CP?ENSO的增多,人们对ENSO的预测技巧却减弱。这表明,人们对ENSO的一些关键热动力学认知还存在不足。海洋次表层湍流混合以非绝热方式将热量从混合层底向下传递,是影响海表温度的一个重要过程。然而,由于直接观测资料匮乏,次表层混合对ENSO的影响,尤其是其对CP?ENSO和东部型(EP)ENSO多样性的作用,从未得到确认。 本研究创新性提出了一种基于Argo剖面观测数据的赤道太平洋混合层底湍流混合参数化方案,从而首次提供了大量的混合层底垂向扩散系数以及湍流热通量估算数据。据此,进一步揭示了由湍流热通量导致的非绝热效应与CP ENSO循环存在显著的正反馈关系:一方面,次表层湍流混合主导了El Ni?o和La Ni?a生长期的海面温度变化,另一方面,其强度又被El Ni?o和La Ni?a相应的风应力及次表层不稳定条件所控制。相反,由湍流热通量导致的非绝热效应不能明显促进EP ENSO的发展,也不能被EP ENSO显著决定。 本研究提出的非绝热机制是促进CP ENSO发展的一个主要机制,是对传统绝热ENSO理论的重要补充。该结果提示,为提高ENSO预报水平,次表层湍流混合必须在气候预报模式中得到准确的表征。 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第一、二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传玉和王凡研究员(也是共同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汉堡大学海洋研究所Armin K?hl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晓玮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春在研究员,以及夏威夷大学Kelvin J. Richards教授等。该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Liu, C., Wang, F., K?hl, A.?et al.?Subsurface ocean turbulent mixing enhances central Pacific ENSO.?Nat Commun?16, 2315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058-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事件归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员团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事件归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地学领域Top期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IF=9.116)上。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旨在量化人类活动与自然强迫对特定事件发生频率或强度等特征的相对贡献,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前沿和热点方向。归因结果是决策者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适应方案的重要科学依据。极端事件归因研究长期聚焦陆地热浪、干旱或极端降雨等,对海洋极端事件的关注严重不足,极大制约了有关气候变暖致灾风险的全面认知。 海洋热浪是一定海域内发生的较长时间海水异常偏高的现象。2021年7月,日本海及邻近海域的西北太平洋区域发生了破纪录的海洋热浪事件,沿岸一些区域温度异常甚至超过4℃,造成了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为了明确人类活动与自然强迫对该次海洋热浪事件发生的相对贡献,研究团队利用了CMIP6模式多成员集合归因试验:一组为包含了人为强迫和自然强迫在内的全强迫模拟试验(ALL);另一组为仅包含自然强迫的模拟试验(NAT)。通过对比两组试验中与此次热浪强度相当的事件发生概率,发现人为强迫使得类似事件的风险增加43倍,这主要取决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平均海表温度的增暖而不是由于海温变率的变化。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条件归因的思路,基于与本次事件相似的环流型和相似的ENSO相位和非相似条件的比较,发现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反气旋系统和拉尼娜均可使得类似强度海洋热浪发生概率加倍。研究首次在同一方法框架下,量化并客观比较了人为强迫、自然强迫等外强迫因素、大气环流和ENSO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对类似海洋热浪事件的贡献。 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李德磊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尹宝树研究员。合作者包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齐继峰副研究员、朱聿超副研究员以及国家气候中心陆春晖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青促会、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等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Li, D., Chen, Y., Qi, J., Zhu, Y., Lu, C. & Yin, B., (2023). Attribution of the July 2021 Record-Breaking Northwest Pacific Marine Heatwave to Global Warm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ENSO.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04(1), pp.E291-E297.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metsoc.org/view/journals/bams/104/1/BAMS-D-22-0142.1.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