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材料中的“谷态”有可能用于量子计算》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9-24
  • 二维二硫化钨(WS2)的新研究可能为量子计算的发展打开大门。

    在9月13日发表于《自然通讯》上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们报告说,他们可以通过对编码量子数据有用的方式来操纵这种超薄材料的电子特性。

    该研究涉及WS2的能量谷,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布法罗大学的物理学家郝曾将其描述为“晶体固体中电子结构的局部能量极值”。

    谷对应于电子在材料中可以具有的比能,并且一个谷与另一个谷中电子的存在可以用来编码信息。一个谷中的电子可以用二进制代码表示1,而另一个谷中的电子可以表示0。

    控制可能在何处发现电子的能力可以在量子计算中取得进步,从而可以创建量子信息的基本单位量子位。量子位具有神秘的品质,不仅能够以1或0的状态存在,而且能够以与这两个状态相关的“叠加”状态存在。

    《自然通讯》上的论文标志着向这些未来技术迈出的一步,展示了一种在WS2中操纵山谷状态的新颖方法。

    UB文理学院的物理学教授Zeng博士与UB杰出物理学教授Athos Petrou博士以及内布拉斯加奥马哈大学物理学主席Renat Sabirianov博士共同领导了该项目。其他合著者包括UB物理研究生Tenzin Norden,赵川和张佩瑶。该研究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

    改变二硫化钨的能量谷

    二维二硫化钨是三原子厚的单层材料。在此配置中,WS2具有两个能量谷,两个能量谷都具有相同的能量。

    过去的研究表明,施加磁场可以使波谷的能量向相反方向移动,降低一个波谷的能量使其“更深”,并且对电子更具吸引力,同时提高另一个波谷的能量使其成为“电子”。更浅。

    这项新研究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增加了另一项创新。

    曾说:“我们表明,如果在二硫化钨下面放置一层薄薄的磁性硫化euro,则两个谷的能量转移可以扩大两个数量级。” “当我们再施加1特斯拉的磁场时,我们能够实现谷能量的巨大转变-相当于我们可能希望通过施加约100特斯拉的磁场来实现,如果硫化euro不存在。”

    彼得鲁说:“这种影响的范围非常大,就像使用磁场放大器一样。”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不得不多次检查以确保我们没有犯错误。”

    最终结果?操纵和检测山谷中电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其质量可以促进量子计算的量子位控制。

    山谷国家作为量子计算的量子位

    与其他形式的量子计算一样,基于山谷的量子计算将依靠亚原子粒子(在本例中为电子)的古怪品质来执行强大的计算。

    电子的行为可能看起来很奇怪-例如,它们可以一次在多个地方。结果,在使用谷底电子作为量子位的系统中,1和0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状态。 Zeng说,量子位还可以处于这些状态的任何叠加,从而使量子计算机能够同时探索多种可能性。

    曾说:“这就是为什么量子计算在某些特殊任务中如此强大的原因。” “由于量子计算的概率性和随机性,它特别适用于人工智能,密码学,财务建模和量子力学模拟等应用,以设计更好的材料。但是,仍然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如果可扩展的通用量子计算成为现实,可能还需要很多年。”

    这项新的研究基于Zeng和Petrou的先前工作,他们使用硫化euro和磁场改变了另一种2D材料:二硒化钨(WSe2)中两个波谷的能量。

    尽管WS2和WSe2相似,但是它们对“山谷分裂”演习的反应却有所不同。在WS2中,“更深”的山谷类似于WSe2中的“更浅”的山谷,反之亦然,这为探索这种区别如何在技术应用中提供灵活性提供了机会。

    两种材料共享的一个特征可以使量子计算受益:在WS2和WSe2中,填充两个能量谷的电子具有相反的自旋,即角动量形式。 Zeng说,尽管这种特性对于创建量子位不是必需的,但它“提供了对量子态的某种保护,使它们更加健壮”。

    ——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23日

相关报告
  • 《《JACS》:由一生二!二维材料领域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19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在2D-2D二维超薄异质结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From one to two: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an ultrathin 2D-2D closely-bonded heterojunction from a single-phase monolayer nanosheet(《由一生二——单相单层纳米片原位构建2D-2D超薄异质结》)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以色列理工博士邢政、西北大学副教授胡军与深圳先进院副研究员马明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杨世和与深圳先进院研究员李江宇为文章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9b08651 发展至今,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在其组分、尺寸和形貌上已经得到了精准地控制,各种纳米级的制备手段也被巧妙地开发出来,实现了诸如等离子体、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硫族化物量子点以及多组分的纳米颗粒等材料的制备与合成。同时,随着制备技术及手段的成熟化,使用湿法化学合成法便可实现纳米材料原子级尺度的制备,包括原子线和原子厚度的二维纳米片,如石墨烯、过渡金属二卤化物(TMD)和过渡金属氧化物等。各国研究人员通过湿化学方法进行了2D-2D超薄异质结构建的多种尝试,但迄今为止,2D-2D复合材料依然需要较为复杂的制备过程,及通常表现出较弱的界面结合状态,因此合理的设计思路和简单高效的制备手段是实现2D-2D超薄异质结构建的关键。 斜方晶Bi2WO6和斜方晶Bi2O2S层状材料的晶体结构和从单层纳米片演变到2D-2D异质结纳米片过程的示意图,单层Bi2WO6纳米片和Bi2WO6-Bi2O2S 2D-2D异质结纳米片原位KPFM测量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温和的化学合成方法,实现了Bi2O2S在单层Bi2WO6的原位生长,从而组装制备出超薄二维异质结纳米片。该二维异质结纳米片中的强界面结合使得其产生类似大分子的特征,也是导致电荷载流子分离效率极大提高的主要因素。相比于纯的Bi2WO6纳米片,超薄二维异质结纳米片实现了4倍以上的光电流响应,同时在光催化分解水体系统中产生了8倍以上的氢气。此外,该异质结可实现全可见光吸收,并促使光阳极起始电位向更负的方向偏移。该方法同时也期望被应用于其他含铋材料,包括Bi2O2CO3、铋氧卤化物(BiOI、BiOBr等)、含有【Bi2O2】氧硫族化合物等,对于开发先进的催化剂、电池及能源转换器件等具有重要意义。
  • 《探索 | 二维Ruby晶格材料的实现》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09-23
    • 具有非平庸晶格结构的二维材料中存在丰富的物理特性,这些特性由于受到对称性的保护而非常稳定。自以石墨烯和硅稀为代表的蜂窝晶格在布里渊区的K点存在线性色散狄拉克锥特性被发现以来,众多类石墨烯蜂窝晶格的二维晶线图晶格体系由于极有可能是实现拓扑和平带的良好平台而引起了凝聚态物理学的广泛研究兴趣。这些二维线图晶格包括如Kagome晶格、Lieb晶格、Checkerboard晶格、Ruby晶格等。迄今为止,Kagome晶格、Lieb晶格、Checkerboard晶格等都已有一些实验上实现的报道,但二维Ruby晶格能否在实验上实现还不明确。Ruby晶格能带结构表现为两个特征:在K点处的两个狄拉克锥和在动量空间中沿着M-Г线的两个平带。这些平带来自晶格中布洛赫波函数的几何阻锉,在未来的自旋电子学和量子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吴克辉团队和合作者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Au(111)表面合成了单层的CuCl1+x纳米结构,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其能谱(STS)技术、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DFT),证明了该CuCl1+x 单层纳米结构是一个理想的二维Ruby晶格体系。研究表明,CuCl1+x在Au(111)表面形成了一种Cu6Cl8的配位结构,其中Cu原子的排列方式完全符合Ruby晶格结构。STS谱和DFT计算揭示了Cu6Cl8 Ruby晶格位于未占据态3.6eV处的Ruby晶格平带特征峰,以及位于3.7eV处的边界态特征。 该工作首次在一个实际材料体系中实现了二维Ruby原子晶格的构建,观察到了Ruby晶格相关的能带特征峰和边缘电子态。为进一步研究Ruby晶格中有趣的电子结构和丰富的物理现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图(a)Ruby晶格模型及其特征能带结构。(b)Au(111)表面形成的单层CuCl1+x纳米结构,表现为Ruby晶格。(c-d)Ruby晶格的边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