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量子通信新突破:纳米级圆偏振单光子流发射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0-11
  • 一项来自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新研究表明,利用二维材料堆叠的创新纳米级器件,可以在不需要外加磁场的情况下产生和控制圆偏振的单光子流。这一技术的突破有望推动量子通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

    开创性的实验

    迄今为止,要产生圆偏振单光子流通常需要将量子发射器与复杂的纳米级光子或电子器件相耦合,或者需要在发射器周围应用大型超导磁体产生高磁场。这使得实现这一目标变得非常复杂和昂贵。

    然而,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由物理学家Han Htoon领导的团队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他们将单分子厚的半导体材料二硒化钨(WSe2)层叠加在磁性晶体三硫化镍磷(NiPS3)的薄层之上。然后,研究人员在这一异质结构堆叠上制造了仅有400纳米宽度的压痕。

    实验成果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压痕在材料中产生势能的凹陷,将电子空穴对(激子)限制在WSe2层内。这些激子能够在激光激发下发射单光子流。此外,压痕还会破坏底层NiPS3的磁性,产生一个指向异质结构之外的局部磁矩。这种磁矩和激子的“邻近效应”结合起来,创造了圆偏振光子流。

    此实验的难点在于要在NiPS3这种反铁磁半导体中创造圆偏振光子流并不容易。这是因为NiPS3中的镍离子的自旋通常相互抵消,导致磁矩几乎为零。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研究员人员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的尖端在堆叠层中制备精密的纳米级的压痕,从而得到了最高效的圆偏振单光子流。

    潜在应用

    这一突破具有重大潜力,因为信息可以在光子的偏振状态中进行编码。因此,这一技术可能应用于量子通信,包括量子密码学和量子计算。此外,研究人员还计划寻找最佳方法,通过光学、电学或微波手段来调制单光子流的圆偏振度,为量子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可能性。

相关报告
  • 《突破 | 亚纳米级光学技术获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24
    • 想象一下,将光缩小到一个微小的水分子大小,打开一个量子可能性的世界。这是光科学和技术领域长久以来的梦想。最近的进展使我们离实现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更近了一步,因为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将光限制在亚纳米尺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传统上,有两种方法来局部化超出其典型衍射极限的光:介电约束和等离子体约束。然而,诸如精密制造和光损耗等挑战阻碍了将光场限制在亚10纳米(nm)甚至1纳米水平。但是现在,《先进光子学》杂志报道了一种新的波导方案,有望释放亚纳米光场的潜力。 想象一下:光从一根普通的光纤出发,通过一根光纤锥开始一段变革性的旅程,最终到达一个耦合纳米线对(CNP)。在CNP中,光变形成一个非凡的纳米狭缝模式,产生一个受限的光场,可以小到仅仅是纳米的几分之一(大约0.3纳米)。这种新颖的方法具有高达95%的惊人效率和很高的峰值与背景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世界。 新的波导方案将其范围扩展到中红外光谱范围,进一步推动了纳米宇宙的边界。光学约束现在可以达到大约0.2nm (λ/20000)的惊人规模,为探索和发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浙江大学纳米光子学组的童利民教授指出:“与以前的方法不同,波导方案以线性光学系统的形式呈现,带来了许多优点。它可以实现宽带和超快脉冲操作,并允许多个亚纳米光场的组合。在单一输出中设计空间,光谱和时间序列的能力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些突破的潜在应用是令人敬畏的。光场定位到可以与单个分子或原子相互作用,有望在光-物质相互作用、超分辨率纳米显微镜、原子/分子操作和超灵敏检测方面取得进展。我们站在一个新发现时代的悬崖上,在那里,最小的存在领域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光被极大地限制在耦合的纳米线对中的纳米狭缝中 在纳米狭缝模式下产生亚纳米受限光场的波导方案。(a) CNP波导方案示意图。(b)纳米狭缝模式横截面场强分布图
  • 《突破 | 双层光学超表面的单侧非对称辐射效应》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8-27
    • 非对称辐射是电磁波在微纳尺度亚波长结构(如光子晶体、超表面等)中相反传播方向上表现出的振幅和相位差异性,通过打破光学超表面空间对称性实现的非对称辐射因其丰富的物理内涵和在微纳光学器件中的广阔前景而备受关注。然而,通常光学超表面实现的非对称辐射表现为器件两侧的辐射差异,而受限于纳米结构的空间可控性,在超表面同一侧实现非对称辐射仍颇具挑战性,亟需系统的机制探讨和创新的调制策略,推动非对称辐射在微纳光学领域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微加工实验室李俊杰团队长期聚焦于微纳光子学器件加工、设计及功能集成方面的研究,并在主动调控超透镜(Nat. Commu. 2023)、可编码光子路由超表面(Aad. Funct. Mater. 2024)、内禀双折射手性超表面(Phy. Rev. Lett. 2025)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最近,该团队在双层超表面的设计和可控加工上开展研究,利用对准套刻工艺获得了层间距、层间偏移等双层结构的特征结构参数的精确控制,为实现单侧非对称辐射的超表面奠定了基础。 基于工艺,团队设计并加工了一种两层结构完全相同的双层超表面,每层结构均由二氧化钛纳米圆盘按照六方晶格排列构成,每层结构都具有面内C2对称性(图a)。理论分析表明,通过偏移同时打破双层超表面的面外镜面对称性和面内C2对称性,实现对于动量空间中远场偏振态的调控,面内波矢k||和-k||在动量空间从相同的远场偏振态(图b)变为不同(图c),表现为位于双层超表面同侧,相反角度入射时的光辐射差异,即单侧非对称辐射。制备的双层超表面样品(图d),在角分辨微区光谱仪测试中成功观察到单侧非对称辐射现象(图e)。定义相反角度入射时的透射率差为单侧非对称辐射强度,进一步分析了单侧非对称辐射强度随偏移量(图f)和入射角度(图g)的变化趋势。在x方向偏移量为0.4μm,入射角度为±10°时,获得最大单侧非对称辐射强度为0.1。团队所提出的单侧非对称辐射机制,本质上是通过打破对称性,调控其远场偏振态,实现相对角度光辐射的差异,是对非对称辐射类型和调控方法的重要补充,有助于一系列纳米光学器件如单向激光发射器的设计。 图:a 超表面单元结构的构型和对称性示意图;b 完全对齐时样品的对称远场极化分布;c 偏移量为0.4μm样品的非对称远场极化分布;d 偏移量为0.4μm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比例尺:1μm;e 偏移量为0.4μm样品的角分辨透射光谱;f 非对称辐射强度随偏移量的变化;g 非对称辐射强度随入射角的变化;h 文章封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