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锂电池回收有了新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3
  •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过程所)获悉,该所“锂电池废料短程利用与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日前获得生态环境部202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据介绍,这项技术已实现锂电池废料中锂选择性回收和介质的短程循环,相关废水减排40%以上,为锂电池废料的短程清洁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在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建成行业首套锂电池废料短程清洁利用与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并已推广应用到10余套产业化工程,累计形成知识产权44项。

      科研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锂电池生产废料和退役电池在含有锂、钴、镍等有价金属的同时,还包含有机溶剂、含氟/磷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将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退役动力电池的安全、高效、绿色回收处理已成为必须攻克的科学难题。

      过程所研究人员在对锂电废料高效处理的长期攻关基础上,通过对现有锂电池废料的污染源解析,揭示污染物释放及转移转化规律,提出以“清洁生产源头减排—介质内循环—废水近零排放”为核心的废料高效处理新方法,突破了选择性提锂、萃余液除油、含重金属氨氮废水处理、放电废水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克了退役动力电池短程利用难题。

相关报告
  • 《废旧锂电池回收有了绿色新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07
    • 合肥2月6日电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陈维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绿色可持续废弃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够同时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回收和工业尾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获和转化。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据研究团队介绍,他们在研究中巧妙设计了一种无能量消耗的回收方法。该方法利用尾气中二氧化氮的电化学还原电位与废旧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氧化电位差,不仅成功回收废旧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还将二氧化氮转化为高价值的硝酸锂盐。与此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实现大量的能量输出,为锂回收与污染物治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且具有经济价值的全新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锂离子将自发地从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中脱出,并进入电解液,而另一侧的二氧化氮则会被还原为亚硝酸根。两者结合形成的亚硝酸锂为直接的电化学反应产物,同时产生约0.4V的输出电压。电化学反应产物亚硝酸锂则会被空气中的氧气进一步氧化,成为更加稳定的硝酸锂产物。”陈维说。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分析了研究提出的回收策略与传统回收策略在经济和环保等方面的优劣。针对电池回收工艺中各主要回收步骤的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成本收益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性核算显示,研究团队提出的回收工艺在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上远低于目前主流的回收策略,表明该策略在绿色可持续经济上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据成本收益计算结果分析,该策略也优于传统回收策略。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废旧锂电池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网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从事海洋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此网站提供科研动态,科技信息,重大课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