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联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开展高海拔天然草地生物量与土壤样品采集,填补区域数据空白助力固碳研究及生态政策制定》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8-20
  • 8月5日至13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联合组队,在青海省南部高海拔地区进行了为期9天的野外调查试验。团队重点采集了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土壤样品,旨在精准估算青海高原高寒草地的固碳量。调查区域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和称多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团队成员克服高原反应和低温缺氧等困难,严格遵循科研规范,采集并记录了草地植被、根系样本和土壤样品,并详细记录了草地优势物种、植被覆盖度和植株高度等关键生态参数。此次调查有效补充了该地区本底数据,为高寒草地固碳量研究、青海省生态保护修复及草畜平衡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 原文来源: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kj/2011xkjdt/202508/t20250819_7284482.html
相关报告
  •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开展高寒草地生态健康调查与评估》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8-30
    •     8月14日至18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科研业务人员前往刚察、天峻、祁连、门源、肃南等地开展高寒草地生态健康野外调查工作。    科研业务人员按照草地植被地面观测技术要求,结合地势起伏、植被长势、放牧现状、交通通达度等环境特征,共选择不同草地类型监测样地48组,主要开展优势牧草种类、草层高度、覆盖度、地上生物量调查和采样工作。同时,选取典型监测样地采集植被地下生物量11组、土壤样品11组,测定土壤容重11组,用于后期土壤生境(理化性质)与草地生态健康程度互馈机制分析。    此次调查有助于科研业务人员持续开展高寒草地生态健康遥感评估技术研发,拓展高寒草地生态气象评估“新业态”,为科学评价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良好”提供定量化研判科技视角,通过高寒草地生态健康评估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最终实现高寒草地生态气象评估从单维度转向多元化,由碎片化走向集成化,推动形成生态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 发现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1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多家研究单位,在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作物生物量碳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热量,也通过动物饲料间接提供蛋白质。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年均气温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然而,冬季气温的上升幅度比其他季节更为明显,但冬季增温对作物生物量碳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 该研究团队结合全球数据和为期10年的田间试验,发现冬季土壤温度与作物生物量碳呈显著负相关,即冬季土壤温度每上升1℃,秸秆和籽的碳含量分别减少6.6 g/kg和10.2g/kg。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增温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加速以及微量元素损失。如果忽视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的不利影响,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粮食总产量可能会被高估4%至19%。 这项研究强调了将冬季增温的影响纳入农业生产模型的紧迫性,这对于制定更精准的气候适应策略至关重要,有助于更好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