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关于长江微塑料污染状况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1-16
  •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它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微塑料体积小,容易被水生生物摄食,同时也可能会成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在之前的研究中,对于微塑料污染的主要关注区域在海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陆水体也存在数量可观的微塑料,而江河也被认为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之前的多个模型研究中,长江都被认为是全球微塑料输海通量最高的河流。但是上述模型研究缺少实际数据的验证和支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化学生态学学科组作为国内最早关注内陆水体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团队之一,日前与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合作,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体微塑料的污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长江微塑料和大塑料污染情况 (Xiong et al. 2019)

      研究团队采集了从葛洲坝下(宜昌)到长江口前(南通)长达1700千米江段的15个样点的水体和沉积物微塑料样品,分析了水体和沉积物的微塑料浓度、微塑料形貌特征和微塑料种类组成,初步摸清了长江中下游微塑料污染的特征,并探讨了先前预测模型可能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发现,长江中下游江段微塑料的平均浓度在全球采用类似方法采样调查的河流中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大城市和与长江联通的大型开放水域可能会增加临近区域长江干流水体的微塑料浓度。研究还发现,长江中下游微塑料浓度总体并未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递增的趋势,长江的沉积物中也存在微塑料。这表明,相当数量的微塑料可能滞留在了长江流域内部。

      该研究结果表明,早先的模型研究由于未充分考虑微塑料的滞留以及选取的数据点位不合适,对长江微塑料输海通量的估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更重要的是,长江把数量可观的微塑料留在了流域内部,同时将微塑料对水生生态系统和对人类健康的风险留在了长江流域内。今后需要对整个长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归趋和生态效应进行更为详细调查研究,从而为长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的管理和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科学支撑。

      该研究的结果近日已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重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8351921)。

      水生所化学生态组此前已经对长江三峡水库的微塑料污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了水库是微塑料的热点区域,同时水库的水动力条件会影响微塑料在水库的环境归趋。团队还研究了地处偏远地区的藏北高原湖泊和青海湖的微塑料污染情况,梳理总结了中国内陆水体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同时还与鲸类保护学科组合作研究了江豚消化道微塑料的残留情况,上述相关研究成果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环境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邕江微塑料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17
    •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关于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多集中于海洋环境中,关于淡水系统微塑料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相较于海洋环境,内陆淡水环境与人类接触更为频繁,且陆地淡水是海洋塑料垃圾的重要输送源,其微塑料污染应受到更多重视。   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定量定性分析了微塑料在典型城市内湖-邕江水体和沉积物的分布状况、形态特征和化学组成,结合水域周边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微塑料的潜在来源进行了合理推测;基于微塑料对淡水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了微塑料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结合获得的PNEC,采用商值法评价了邕江水体微塑料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微塑料在内陆淡水系统中的污染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并为微塑料的风险管理提供支持。   研究成果以“Microplastics’ Poll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in an Urban River: A Case Study in the Yongjiang River, Nanning City, South China”为题,发表在SCI期刊Exposure and Health上。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403-018-00296-3。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新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团队联合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与珊瑚礁系统中微塑料分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海洋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或碎片)作为新型污染物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被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海洋微塑料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是不同环境介质内微塑料的分离与分析检测技术,方法的不统一性导致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浓度可靠性和可比性较差,尤其是对国际上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更加困难;其次,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基础数据还不完整,缺乏系统的监测数据,导致无法客观评估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 目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和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前期已共同开展了生物体中微塑料的富集特征等研究;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的规范化,拓展典型海域微塑料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合作,我所研究团队与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基于长期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及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合作基础,针对微塑料的检测识别构建了检测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微塑料鉴定识别与统计过程,为海洋微塑料的鉴定分析提供技术依据,该研究合作撰写了题目“Observation and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plastics”的专著章节;另外,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为马来亚大学提供检测平台支撑,开展了马来西亚槟城岛、波德申、停泊岛和刁曼岛珊瑚礁生态环境中微塑料分布特征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检测站位水体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344 ± 0.457 MP/m3,微塑料的物化指标呈现多元化的分布特征,研究中也评估了四个岛屿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为深入研究微塑料对马来西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珊瑚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本研究结果共同发表了题目为“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and its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coral reef regions of Peninsular Malaysia”学术论文等。 针对防治海洋微塑料这一国际性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与东盟国家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有助于推动国际区域性微塑料的污染评估与防控,为促进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专著链接: https://shop.elsevier.com/books/analysis-of-microplastics-and-nanoplastics/shi/978-0-443-15779-0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4010890 https://www.mdpi.com/2305-6304/10/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