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余涨价两成 猪肉股暴涨 鸡蛋股遇冷》

相关报告
  • 《光伏股价暴涨下的冷思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3
    • 昨日,光伏股几乎全线飘红,光伏产业向好的论点被大家欣然接受。 的确,随着政策的明朗化,光伏人可以底气更足、有条不紊地进行市场的布局、产品的生产,无需再“摸着石头过河”。“经过531之后,所有的政策都是利好。”以国家电投为代表的多项招标项目陆续启动,行业再现“晴天”,供应链企业利好不断。 但从各大一线企业近日逐步公布的财报预测来看,这些企业却并未因此上调营收指引,且对年内出货动能的全面恢复仍持谨慎态度。 世纪新能源网记者采访多家下游电站开发企业,其中多数企业对政策利好持肯定态度,但要将利好彻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大家认为仍面临诸多问题,挑战不小。 接网工程不到位难倒“英雄汉” 光伏作为投资型产业,要想实现盈利,能够顺利接网是前提。然而,这样的前提条件却难住了为数不少的企业。 “项目配套接网工程我们企业自建,可即使这样,我们也很难顺利实现接网。”某企业有苦自知。 2018年6月11日下发的《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第七批)的通知》明确:可再生能源接网工程项目,包括之前已经纳入补贴目录的工程,未来将不再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补贴。 而根据当时现状来说,大型光伏电站的送出成本可以达到0.5~0.7元/W。现今虽有变化,但是差距并不太大。 如此来看,如果电网企业不投资或者不及时回购,企业必然面临着更大的非技术成本,说白了也就是企业将会花费更多的非计划内的费用。 尤其对于光伏发电企业来说,在自行进行建设配套接网工程的过程中,即使将工程基本成本刨除在外,时间成本的加大会给予企业更大的压力。而工程建设完毕之后,电网企业经过“繁琐、冗长”的流程之后,回购工作依旧缓慢,这也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并网依旧是老大难 并网问题甚至不需赘言,每家光伏发电企业都有着一肚子的“苦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虽然国家为了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的促进并网的政策,当然亦不乏强制政策,然而并网问题犹如卡在喉中的刺,老大难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做好,可是就是不能并网,看着电价往下降,说不着急是假的。”光伏发电企业急急忙忙赶工程,心心念念早营收,然而面对无法并网的现状,所有的计划都不得不进行修改。实现不了并网,其他也就没有更多的意义。 随着光伏市场的复苏,企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并且在平价上网的大环境下,电价市场几乎一时一变,随着电价的持续下调,光伏发电企业必然面临利润减少的局面。 快建慢建一个样,建早建晚一个样,此种现状在较大程度上打击了光伏发电企业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质量。近期工程流标的现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应了光伏发电企业的尴尬窘境。 土地属性依旧争议不断 “我国不缺少建设光伏的土地。”这是行业内某专业人士的论述。如果按照我国现状来说,的确有着广泛的土地资源供光伏建设。但为何土地问题依旧困扰着诸多光伏发电企业。 2015年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同年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光伏电站建设使用林地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资发〔2015〕153号)、国土资源部发布《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2016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光伏发电用地事项的函》,诸多有关土地的文件陆续落地,对光伏发电企业的用地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面对不同属性和类型的土地,企业面临不同的收费标准和花销。尤其作为大型光伏电站,土地费用往往数额巨大。 而即将在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同样也做出了明确规定,部分光伏发电企业不得不面临着相对更高的税收。 所以,光伏发电企业往往会选择属性明晰、花费相对较少的性价比更高的土地进行光伏电站的建设。然而囿于种种,因土地属性问题发生的争端并不鲜见。个别地区甚至存在扰乱光伏项目建设运营秩序、占据生产场所的情况,导致项目无法正常推进。 由于土地属性问题衍生的工期压力、税收压力、土地费用压力,让企业苦不堪言。“即使面对一些非常适合建设电站的地方,因为属性不明,即使给予一些优惠的政策,我们也是绝不入手的,否则操心事太多。”某企业深有感慨。 光伏产业作为一个环节诸多的产业链,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虽然整体来看,政策明晰、利好存在,有力拉动了发电企业备货动能,但作为行业中的各环仍需保持冷静,应密切关注上、中、下游的需求和价格走势。
  • 《锂涨价潮或将持续至明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1
    • 在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持续走高、锂矿生产限制不断的情况下,业内普遍分析认为,锂价已经迎来了今年第三轮大幅上涨,而从锂市场供需情况来看,明年锂市场供应仍处于短缺状态,价格中长期内可能持续走高。 明年供应仍将偏紧 近日,行业分析机构标普全球普氏发布报告称,截至今年12月第二周,海运碳酸锂价格已经创下3.26万美元/吨的新纪录;同时,海运氢氧化锂的价格也达到了3.19万美元/吨,同样达到历史新高。 从标普全球普氏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海运碳酸锂价格已经较今年年初上涨了413%,海运氢氧化锂的价格涨幅也已达到254%,即使是较一个月前,锂盐的价格涨幅也已经接近50%。金属市场研究机构“基准矿产情报”(BMI)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5-10月期间,锂价指数已经暴涨了240%,这一涨幅创下了近5年来的新高。 暴涨的价格让锂成为今年表现最耀眼的大宗商品之一,而促成这一市场现状的主要因素,则是旷日持久的供不应求。 根据标普全球普氏“全球市场情报”发布的数据,到2022年,全球金属锂供应总量将达到63.6万吨碳酸锂当量,较2020年的40.8万吨、2021年的49.7万吨出现两位数的增长。而从需求侧来看,2022年全球金属锂需求将达到64.1万吨,同样也远高于2020年的34.2万吨和2021年的50.4万吨。这一数据意味着,2022年,全球锂市将延续今年的短缺现状,供应缺口将达到5000吨。 分析指出,虽然不论是电池生产商还是终端汽车生产商,今年都已经加大了“寻锂”的步伐,大量的资金涌入了锂矿开采行业,但锂盐供应的增速短期内仍将低于需求增量,目前投资的锂矿产能预计最早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所释放。 产能不足成主要障碍 国际锂矿生产巨头Albemarle的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锂电池尺寸持续增大,同时电动汽车生产与销量也预期激增,从现在到2025年期间,全球锂需求预计将超过供应量的30%左右。据了解,2020年,全球插电电动汽车销量约为310万辆,到今年预期为600万辆左右,而到明年这一数据很可能涨至650万辆,2025年则将激增至1005万辆。 同时,标普全球普氏也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受下游需求端刺激,全球主要电池制造商在今年也相继公布了扩产计划,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对锂的需求。 不仅如此,全球对抗气候变化行动也为锂矿生产带来了新挑战。《华尔街日报》援引多位美国锂矿生产商的观点称,与油气开发、铜矿生产等领域类似,来自于环境监管方面的压力使得锂矿开发许可推迟发放已经成为了现在矿业生产商面临的主要难题。 今年12月上旬,主要锂矿供应国之一的秘鲁出现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矿区居民因环保疑虑向开矿企业表示抗议,而秘鲁政府也表示将加大针对开矿企业的监管力度。而在全球第二大锂矿生产国的智利,大力推动环保监管并计划针对锂矿行业征收重税的总统候选人赢得了大选,导致多家跨国锂矿生产商股价出现暴跌,业内普遍预计,未来锂盐上游生产很可能将面临更多挑战。 标普全球普氏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现在市场对于锂资源的认知正在重构。“考虑到锂资源的战略性地位,从中期到长期来看,锂资源短缺将是限制行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或“拖累”电动汽车产业 实际上,锂资源开发遭遇的阻碍已经对终端产品造成了不利影响。有行业分析机构指出,现在金属价格的上涨已经推高了锂电池包价格,这也是近10年来锂电池成本首次出现上涨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全球锂电池包平均价格为132美元/千瓦时,虽然较去年的140美元/千瓦时出现下降,但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明年锂电池包均价可能会反弹至135美元/千瓦时。 据上述机构预测,要让电动汽车成本能够与汽柴油车相媲美,锂电池包价格需维持在100美元/千瓦时以下,而当前锂价飙升的现状却可能让这一重要“节点”推后至少两年,这将拖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印度《经济时报》也援引印度汽车制造商的话称:“由于锂、钴、锰等金属价格上涨,今年以来,印度电池包成本同比已经上涨了40%左右,印度电动汽车成本也随之上涨。” 路透社则援引欧洲跨国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Carlos Tavares的话表示,政府和投资者都希望汽车制造商尽快向电动汽车领域转型,但成本已经“超过了能够承受的范围”,减少汽车销量或者降低利润预期虽然可以缓解企业压力,但很可能导致欧美国家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