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信息学】IF=15.1!中国农科院蜜蜂所陈兰珍研究员:整合人工智能与检测方法、物联网及区块链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真实性检测与溯源》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3-25
  • 2025年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陈兰珍研究员及其团队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IF=15.1,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Integrating AI with detection methods, IoT, and blockchain to achieve food authenticity and traceability from farm-to-table”的综述性论文。

    该研究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AI)与检测技术、物联网(IoT)及区块链的协同整合框架,提出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光谱学、质谱、成像及传感器技术)与 AI 算法优化,实现食品全链条真实性验证与精准溯源。研究揭示了 AI 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复杂食品基质分析中的卓越性能,结合 IoT 实时数据采集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构建了从生产到消费的透明化追溯体系。该框架通过提升检测精度(如拉曼光谱结合 1D-CNN 实现芝麻油掺假 100% 准确率)、增强供应链透明度(区块链记录全流程数据)及优化决策支持(AI 预测模型降低冷链损耗),为食品工业 4.0 时代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路径。这一成果为应对全球食品欺诈、保障公共健康及提升消费者信任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对构建可持续的食品安全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Background 食品信息学——展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研究新成果! 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复杂度不断提升,食品欺诈(如地沟油掺假、淋巴组织污染猪肉、蔗糖 adulterated 蜂蜜等)对公共健康和经济造成严重威胁(全球年损失达 1000-1500 亿美元),传统追溯技术(如 RFID、QR 码)在应对复杂欺诈时显现出检测精度不足、数据安全薄弱等局限性。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提出整合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和区块链技术,通过多模态检测方法(光谱学、质谱、成像等)与 AI 算法的协同作用,实现食品全链条真实性验证与可追溯性,以提升检测效率(如拉曼光谱结合 1D-CNN 实现芝麻油掺假 100% 准确率)、保障数据透明性(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及优化供应链决策(AI 预测模型降低冷链损耗),为食品工业 4.0 时代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Results 食品信息学——展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研究新成果! 1. AI 与多模态检测技术的协同应用显著提升食品真实性检测精度 通过整合光谱学(拉曼 / 红外)、质谱、成像及传感器技术,结合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算法(如 1D-CNN、SVM),实现了对油类(100% 芝麻油掺假检测)、蜂蜜(95.28% 地理溯源)、肉类(98.5% 新鲜度评估)等高风险食品的精准分析,突破传统方法在复杂基质中的局限性。 2. AI-IoT-Blockchain 框架构建了透明化、可追溯的供应链体系 物联网实时采集温湿度、地理位置等环境数据,区块链确保数据不可篡改,AI 通过异常检测(如冷链中断预警)和预测模型(如乳制品质量趋势分析)优化全链条管理。该框架在茶叶(99.53% 追溯准确率)、橄榄油(100% 防伪)等案例中验证了其在数据安全与流程优化方面的效能。 3. 推动食品工业 4.0 智能化转型 通过自动化生产监控(如智能传感器与机器人协同)、供应链预测分析(如 AI 优化物流路径)及质量控制(如 DL 识别瑕疵产品),实现了从原料到消费端的全流程智能化,降低运营成本(如减少 30% 以上的产后损耗)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4. 面临数据异质性与技术扩展性挑战 当前模型在跨设备数据一致性、小样本适应性及实时响应能力上仍需突破,需通过迁移学习、联邦学习等技术优化模型泛化性,同时探索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的深度融合以提升系统可扩展性。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MjM2MTM4Mw==&mid=2247508291&idx=1&sn=88aad2cbdd34bab9cd0142f5f3f53e2a&scene=0
相关报告
  • 《【食品信息学】IF=15.4!国际食品顶刊综述:2020年代食品欺诈检测新兴技术综述——当前形势概览》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15
    • 2025年9月发表在食品领域国际著名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IF=15.4,JCR一区,中国科学院一区)上的综述文章,题目为“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detecting food fraud: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andscape in the 2020s”。这篇综述探讨了新兴技术和数字化在食品领域打击食品欺诈方面的最新进展。 成果简介 背景:食品欺诈指的是为获取经济利益而故意对食品进行掺假或虚假标注的行为。在 21 世纪 20 年代,食品欺诈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对公众健康、消费者信心以及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复杂的国际供应链、经济压力以及新冠疫情所暴露的漏洞,都为欺诈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内容与方法:这篇综述探讨了新兴技术和数字化在食品领域打击食品欺诈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概述了先进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学、成像、色谱、光谱学技术、分子 DNA 检测以及新型传感器平台,这些方法能够更快速、更灵敏地对食品进行鉴定并识别掺假物。与这些仪器技术进步相辅相成的是机器学习(ML)、其他人工智能(AI)工具和区块链系统等数据驱动的方法,它们增强了模式识别能力,并提高了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关键发现和结论: 将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分析与传统及新兴实验室方法相结合,显著提高了欺诈检测能力,而区块链和物联网创新则实现了食品真伪的安全实时追踪。本综述探讨了上述技术如何共同增强发现欺诈的能力,并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协调以及更新监管框架以支持其采用的必要性。它还整合了 2020 至 2024 年的欺诈发生率数据、按食品基质和全球区域分类的数据,以及对新兴方法和数据处理及模式识别工具的详尽综述。总之,新兴的分析和数字工具有望大幅减少食品欺诈,但要全面保障未来食品的完整性,仍需持续投资和全球合作。 综述亮点 人工智能工具和区块链技术增强了食品欺诈检测和追溯能力。 法规和行业合作推动食品真伪验证。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欺诈预防和检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光谱学和色谱法是欺诈检测中的领先分析工具。 从 2020 年代开始的实时数据分析改善了欺诈预防和检测。 图文赏析 图文摘要 图1. 2020-2024年全球已报告食品欺诈案件数量演变(样本量=1621)。 图2. 本综述采用的食品欺诈分类体系。 图3. 2020-2024年各国食品欺诈案件地理分布。A) 世界地图 B) 欧洲大陆。国家着色基于案件数量(样本量=1621)。 图4. 2020-2024年全球食品欺诈案件热图(按欺诈类型与食品类别划分)。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ifs.2025.105313
  • 《【食品信息学】IF=12.0!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周琦研究员食品顶刊综述:芝麻类食品风味浓郁且稳定的奥秘》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4-24
    • 2025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周琦研究员等人在国际食品期刊《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IF=12.0,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发表题为“What contributes to the richness and stability of the sesame flavor?”综述性论文。 第一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旖旎,通讯作者为油料所周琦研究员和北京工商大学刘野教授。芝麻作为我国传统的风味型油料一直备受市场青睐,本综述系统总结了芝麻食品中的187种具有香气贡献的风味化合物,重点分析了形成浓郁风味的含硫及杂环类化合物的贡献,并从分子感官层面揭示了芝麻风味形成的影响因素。芝麻中的天然多酚(如芝麻素、芝麻酚等)可增强食品风味稳定性,对加工贮藏至关重要。未来研究需结合机器学习实时优化风味,并建立芝麻风味数据库以支撑精准调控,从而推动健康美味芝麻系列食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利用。 综述结论及展望 芝麻食品(烘焙芝麻仁、芝麻油、芝麻酱等)因其浓郁持久的香气备受消费者青睐,其风味特性直接影响产品品质、应用场景及市场接受度。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研究者已能更深入地对芝麻食品中的稳定成分及香气物质来源进行定性与定量解析,并在各类芝麻制品中成功鉴定出内源性木酚素及香气活性化合物,并进一步结合新兴检测技术对芝麻浓郁风味物质进行更精细、更真实的解析,通过探究这些关键物质的含量差异,可为开发符合不同口味需求的稳定特色风味提供突破性见解。未来研究重点可以聚焦于开发可视化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实时监测并优化芝麻食品风味特征。构建芝麻食品风味数据库,基于化学标准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涵盖芝麻原料来源、关键风味化合物阈值、加工工艺和基础风味图谱等核心信息。构建的芝麻食品专属风味图谱,可有效解析挥发性成分与感官属性的关联,从而深化对风味细微差异的认知,优化风味强化技术与品质控制体系,有助于开发营养丰富且风味良好的芝麻产品,满足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