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锂电池回收有了绿色新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07
  • 合肥2月6日电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陈维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绿色可持续废弃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够同时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回收和工业尾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获和转化。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据研究团队介绍,他们在研究中巧妙设计了一种无能量消耗的回收方法。该方法利用尾气中二氧化氮的电化学还原电位与废旧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氧化电位差,不仅成功回收废旧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还将二氧化氮转化为高价值的硝酸锂盐。与此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实现大量的能量输出,为锂回收与污染物治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且具有经济价值的全新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锂离子将自发地从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中脱出,并进入电解液,而另一侧的二氧化氮则会被还原为亚硝酸根。两者结合形成的亚硝酸锂为直接的电化学反应产物,同时产生约0.4V的输出电压。电化学反应产物亚硝酸锂则会被空气中的氧气进一步氧化,成为更加稳定的硝酸锂产物。”陈维说。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分析了研究提出的回收策略与传统回收策略在经济和环保等方面的优劣。针对电池回收工艺中各主要回收步骤的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成本收益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性核算显示,研究团队提出的回收工艺在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上远低于目前主流的回收策略,表明该策略在绿色可持续经济上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据成本收益计算结果分析,该策略也优于传统回收策略。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废旧锂电池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4600-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锂电池回收有了新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3
    •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过程所)获悉,该所“锂电池废料短程利用与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日前获得生态环境部202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据介绍,这项技术已实现锂电池废料中锂选择性回收和介质的短程循环,相关废水减排40%以上,为锂电池废料的短程清洁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在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建成行业首套锂电池废料短程清洁利用与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并已推广应用到10余套产业化工程,累计形成知识产权44项。   科研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锂电池生产废料和退役电池在含有锂、钴、镍等有价金属的同时,还包含有机溶剂、含氟/磷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将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退役动力电池的安全、高效、绿色回收处理已成为必须攻克的科学难题。   过程所研究人员在对锂电废料高效处理的长期攻关基础上,通过对现有锂电池废料的污染源解析,揭示污染物释放及转移转化规律,提出以“清洁生产源头减排—介质内循环—废水近零排放”为核心的废料高效处理新方法,突破了选择性提锂、萃余液除油、含重金属氨氮废水处理、放电废水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克了退役动力电池短程利用难题。
  • 《北京纳米能源所开发绿色、高效率和经济的锂电池回收技术》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目前主要的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存储,是个人生活和能源工业的必需品。随着碳中和的全球化趋势,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在持续增长,相应地就需要更多的锂和钴。相较于新建更多的锂矿,钴矿等,由于锂电池中锂钴的含量远高于矿石和盐碱中的含量,因此回收废电池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预计到2030年,全球废弃的锂离子电池将达到200万吨/年,如果不妥善处理,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回收废旧锂电中的金属元素具有重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意义。但目前的回收技术中,火法回收存在严重的有毒气体释放的问题;直接回收存在纯度低,无法大规模使用的问题。湿法回收被认为是绿色、回收效率高且可持续的方案。不过,也存在强酸废水排放,或还原剂无法循环利用导致的回收成本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高效、经济、绿色的湿法回收方法,以满足锂离子电池指数级增长的需求。 成果掠影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和唐伟研究员团队将材料接触起电这一物理现象与催化学科交叉融合,提出了接触电致催化这一新机制,开发了绿色、高效率和经济的锂电池回收技术。具体方案为,以二氧化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沙子主要成分)作催化剂,利用其与水接触起电产生的电子转移,诱导产生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等活性物种,来还原电极粉末中高价态的金属,实现金属的有效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在90 ℃,超声6小时后,钴酸锂电池中锂的浸出率达到100%,钴的浸出率达到92.19%。对于三元锂电池,在70 ℃,6小时后,锂、镍、锰、钴的浸出效率分别为94.56%、96.62%、96.54%和98.39%。相关研究成果以“A contact-electro-catalytic cathode recycling method for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发表在Nature Energy上。 核心创新点 1.以二氧化硅与水接触起电的电子转移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实现金属价态改变,完成金属浸出; 2.这种催化反应以机械能为驱动,均匀分布在整个溶液体系中,具有规模化应用前景; 3.二氧化硅是日常生活常见的沙子的主要成分,成本低且具有化学惰性,回收方便,可显著降低锂电池湿法回收的工艺成本。 成果启示 本文开发了一种循环经济的锂电池回收工艺,该工艺基于接触电致催化,利用化学惰性的SiO2为催化剂,生成电子、过氧化氢等具有还原特性的活性物种将高价态的金属还原为低价态的离子,从而实现了钴酸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中金属的有效浸出。通过离心回收后,催化剂仍然具有较好的浸出效果,可以循环利用,使得锂电池回收工艺更具有经济效益。这项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开发绿色,高效,经济的锂电池回收及电子垃圾中贵金属回收的工艺。 文献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3-0134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