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CD4+T细胞中新的DNA感知通路及其介导衰老相关自身免疫病的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9
  •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年龄增大,正常机体会表现为衰老的状态,而免疫系统的衰老是其中突出和重要的问题,也是老年个体易发慢性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原因。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是机体诱发自身免疫性炎症的关键驱动力,虽然衰老引起的胸腺萎缩会导致初始T细胞输出减少,然而老年个体外周T细胞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原因是由于外周T细胞在衰老的状态下会发生稳态增殖(homeostatic proliferation)与活化,进而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然而,衰老诱导T细胞稳态增殖进而促进自身免疫性炎症发生发展的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衰老会促进细胞内与循环系统中游离DNA的增加,而对自身DNA的反应会增加机体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如果细胞质中降解DNA的酶(如Trex1、Dnase I或DNase II)的基因缺失,则会使小鼠诱发自发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炎症。同样人类DNASE1或TREX1的功能丧失突变(loss-of-function mutation)也与部分人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因此,衰老诱导的DNA积累可能是其自身免疫发展的关键所在。此外,有研究表明T细胞去除后可显著抑制Trex1基因敲除小鼠自发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和死亡,提示T细胞可能在调节DNA诱导的自身免疫中的潜在作用。

      2021年3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郑明月研究员合作在Immunity 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Cytoplasmic DNA sensing by KU complex in aged CD4+ T cell potentiates T cell activation and aging-related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该研究揭示KU复合物介导CD4+T细胞中的DNA感知,进而介导衰老相关自身免疫病的调控机制。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老年小鼠和人的CD4+T细胞胞质中存在DNA大量累积的现象,且这些积累的DNA会促进TCR诱导的CD4+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并促进小鼠自身免疫性炎症的发生发展,说明T细胞自身会通过DNA感知促进其功能活化。固有免疫细胞中DNA的感知主要依赖于cGAS/STING系统,进而通过激活IRF3介导I性干扰素的产生。进一步研究发现,CD4+T细胞中cGAS的表达水平非常低,因此DNA的增加并不会促进cGAS/STING下游IRF3的激活与I性干扰素的产生。研究人员接着通过质谱结合免疫印迹技术发现T细胞中细胞质DNA并不与cGAS,而是与KU复合物(KU70/KU80)进行结合。如果利用小分子抑制剂STL127705阻断KU复合物与DNA的结合,则显著抑制了DNA诱导的CD4+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进而缓解了老年小鼠自身免疫性炎症的发生发展,说明DNA诱导的T细胞功能活化确实是通过KU复合物感知DNA介导的。通常情况下,KU复合物与DNA依赖的蛋白激酶的催化亚基(DNA-PKcs)一起介导细胞核中的DNA损伤修复。而本研究发现KU复合物在T细胞的细胞质中大量表达,其感知CD4+T细胞质中积累的DNA后促进了DNA-PKcs的磷酸化激活,进而介导了ZAK的T169位点的磷酸化,ZAK再通过磷酸化AKT激活下游mTOR通路,从而增强了CD4+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因此,CD4+T细胞中KU复合物介导的DNA感知通路的激活是导致老年小鼠自身免疫性炎症的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

      为了探索干预这一新发现的DNA感知通路进而抑制衰老相关自身免疫性炎症的治疗策略,研究人员利用热量限制(CR)或模拟间歇性进食(FMD)处理老年小鼠,发现这两种节食模式都能显著降低老年小鼠CD4+T细胞的DNA损伤和细胞质DNA累积,从而抑制了ZAK-T169位点的磷酸化以及下游AKT/mTOR信号的激活,最终抑制了CD4+T细胞的活化和衰老相关自身免疫病症状。进一步研究表明,基于DNA感知通路中鉴定到的关键蛋白激酶ZAK,研究人员利用深度学习结合分子模拟的方法从大约13万个化合物库中筛选获得了可特异性抑制ZAK激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iZAK2,发现iZAK2可有效地抑制DNA诱导的CD4+T细胞增殖活化,由此缓解了老年小鼠自身免疫病的病理症状。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衰老CD4+T细胞中不依赖于cGAS/STING的DNA感知信号通路,其可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并导致衰老相关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阻断T细胞中DNA感知信号传导的抑制剂可能有利于临床治疗衰老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博士生王艳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肖意传研究员和上海药物所郑明月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1.02.003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1.02.003;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103/t20210309_5971479.html
相关报告
  • 《Cell | LAG-3与T细胞受体的邻近作用引导T细胞活化抑制及自身免疫调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14
    • 发表机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作    者:娄继忠(共同通讯作者)陈辉(共同第一作者)     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在抗病毒和抗肿瘤中作用关键,但调控失衡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有T细胞相关自身免疫治疗多依赖广谱免疫抑制策略,因缺乏细胞特异性而存在疗效有限、感染风险及严重副作用等问题,精准调控致病性T细胞同时保留正常T细胞功能成为核心方向与难点。免疫检查点通路中的PD-1和LAG-3在活化 T 细胞上诱导表达并负调其功能,PD-1相关抗体在肿瘤和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已显潜力;LAG-3更特异表达于自身免疫相关致病性T细胞,其阻断抗体Relatlimab 虽获批用于黑色素瘤治疗,但疗效有限且依赖与PD-1抗体联用,且因发现30多年来其信号转导及配体调控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故剖析LAG-3激活机制对突破免疫治疗瓶颈、研发新一代策略至关重要。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LAG-3抑制受体由其经典配体MHC-II调控的条件性激活机制:LAG-3不是简单依赖配体结合本身,而是依赖MHC-II介导的TCR空间邻近效应,使LAG-3与TCR复合物形成顺式共定位并发生相分离,从而实现对CD4+T细胞的有效抑制。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免疫检查点特别是LAG-3激活机制的传统认知。LAG-3对激活条件的高度依赖性,意味着其在体内难以被有效触发,但这为精准干预自身免疫性T细胞提供了独特机会。基于这一机制,该研究创新性地开发出靶向LAG-3与TCR的双特异T细胞抑制抗体(BiTS)。BiTS可特异性调控LAG-3阳性的致病性T细胞,并在多种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同时,该研究提出“顺式共定位依赖性免疫检查点”新概念,表明LAG-3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依赖配体结合的受体,其功能调控依赖其在免疫突触中与TCR的空间距离。这种条件性机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LAG-3在癌症治疗中单药效果有限的原因,也为其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富有潜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进一步,该研究提出了“顺式抑制双抗”的自身免疫治疗新策略,有望推动新一代靶向致病T细胞的精准免疫疗法的开发工作,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开辟新方向。 发表日期:2025-6-30
  • 《Cell Res: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课题组合作揭示多巴胺受体D1R与多巴胺结合特性以及潜在变构调节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15
    • 多巴胺(dopamine,DA)是人体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参与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以及外周神经系统(PNS)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在CNS中,DA介导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在大脑奖励机制、动机产生、欣快感发生以及行为调节等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在PNS中,DA则主要是作为一种旁分泌信使,参与对血压、消化系统以及免疫功能等的调控。DA通过人体内的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s, DRs)进行信号传递。DRs家族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包括D1R到D5R共五个受体成员。按照偶联下游G蛋白种类的不同,这些受体可以进一步分为D1类受体和D2类受体两组。其中,D1类受体包含D1R和D5R,主要与激活型G蛋白Gs偶联,刺激下游第二信使环状单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进而影响细胞信号通路和功能。D1R的功能失调和包括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药物成瘾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使之成为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   内源性配体DA以及其它靶向D1R的合成类激动剂药物等正性结合配体,通过作用于D1R近胞外区的正性结合口袋激活受体。这些正性激动剂对受体的激活效应可被变构调节剂调节。与正性结合配体相比较,变构调节剂具有更高的GPCR亚型选择性和功能选择性等优势,表现出良好的成药潜力。其中,正性变构调节剂(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 PAM)可增强正性激动剂引起的胞内信号响应,与之起到功能的协同作用。目前已报道多种D1R PAM,包括CID2886111、DETQ以及LY3154207等,然而,这些PAM如何调节D1R构象并促进D1R激动剂活性的分子机制长期处于未知状态。此外,作为DRs的内源性配体,DA如何识别并激活DRs,这一科学问题也一直未得到阐释。   前期,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合作单位,解析并报道了D1R结合选择性以及非选择性激动剂在内的多个信号复合体的高分辨率结构,结合多项功能实验数据,揭示了激活态D1R的配体选择性以及G蛋白选择性差异上的结构基础等分子机制1。在此基础上,徐华强课题组联合张岩课题组以及Bryan L. Roth课题组等对D1R内源性配体DA以及正性变构调节剂的结合以及调节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索,解析了在PAM LY3154207结合下,内源性配体DA以及合成类选择性激动剂SKF81297分别激活D1R形成的D1R-Gs信号复合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并结合突变功能实验分析,揭示了DA 以及LY3154207的配体结合口袋拓扑结构特性以及LY3154207对D1R的潜在变构调节机制等,为设计更为合理高效的治疗CNS疾病的靶向D1R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和理论依据。相关成果于2021年3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   研究发现,DA和SKF81297与D1R的相互作用整体相似,不同的是,DA缺乏与D1R互作的延伸结合口袋(Extended binding pocket, EBP),这使得其对D1R的亲和力比SKF81297更弱。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在SKF81297结合下,D1R的胞外区loop 2(ECL2)中的D187朝向TM2和TM7的极性氨基酸K81和D314,形成一个潜在的极性相互作用网络,而这种结构特征在DA结合下D1R的结构中不存在。与此对应的是,D1R-DA的整个近胞外端口袋在拓扑结构上比D1R-SKF81297的结合口袋更为开放,这预示着DA和SKF81297与D1R在结合动力学特性上存在差异。   较高分辨率的结构使得PAM LY3154207的结合模式能够在D1R上清楚地得到展示。LY3154207以船式构象结合到D1R胞内区loop 2(ICL2)的正上方,介于TM3和TM4之间,这一结合模式与β2AR的PAM Cmpd-6FA与β2AR的结合类似。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LY3154207的结合模式与先前研究通过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出的LY3154207的构象不同2。近期,四川大学邵振华团队等报道了D1R结合LY3154207的结构3,然而,本研究中LY3154207的结合模式与已报道的D1R结构中的LY3154207的构象也存在显著区别。对比LY3154207存在以及不存在时D1R-SKF81297的结构发现,D1R-SKF81297-LY3154207结构中正性激动剂SKF81297的结合模式比D1R-SKF81297结构中的深0.6 埃,使得其与S198形成更多的氢键相互作用。LY3154207结合下SKF81297与D1R能形成更大的极性相互作用网络,这表明,LY3154207可通过D1R的构象改变促进正性激动剂的结合,从而使得D1R维持在激活态,进而增强正性激动剂的激活效应。   本研究冷冻电镜数据在上海药物所冷冻电镜平台以及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收集。上海药物所2020届博士毕业生庄友文、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Brian. Krumm以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张会冰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华强研究员、张岩教授以及Bryan L. Roth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为本研究第一完成单位。研究工作同时得到了上海药物所蒋华良院士的支持和帮助。该工作获得了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浙江省自然基金委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的项目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Zhuang,Y.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D1 and D2 dopamine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 Cell 184, 931-942 e918, doi:10.1016/j.cell.2021.01.027 (2021). 2.Hao, J. et al. Synthesis and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2-(2,6-Dichlorophenyl)-1-((1S,3R)-5-(3-hydroxy-3-methylbutyl)-3-(hydroxymethyl)-1 -methyl-3,4-dihydroisoquinolin-2(1H)-yl)ethan-1-one (LY3154207), a Potent, Subtype Selective, and Orally Available 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 of the Human Dopamine D1 Receptor. J Med Chem 62, 8711-8732, doi:10.1021/acs.jmedchem.9b01234 (2019). 3.Xiao, P. et al. Ligand recognition and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DRD1-Gs signaling complexes. Cell 184, 943-956 e918, doi:10.1016/j.cell.2021.01.028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