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3
  • 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的理论储锂容量最高可达到 4200mAh/g,比目前广泛使用的石墨类负极材料的 372mAh/g 高出 10 倍有余。其产业化后,将大大提升电池的容量,满足终端对电池容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材料简介

    硅碳负极材料是指将硅材料与不同结构的碳材料掺杂,以此显著提高负极材料的容量和电化学性能的材料。
    硅是目前已知能用于负极材料理论比容最高的材料,可以达到目前主流的石墨负极的 10 倍以上,安全性高、资源储量丰富、制作成本低。而碳材料具有较高电导率,结构相对稳固,在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很小,通常在10% 以下,且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润滑性。硅碳负极材料综合了二者优势,是未来负极材料的发展重点。


     

     

    应用领域

    消费电子终端产品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


    发展历程

     


    行业发展目标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要提升镍钴锰酸锂 / 镍钴铝酸锂、富锂锰基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开展高容量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防护材料研究,实现先进电池材料合理配套。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8 年版)》对硅碳负极材料和纳米硅碳负极材料提出了详细要求:
    硅碳负极材料:低比容量(< 600mAh/g):压实密度> 1.5g/cm ,循环寿命> 500 圈(80%,1C);高比容量(> 600mAh/g):压实密度> 1.3g/cm ,循环寿命> 200 圈(80%,0.5C)。
    纳米硅碳负极材料:低比容量(< 450mAh/g):压实密度> 1.7g/cm ,循环寿命> 1500 圈(80%,1C);高比容量(> 450mAh/g):压实密度> 1.6g/cm ,循环寿命> 800 圈(80%,0.5C)。


    市场规模预测

    据预测,到 2020 年硅碳负极材料渗透率将达到 15%,需求量将超过 4 万吨,市场空间为 50 亿元左右,同时市场集中度将非常高。


     

    应用案例

    3C 消费类电池:
    日立麦克赛尔将硅碳负极材料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小型锂离子电池上。

相关报告
  • 《硅基负极材料或成电池行业“明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4
    • 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为适应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需求,硅基负极材料正步入产业视野。硅基负极被看作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已经明显感受到需求跨过平台期。有业内人士预计,即将2022年迎来爆发,2023年开始放量。随着更多原材料企业的加入,硅基负极材料被列入了工信部重点新材料,将成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之一。 多家企业入局 被誉为“北交所明星股”、锂电负极材料龙头的贝特瑞,近日宣布,2022年新春开年首笔投资投向了硅基负极材料项目。最新公告显示,中国宝安子公司贝特瑞拟与深圳市光明区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拟在深圳市光明区内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50亿元。 而随着硅基负极材料的“明星”效应不断释放,多家传统负极材料厂都已经开始入局硅基负极。据公告,璞泰来在江西和江苏溧阳均建设有硅基负极中试线,已经通过部分客户认证;翔丰华硅基负极已经具备产业化基本条件。动力电池厂商国轩高科也有5000吨/年硅基负极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中。 据了解,中国负极行业产量在已经占据全球约六成以上市场,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市场份额占比居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硅基负极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电动工具等领域,而蕴藏更大增量空间的是动力电池领域,尤其即将到来的4680电池将成为改变市场的暖风。目前,4680电池已经处于大规模量产前夜。 诸多难题破解 公开资料显示,高比容量优势使得硅基材料被视为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硅的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碳基材料的10倍以上,是目前已知比容量最高的负极材料。碳基材料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 然而,硅基负极材料也存在硅易体积膨胀、导电性差、首次充放电损耗大等问题。由于硅材料在充放电时体积膨胀可达120%—300%,导致硅颗粒分化及SEI膜的破裂增厚,将影响电池首充效率与寿命。 针对此短板,科研人员发现,以碳辅硅,兼具容量与寿命。据此,业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硅碳复合材料与硅氧复合材料作为硅基负极的主要技术路线。具体说,就是在能量密度和稳定性之间寻找平衡,以实现材料性能的实际改善。 当前的硅基负极产品是将硅和石墨掺杂起来复合使用,以硅颗粒提供储锂容量,碳材料缓冲体积变化,同时兼顾了较高的比容量与较长的使用寿命。而对于新能源车普遍采用的锂电池负极材料而言,一般分为碳系负极和非碳系负极,其中,硅碳负极材料相比于石墨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大,能极大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被认为当前性能最好的负极材料。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硅基材料缓解了纯硅材料的体积膨胀,但硅基负极的寿命与首次充电效率相较于碳基负极仍有差距。对此,业内提出了更新的解决方案,一是负极预锂化,即在电池工作前向电池内部补充锂离子,将有效提升首次充电效率与电池寿命;二是改进硅基复合材料,除硅碳(纳米硅)路线、硅氧路线外,通过加入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导电剂材料,也将提升硅基负极的寿命与循环性能。 或迎市场爆发 在业内看来,硅基负极材料即将迎来市场爆发。国内主要硅基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包括中科电气、贝特瑞、江西正拓、深圳斯诺等,其中,贝特瑞具备先发优势,目前已经进入了松下-特斯拉的供应链,同时已量产供货给韩国的三星电池,并计划提升惠州工厂的产能,硅碳和硅氧各生产3000吨/年。 与此同时,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贝特瑞、杉杉股份、力神、比克、万向等都展开了对硅碳负极材料的布局。其中,杉杉股份的高容量硅合金负极材料已小批量生产,并对宁德时代供货。从产业来看,硅碳负极材料在国内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不少企业已布局生产线,进行小批量生产。据数据统计,2020年国内的硅碳负极材料出货量为0.9万吨,占总负极材料出货量的比例约2%。 业内普遍认为,国内的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需要一个整合过程,一方面要求上游材料企业提高产品的性能,另一方面还要调配好与其它掺杂材料的比例,以及与电池企业研究锂电池封装工艺的提升。相信随着国内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的快速布局,市场的渗透率逐步提升,规模级的产业化将会加快来临,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规模将会迎来春天。
  • 《山西煤化所在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碳及硅/碳材料研发方面取得多项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1
    • 在加速能源使用形式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的战略背景下,锂离子电池(LIB)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长循环寿命、较高的工作电压、放电平稳、宽工作温度范围、无记忆效应和安全性能较好等综合优势,在实现环保而高效的能量存储及转化方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自身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电池体系的性能。   近年来,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宋燕研究员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对碳基及硅基负极材料进行结构设计,有效构筑了一系列电极材料,实现了材料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显著提升。基于商业负极材料石墨在结构以及容量方面的局限性,团队进行了多方尝试,如图1。以天然石墨鳞片以及沥青焦炭为原料,通过热压烧结的方式制备了石墨碳与多孔纳米碳共存的镍掺杂中空纳米碳负极材料(Carbon,2013,64:537-556; Electrochimica Acta, 2013,112:394-402;专利授权号201210363338.4)。随后,团队以沥青为原料通过加压缩聚的方式制备了类石墨片层碳,此材料作为负极材料时不仅具备石墨的强稳定性,其容量值也得到了提升(专利申请号202010121400.3)。针对硅基负极材料循环稳定性差的特性,团队利用静电作用在硅纳米颗粒表面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来实现核壳双层保护,减弱并限制硅膨胀时应力对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2017,23:2165-2170;专利授权号 201610580560.8和201610580586.2)。为进一步调控硅基双包覆结构的性能,采用硬模板法引入空腔来缓和硅的体积变化,实现提高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双层目标(Electrochimica Acta,2019,295:75-81),如图2。   图1 碳基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形貌图   图2 硅基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示意图及电化学性能图   图3 硅碳复合结构设计形貌图及其电化学性能图   鉴于石墨材料高稳定性以及硅高比容量的特性,制备了膨胀石墨与硅的复合电极,硅纳米颗粒与石墨片层之间形成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改善了材料的电子传导特性,其表现出较为良好的性能(Carbon,2014,72:38-46)。在此基础上,对膨胀石墨酸化并加入硅烷偶联剂,实现硅纳米颗粒在石墨片层之间的均匀分散,制备的复合电极片在0.4 A/g电流密度下循环450次后依然有接近800 mAh/g的比容量(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8, 385:84-90;专利授权号201610993853.9)。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山西省低碳联合重点基金以及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862231300723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46861301659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862231400063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7877531830257X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46861832382X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chem.201604918