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长: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4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作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一系列部署。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如何推进工业稳增长?怎样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日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问:过去一年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如何?2023年,如何推动工业稳增长?

    答:一年来,我们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积极应对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振作工业经济系列举措。2022年1至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继续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

    不可否认,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挑战,但更应看到,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内需市场的优势突出。2023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工信部将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加强部门协同、部省联动,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形势研判和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更多政策措施。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和地区,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针对机械、石化、轻工、汽车、电子等支柱行业,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制定稳增长措施。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新增长点。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

    三是全面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对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尽早启动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加大投入,加强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

    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信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振兴制造业。我们将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扎实开展强链补链稳链行动,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

    二是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再培育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作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急需基础产品。

    三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进6G技术研发。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推动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资源掌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加大纾困帮扶力度,稳住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

    问:2023年,助企纾困将有哪些新举措,如何稳预期强信心?

    答:应对诸多超预期因素,我国及时出台一系列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在各项惠企政策支持下,广大中小企业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当前,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困难挑战依然较大,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包括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法规政策体系,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协调推动阶段性惠企政策接续与完善,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若干措施;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设一批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

    夯实基础拓展应用,提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工信部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优势。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开通5G基站228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5亿户家庭的能力。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作用日趋凸显。

    2023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千兆光网建设,统筹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车联网部署应用。实施“宽带边疆”专项行动,对有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双千兆”网络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聚焦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供给水平。研究制定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配套政策,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三是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工业园区下沉普及,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并向中小企业场景化、标准化复制推广。

    四是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制度规范和标准,增强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五是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电信市场监管,指导督促平台企业合规发展,深化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用户权益保护。

相关报告
  • 《新能源汽车产业,长三角竞争对手是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3
    • 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将于12月31日终止。 尽管国家补贴将正式退出江湖,但新能源车逐步替代燃油车的趋势不可逆转。多家新能源车企的11月销量“成绩单”涨势喜人。广汽埃安、哪吒汽车11月销量同比增长91%和51%,特斯拉11月交付量突破10万台,同比增长89%。理想、蔚来、小鹏等单月交付量也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产业发展前景好、能够带动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地在发展规划中频频提及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十多年来,在竞相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浪潮中,长三角地区的表现如何? 产业格局悄然变化 2022年前十月,全国汽车产量最高的前十省份依次是广东、上海、吉林、重庆、湖北、广西、安徽、山东、陕西和浙江。长三角有两省一市入围前十。 若把今年前十月的各省排名与2019年相比,可以看到汽车产量前十省份的排名变化颇大:上海超过吉林,从第3跃升至第2,重庆从第7名跃升至第3. 最令人惊讶的是,安徽、山东、陕西相比于3年前,排名大幅提升,分别从14名、13名和18名打入前十。 其中,安徽、陕西仅是今年前十个月的产量就分别达到2019年全年的1.9倍和1.8倍,进步显著,发展速度惊人。 从新能源汽车品牌及主机厂分布来看,长三角仍走在前面。 上海在电动车时代仍然保留了它作为汽车重镇的地位。2019年正式落户上海的特斯拉中国,在2021年为上海贡献48.5万辆产量,今年1—11月,特斯拉上海工厂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65万台。除了特斯拉中国,上汽集团也已经推出智己、R等新能源车品牌。 安徽和浙江在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方面十分突出。安徽手握蔚来、江淮、奇瑞等主机厂,汽车产量快速攀升。浙江的零跑、合众推出的哪吒汽车最近也风头不小,还有今年在新能源市场销量逐步走好的吉利汽车。 长三角零部件企业布局全面 看各地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最终的产能和主机厂分布,更要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集聚程度。 要知道,一辆汽车由1000多个总成零部件组成,而相对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更带动供应链产生新的价值增量。从造车成本来看,“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占据总成本的50%。内饰、底盘系统、汽车电子和车身系统则分别占到一辆新能源车成本的15%、14%、9%和5%。 记者统计了以上关键零部件代表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发现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仍然是第一梯队。两个地区在主要零部件行业分布的重点企业数量上,珠三角达到28家,长三角达到51家;并且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到车身、底盘、汽车电子等都有配套企业,供应链完整度远超其他地区,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优势。 其中,长三角在产业链完整度上可以说是更胜一筹,除了汽车电子以外的各个零部件,重点企业数量都更加丰富,尤其是在汽车内饰和底盘系统两块优势明显。如宁波的继峰股份、华翔、拓普集团,上海的延锋汽车、岱美股份以及江苏的新泉股份和常熟汽饰,包揽了从座椅、遮阳板、仪表板到整个内外饰系统的一条龙产业链。 底盘系统方面,国内占据一定份额的同驭汽车、汇众汽车、宁波高发等都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同时占据了相当份额的国外零部件企业如大陆、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等中国总部都设在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城市。 珠三角的优势则在电动化领域,广东一个省在汽车电子的供应链企业超过整个长三角,同时依靠比亚迪在“三电”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具有极强的存在感。 以“三电”系统为例,广东主要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1.8%、32.3%和19.5%,苏浙沪皖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市场份额则为7.1%、32.2%和16.9%,其中动力电池与珠三角有着显著差距。电控方面,浙江嘉兴的斯达目前占据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16.9%,仅次于英飞凌和比亚迪。 供应链由“分”转“合” 综合疫情之后各地政府的新政策和多家重点企业的动向,我们总结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的一大趋势就是——供应链出现由“分”转“合”,即整车企业将更关注零部件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提升自产零部件比例,减少对外依赖。 比如比亚迪目前建成和规划有10个生产基地,分布在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抚州、郑州、济南、襄阳、深汕多地,分散化的布局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产能。 在感到产能压力后,广汽埃安也在今年10月宣布了第二智造中心竣工投产。这座第二工厂直接由广汽旗下燃油车工厂改造而来,仅7个月便竣工投产,投产后整体规划年产能超40万辆。 除了发展新的工厂,或从自研电池等重点环节入手,或成立自己的零部件公司,也成为诸多车企的选择。如蔚来在今年6月公开自研电池计划,预计2024年下半年量产,10月正式在安徽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集度汽车也在最近成立了零部件公司,华为汽车零部件研发已投入30亿美元,招募了超7000名研发人员。 特斯拉则布局了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上,最为关键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等技术都是自主研发。 疫情期间,这一趋势加速显现,不仅是车企自发入局,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引导。 广州、上海、重庆、长春等城市都提出要强化“三电”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供给。 广州提出2024年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的目标,建立整车企业与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创新与沟通对接机制。 上海提出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班,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全市智能终端产业的统筹推进和规划布局。 除此以外,广州、重庆、长春都提出引进关键零部件项目落户当地,提升本地配套率等。可见,未来各地在重点零部件产业上的竞争可能更加激烈。
  • 《工信部: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20
    • “2022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又一个丰收年。”1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下一步将主要从四方面进一步加强。 田玉龙表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目前各国发展都比较快,也是减排的重要选择。2022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规模全球领先。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的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 二是关键技术有效突破。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密度超过4.8千瓦/公斤,最高转速达到1.6万转/分钟。“这些指标表明我们的关键组件部件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特别是在激光雷达、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座舱等方面,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田玉龙说。 三是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了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10的企业集团中我国占了3席,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企业中我国占6席。 四是配套设施环境日益优化。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台、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个、换电站675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同时累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基本实现就近回收。 他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后续主要从四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政策供给。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央地协调联动,特别是推动落实车购税、车船税、牌照等有关支持政策。编制好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路线图,修订发布“双积分”管理办法,适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工作。 二是保障稳定运行。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新能源汽车后续的支持政策,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特别是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城市试点,进一步强化质量品牌建设,稳定消费市场。 三是支持融合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以及车用操作系统等新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融合创新发展。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严格生产准入管理,加强对投资的指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发和布局,保障好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加快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健全回收利用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使用便利性,更好地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设施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